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布拉格結構主義者們最先對音位學進行研究,隨后將音位學的基本理論應用于語言學其他領域。作為喀山學派的支持者,他們一方面對音和字母進行嚴格區分,另一方面對音和語音嚴格區別。對音和語音區分是承認語言和言語這一二律背反術語的自然結果。布拉格學派中對音位研究最富成效的是尼·謝·特魯別茨科伊,他是20世紀上半葉杰出語言學家之一,被譽為現代音位學之父。他對音位學做出了巨大貢獻。
關鍵詞:布拉格結構主義;音位學;語音
一、尼·謝·特魯別茨科伊
布拉格學派中對音位研究最富成效的是尼·謝·特魯別茨科伊(1890-1939),他是20世紀上半葉杰出語言學家之一,被譽為現代音位學之父。作為莫斯科大學畢業生,受福爾圖納托夫學派的熏陶,特魯別茨科伊在莫斯科開始進行民族學研究并研究高加索和芬蘭-烏戈爾語,從事斯拉夫學研究。移民后在保加利亞居住一段時間后,于1922年被任命為維也納大學教授,在此作為布拉學派積極參與者,直至逝世。從20世紀20年代特魯別茨科伊從對比語言學轉向對音位學研究。1929年出版其著作《形態學》,1939年逝世后出版德文版對世界語言學發展都極具影響的著作《音位學基礎》。
二、尼·謝·特魯別茨科伊的音位學觀點
特魯別茨科伊認為語言中有普遍常態的東西,掌握語言是借助有限手段表達無盡具體內容和認識。在能指的范疇里,發音動作和與其在言語中相符的發音是無限豐富的,而發音標準是有限的,在語流中沒有清晰的界限,但得益于與語言系統元素之間的相互關系,在語流中存在順序。
特魯別茨科伊和布拉格學派其他成員將關于言語的語音稱之為語音學,將關于語音的音稱為音位學。由于布拉格派該區分在世界語言學中占優勢。它在兩個學科發展中都起積極作用,并且,他們彼此自然地分享對方成就。
特魯別茨科伊堅持認為,語音學家應考慮語言所有符號,而對音位學家來說大部分語音符號無意義。因為它們并不作為詞匯的區別特征發揮作用。語音學家的語音與音位學家的并不重合,音位學家應關注在語言系統中具有一定功能的語音組合。
特魯別茨科伊認為,語音描寫是音位學的出發點和物質基礎。“有聲-無聲”、“硬-軟”的對立是存在于音位學領域的,而“無聲”,“有聲”“硬”“軟”這些概念本身是語音學范疇的。特魯別茨科伊寫道,語音學和音位學的聯系是必要的,盡管它們原則上獨立,但這種聯系只在語音、音位描寫的初級階段被需要。在更高階段--系統學和組合分析時,音位學與語音學完全獨立。
特魯別茨科伊否認博杜恩·德·庫爾德內(音素是言語語言的心理等值)和謝爾巴(音素是最短的普遍音位概念,能和意義概念相結合,區分詞)對音素的心理學定義。他認為,在定義音素時不應涉及心理學,因為音素時語言學而非心理學概念。心理學方法使語音和音素混合在一起,在博杜恩·德·庫爾德內的著作中經常可見。但賦予我們的不是語音,而是語流,語音在音素的基礎上可以區分。
否定了音素的心理學定義,特魯別茨科伊通過語言系統給音素下定義。根據他的認識,音素是語言語音,而語言是元素系統,因此,音素是系統的要素。系統是以區別概念為基礎的。(或是按照索緒爾觀點,以對立為基礎)。特魯別茨科伊通過對立(關系)來定義音素,即音位對立的要素:“我們將該語言中能區分兩個詞意義的語音對立稱之為音位(或意義不同的)對立。反之,不具有這種特點的語音對立,我們定義為音位非實質或無意義區別的”例如море-Боре(發音不同產生音響區別);му?ки-муки?(由于發音的密集度和長度不同產生區別)。每一個對立至少具有兩個要素;鼻音-非鼻音,重音-非重音等等。特魯別茨科伊將音位對立的要素稱之為音位單位。他們可能長度不同。但長單位可分成小的,最終不可分單位,最遠切分并不是連貫的,但是同時的。因此,[п]、[о]、[д]、[а]這些單位不能連貫切分。
特魯別茨科伊將該語言中不能再分成更短的連續的音位單位稱為音素。在此之前,俄國學者尼古拉·雅科夫列夫也對音素下過類似定義。他是杰出音位學家,前蘇聯很多民族文字的創造者,但雅科夫列夫的定義并未成為歐洲科學的財富。
音位對立包含的特征被稱音位實質,其它特征可稱為音位非實質。這樣,根據特魯別茨科伊的概念,音素可視為實質音位特征的總和,這些特征是該語言構成所固有的,而語音是所有特征(實質和非實質的總和),可以在語流某個點被發現,此時音位得以實現。布拉格結構主義者認為音素是抽象的,它是結構成分,在言語的語音、變體中實現。
特魯別茨科伊給出了區別音素和音素變體,音素和音素組合的規律:
1、如果兩個音在一個位置可彼此替代,并保留詞義,則這是同一音素的變體(вода-воды)
2、如果兩個音在同一位置改變詞義,那么這是兩個不同音素的音位實現(гол進球-кол木樁-мул騾子-мол據說)
3、如果兩個音響,發音相近的音從不在一個位置出現,那這是同一音素的組合變體。例如г-г?(比較варяга不能為г?а),и-ы(比較игра不能為ыгра)
特魯別茨科伊解決了二合元音和塞擦音的困難,它們應進入一個音節,具有一個發音,且不應超過其他音素長度。因此,語音位描寫是以音位數據為基礎的。
三、尼·謝·特魯別茨科伊的音位對立觀點
特魯別茨科伊首先對音位對立進行分類,這種分類是屬于形態學的。根據特魯別茨科伊的理論,對立有:
單值的(其要素具有固有特征的全部,只在一個特征上對立),比較т-д(兩個都是硬輔音,爆破音,唇齒音,只在“清-濁”這一個特征上對立),с-с?(兩個都是清輔音,摩擦音,齒音,只在“硬-軟”這一個特征上對立);
多值的(其要素在幾個特征方面對立,共同特征也適用于其他輔音),比較в-д(對立要素的共同特征是濁輔音,也適用于其他輔音,而它們在幾個特征方面對立:在構成方法方面,因為一個是摩擦音,另一個是爆破音;在構成位置方面,一個是唇舌音,另一個是齒音)。
【參考文獻】
[1]許德寶.簡明語言學史[M].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7(10).
[2]姚小平.西方語言學史[M].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11(08).
[3]俞允海,潘國英.中外語言學史的對比與研究[M].上海三聯書店, 2007(08).
作者簡介:李思琪(1989),女,黑龍江哈爾濱,黑龍江大學俄語學院,俄語語言文學專業在讀博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