俞穎東
1.題材微調
對于話題作文《巧合》,學生選擇的題材是“筷子打架”,這個題材很有可讀性,但小作者只是平實地記敘了幾次“筷子打架”,文章波瀾不興,讀來不免滋生美中不足之感。小組評改時,大家經過一番熱烈的討論后,覺得可以對題材增加一點兒“虛構”——將第三次“筷子打架”做一些巧妙的改變,讓無意的“打架”變成有心的謙讓,讓“愛”的旋律悠揚地在飯桌上奏響!
“服務員又上菜了,還是魚,而且是媽媽酷愛的石斑魚。菜經歷了一個輪回后,轉到了媽媽面前。媽媽正想出擊,筷子卻猶豫了——她怕與小外公撞上。媽媽的筷子在空中停頓了一下后,不情愿地轉向旁邊的小蝦。可是,尷尬繼續蔓延——當媽媽發現小外公也在夾的時候,已經晚了,兩雙筷子又一次發生了“打架”事件。媽媽吃了一驚:小外公并不喜歡吃蝦呀!但她很快就明白了,小外公的意圖顯然和她不謀而合。她轉頭望向小外公,兩人會心一笑,繼續開始用餐。”
2.題目加工
學生的習作《書房》,行文描寫自然流暢,內容選擇也生動具體,但就是題目沒有吸引力。合作評改中,學生們對這篇文章的看法出奇的一致:認為題目太簡單,缺乏誘惑力。討論后,學生擬出了幾個不錯的題目:《書香裊繞》 《寧靜的港灣》《沁人的書香》《被快樂填滿的空間》等,其中《寧靜的港灣》獲得了全票通過。
3.轉換角色
一學生寫的是老家門前的一條小溪流帶給自己的快樂,盡管富于童趣,但因為此類作文實在太普遍,體現不出文章的獨特之處。當這名學生采納了小組評改的意見,轉換角色,改成第二人稱的表達方式后,文章一下子鮮活了起來:
“你總是特別慷慨,只要天氣微熱,你就釋放出無數叫不出名字的魚兒??磪?,水波蕩漾了,恍惚間,有小魚游過來了。我慌慌張張地伸手,一把按下去,水花飛濺,手下卻并沒有捕捉到什么。原來只是你的一個小小的玩笑而已。嘿,別以為我會放棄,我認真地凝視著,在你的眼中,映出我專注的神情。是這個打動了你么?你終于不再用水波蒙蔽我,你終于讓一尾調皮的小魚進入了你的懷抱!我卷起袖子,趕著魚兒嬉耍的時機,伸手一抓。呀,抓住了!盡管魚兒濺了我一身水!瞧你樂的樣子,是在取笑我的狼狽么?”
4.支點求異
對于六年級上冊第八單元的作文《我的舞臺》,班內的三名鋼琴特長生不約而同地選擇了學習鋼琴這個題材,而且立意都是“勤奮練習、堅持到底”。如何才能異軍突起、一枝獨秀呢?我讓學生以文章作者為核心,抓住文章中的支點,出其不意。一番熱烈討論后,效果顯著。三篇《我的舞臺》分別命名為《咖啡味的音符》《獨特的琴聲》《純凈的音樂》?!犊Х任兜囊舴酚每Х缺扔鲗W琴經歷——聞香心動,入口焦苦,余味無窮。學琴也是如此,傾聽是美妙的,練習是單調苦澀的,堅持之后的成功則是甜美的?!丢毺氐那俾暋窂摹白髡弑灰粋€半殘的賣藝人打動,堅持學琴”的角度出發,記敘自己學琴的經歷?!都儍舻囊魳贰芬浴皟煞莶灰粯拥目技壸C書”為線索,寫作者通過苦練后獲得了證書,卻發現同學因為家長認識評委輕易地得到了證書,學琴的決心動搖了。但最終作者還是在優美的琴音中得到了力量,決心堅持走自己的鋼琴路。
5.善用修辭
學生習作《街頭行乞》中對街頭行乞的小女孩進行描寫,但顯得不夠生動。經過小組交流后,對原句增加了比喻這一修辭手法來描寫,將句子所要表達的情感更生動地體現出來:
“迎面走來一個十多歲的女孩,又黑又瘦,衣衫襤褸,兩只眼睛可憐兮兮地望著我,像極了流浪的小貓咪:既畏怯陌生的路人,又渴盼路人的一點同情。她骯臟的小手捧著一個破臉盆,幾個硬幣孤零零地躺在里面,這情景多么像賣藝的小丑乞討著賞錢,我的同情心如酵母一般一下子蒸發了出來!”
以上五種方法把作文教學的著力點放在培養學生自主評改作文的能力上,真正釋放了學生的潛力,讓學生自己做主,學生樂在其中。
參考文獻:
[1]管建剛.我的作文教學革命[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13.
[2]管建剛.管建剛和后作文教學[J].中國教師,2016(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