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湲
一、圖式的概念
圖式一詞最早出現在康德的哲學著作中。他認為圖式(schema)是“原發想象力”(productive imagination)的一種特定形式或規則。英國心理學家巴特利特認為,圖式是對先前反應或經驗的一種積極組織。除此之外,很多著名學者和相關專家也對圖式做過仔細分析和闡述。有學者認為,圖式會重建或改造所獲得的材料,使人的認識受到先前經驗的影響。同時,圖式也會建構對未知信息的期待,幫助人們聯系相關信息,過濾無關信息。
二、圖式理論與閱讀理解的聯系
有研究表明,圖式與文章的詞語理解和篇章理解有著密切的關系。新信息的組織、加工過程也與圖式關系密切。由此我們可以推斷,如果將圖式理論運用于閱讀教學中,利用圖式理論對教學的啟示和指導,將二者結合,必將對閱讀教學帶來啟發,促進閱讀教學的提升。
三、圖式的分類及對教學的啟示
在英國著名學者魯姆哈特所提出的相互作用模式(the interact model)中,有這樣的觀點:有三種不同的圖式會極大地影響讀者的閱讀能力。這三種圖式就是語言圖式、內容圖式以及形式圖式。在人的大腦中這三種圖式分別與文章材料的語言、內容和形式相互作用,從而決定讀者對閱讀的掌握能力。
1.語言圖式
語言圖式是對閱讀文章的基本語言知識的掌握,也就是對文章材料中包含的語言知識及其運用的掌握能力。語言知識主要包括單詞、詞組、語法和句子理解等方面。
而在教學中,我們知道詞匯、短語、句子、語法這些內容都屬于基礎知識,同時也是英語閱讀理解的必備基礎,是理解文章的前提。在閱讀教學中,教師應該注重基礎,注重詞匯、語法這些基礎知識的教學。在教學中,教師應對這些基礎知識狠抓、牢抓,確保每一名學生順利過關,打下堅實的基礎,才能確保閱讀教學的順利進行。
2.內容圖式
內容圖式被認為是閱讀的核心部分。它是指文章的內容范疇,即讀者對文章話題和內容的熟悉程度,也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背景知識。圖式理論認為,讀者在閱讀文章的過程中,在理解新信息之前會將新信息與已有的背景知識聯系起來。如果圖式中相關成分在文中沒有出現,讀者就會將空缺的內容和背景知識的回憶傳給圖式。由此可以看出,一個人的背景知識能夠較大地影響其對文章的理解。
背景知識能幫助英語學習者了解作者的寫作目的、觀點立場、所處時代背景等。如果讀者在閱讀文章前不具備一定的相關的文化背景知識,那么這位讀者在理解該文章內容時就可能會遇到困難,無法做到深入透徹地理解文章內容。讀者的知識面、對世界的認識、對社會的認識對文化的了解程度都會影響其對文章的理解。教師在日常教學中要注意培養學生的跨文化交際意識,注重講授西方的文化;同時也應該鼓勵學生在課余時間積累更多文化背景知識,提升自己的綜合素質。當然在具體的閱讀教學中,教師應該結合閱讀材料,講授背景知識與具體英語文章結合的實例。
3. 形式圖式
形式圖式是指不同類別的篇章所特有的篇章結構,具體表現為語體的差異、修辭手法的差異等方面。掌握一定的形式圖式知識可以幫助讀者在閱讀過程中分析文章的總體結構和框架。而在掌握文章基本結構和框架后,讀者能更輕松地理解文章,同時也能加深對文章的記憶。
總之,在平時的教學中,教師應該首先介紹不同的文體所具有的結構特點,并結合具體文章進行講解。然后教授學生分析文章的結構的方法,從而慢慢地培養學生正確使用形式圖式的能力。這樣可以使學生懂得正確利用文章中的線索,掌握作者的思路和意圖,充分理解所讀材料。
參考文獻:
[1]鄭海容.圖式理論與高中英語聽力教學[J].讀與寫(教育教學刊), 2010(8).
[2]王皎皎.淺探圖式理論與閱讀[J].科技信息,20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