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瑩++李佩
摘要:優秀的人文素質可以幫助學生理解生活,加強對藝術的感知力,是藝術創作的源泉之一。加強學生的人文素質修養是社會發展對藝術設計教學提出的要求,是教書育人的本質,是“全人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藝術設計教育面臨的重要課題。本文通過研究北海藝術設計學院多年來舉辦“名師大講堂”及其延伸出的課堂教學、教學研討活動,從課堂教學、校-校合作和人文素質教育方式方法等方面,初步探討出名師引領高水平人文素質教育的途徑。
關鍵詞:藝術設計教學;人文素質教育;高水平教學;名師
面對我國經濟的高速發展,設計行業面臨著國際化的挑戰,對設計人員的人文素質有著更高的要求,藝術設計的教學模式一直在不斷地探索和改進。在這樣多元化的教學模式背景下,人文素質教育作為精神層面的力量支撐著一個學者的求學之路。人文素質教育著眼于自由人、全人的教育,而不是單純的專業或技能知識傳授,可以作為大學教育的基礎[1]。對于教師來講,勇于探索新的教學模式,善于利用教育資源,培養出高素質的應用型藝術設計人才,是不可推卸的責任。
一、藝術設計院校加強人文素質教育的意義
與普通高校學生相比,部分藝術設計類考生繪畫能力比較強,但學習能力和知識綜合應用能力,以及創造力是不夠的,缺少對事物的關注與思考,還沒有形成科學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大學生活非常迷茫。他們不僅需要必要的專業課程的學習,更需要接受思想上和精神上的教育和熏陶,而名師的現身說法是對虛擬世界的對抗,這種榜樣的力量是真實的。
此外,人文素質教育是一個長期積淀的過程,可以通過名師人格的感染、校園文化氛圍的熏陶和優秀人類文化的影響來塑造。從實際教學需要來講,由名師來引領教學,提高學生的人文素質和專業能力的關鍵是要有一個有效運行的機制,并且能夠可持續發展下去。
二、“名師大講堂”在加強人文素質教育中的作用
北海藝術設計學院“名師大講堂”是開拓師生視野,提高學生人文素質,營造良好學習氛圍的一個平臺。在多年的實踐過程當中,“名師大講堂”的內涵也不斷地被豐富、被延伸,現如今成為學校加強人文素質教育的重要舉措之一。
名師對人文素質教育最直接的影響就是學生做人與治學的動力和方向問題。人文素質教育廣泛涉及語言與藝術、歷史與文化、社會與經濟、哲理與道德等,其核心是人的精神,它有助于教育學生學會做人,有助于啟發學生的創造性思維[2]?!懊麕煷笾v堂”所遴選的名師,不僅僅是來自于各大知名院校的專家、學者,還有來自于公司、企業的成功人士和我校的優秀畢業生,他們閱歷豐富、專業能力與素養強、獨具人格魅力,其自身的成長經歷和嚴謹治學的精神為學生樹立了學習的榜樣。
三、借助名師,提升學生人文素質水平的途徑
為了充分發揮名師資源在人文教育中的作用,需要在教育理念、教學模式、課程建設和教學方法等方面積極探索符合時代要求和學校特點的方法。
許賁在其著作《閱讀經典:美國大學的人文教育》一書中談到:大學生們專業不同,人文教育是為了幫助他們增進思考、判斷、與他人對話、協作的能力,了解人的價值與自身弱點,提升社會責任感和素質,是普通教育而不是精英的教育[1]。由此可見,提升大學生人文素質水平,首先要從問題入手,要讓學生真正地開始思考,對話、交流,再思考,這種互動地循環過程當中,逐步提高。
(一)延伸名師專題講座,人文素質教育深入日常教學
每一位邀請來的名師所作的講座都極具個人特點,講座內容不拘一格,融合了名師自身的經歷、修養、見識、專業技能以及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等等,蘊涵著巨大的人文精神資源,學生沉浸在這樣的情境當中,能夠與頂尖學者直接對話,激發他們的求知欲望和創新意識。
名師大多為外聘來專程講座,時間有限,總讓人意猶未盡。也正是因為如此,名師講座的效力并未發揮至最大。針對這種情況,我校形成了“制定計劃——遴選名師——名師講座——學習研討”等一套完善的名師進課堂教學流程體系。人文教育倡導師生間的對話和交流,這種方法可以在有限的時間內為學生創造更多的與名師接觸和交流的機會。采用專題研討會的方式,組織本校的專任教師組成團隊,將名師講座中涉及到的一些關鍵問題再次提出來與學生討論,深入理解講座內容。
(二)與國內一流設計學院校創建合作關系
加強人文教育, 不是僅僅開設一些人文知識講座所能解決的, 它應當在課程設置上充分體現出來。從加強人文素質教育入手,調整人才培養方案,促使人文類教育目標和專業知識、技能目標優勢互補。為此,我院與清華大學美術學院、中央美術學院、北京服裝學院等國內一流設計院校建立了長期穩固的合作關系,實現了與國內一流高校優質教學資源的共享。每個學期都會根據各專業的課程特點,聘請業內名師到校指導教學。名師的到來已經影響到學生的學習動機和心態,身教重于言教;在名師的指導下,引導學生體會專業領域知識與社會文化的關系,通過對這種關系的理解,樹立強烈的社會責任感。
(三)營造校園文化氛圍,“閱讀”名師作品
定期舉辦“名師大講堂”,舉辦名師作品展,創建校園文化墻、各社團、班級積極開展人文教育活動都是營造校園文化氛圍的方法,學生在其中耳聞目染,受其熏陶,的確是加強人文素質教育的手段。但是,僅靠熏陶和感染是不夠的,人文教育強調的是學生獨立思考和判斷的能力,閱讀經典、了解文化、對話名師,都是為了更深刻的理解生活,理解專業知識,通過思考去判斷什么更有價值。
在實施的過程中,名師或教師的引導尤為重要。需要向學生介紹一些基本的研究方法,向學生拋出問題,幫助學生建立名師作品與文化之間的聯系,鼓勵學生結合個人的觀察和體會,在盡可能廣泛的知識范圍內多角度的思考。有思考,有結果的人文教育才是有效的。
四、結語
教育是面向未來的,學生畢業之后的路更能體現教育的價值。在風云變幻的世界中,在激烈的競爭中,面對專業之間的交叉與融合,科學技術的更新換代,這些人文素質修養可以讓一個人支撐下去,將生活轉化為藝術的表達。人文教育的核心課程沒有專門的領域知識,強調的是以思考、理智、判斷能力為主要特征的知識, 人文素質教育能夠幫助我們更深邃地認識自身和這個愈來愈復雜的世界,也能讓我們更深切地體察生活之意義。
【參考文獻】
[1]許賁.閱讀經典:美國大學的人文教育[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5.
[2]徐國莉,程忠國.構建高職院校人文素質教育體系初探[J].職教論壇,2014(32):63-65.
[3]胡煉.高職院校加強人文素質教育的探討[J].中國成人教育,2008(03):99-100.
[4]周汝萍.大學人文素質教育目標體系芻議[J].遼寧高等教育研究,1999(02).
作者簡介:張瑩(1981.9~),女,山西省晉中市祁縣人,現任教于北海藝術設計學院,講師,北京服裝學院設計藝術學碩士,研究方向:工業設計教育。
李佩(1983.2~),女,山西省太原市人,現任教于北海藝術設計學院,講師,湖南工業大學設計藝術學碩士,研究方向:設計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