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盈枝
摘要:一直以來,作文教學都是中學語文課里一塊難攻的高地,由于缺乏系統的教授,循序推進的長期跟蹤和富有實際意義的具體操作指引,常常是簡單的題目布置和一個單一的評分結果,雖則有寫作基本知識和常見寫作方法的灌輸,但往往真正提起筆來還是感覺十分困難,學生對于“拿什么來寫”“如何寫好”仍舊深感困惑。因此,要改變作文教學的此種現狀,提高作文教學的效率,必須努力讓作文教學扎扎實實地作用于學生的寫作環節里,有切實的準備和積淀,有效的指導及評價。在日常教學中,我做了以下的實踐:
關鍵詞:積淀;有效;指導;評價
一、豐盈寫作素材,闊張胸懷
(一)在生活中練就一雙敏銳的眼睛,在閱讀中提升一顆善感的心靈
很多學生覺得沒東西可寫,也很難在作文中掀起情感波瀾,是因為沒有細微的觀察和記錄,也缺少能喚起思想共鳴,豐富感情的的日常閱讀輸入。所以我覺得語文老師的一項重要任務就是幫助學生在看來平常,細瑣的生活里學習咀嚼耐人尋味的濃厚意蘊,而這就是寫作的源頭活水。
為此,我對學生提出了這樣兩個要求,一是每天寫一則“今日一記”,即每天寫簡短的幾句話,記錄自己當天的所見所聞所思所想,也可以是報紙上的熱點新聞事件,自己對此很有感想的那一類,雖然簡要,但卻是模糊記憶中的一個線頭,日后能領著學生去提取存儲在腦海里的寶貴印記。二是自行收集購買《揚子晚報》(這份報紙天天都出,那上面每日有一個版面專門刊登生活感悟,浮世百態,各地見聞等好文,內容適合中學生閱讀),每周閱讀并剪貼至少三篇文章,劃出自己覺得最精妙最有韻味的地方,并作些閱讀筆記,每周的閱讀課上,學生交流匯報,特別優秀的相互傳閱。
記得有一次寫關于 “幸福時刻”的作文,一些學生一時愣怔,在我的提醒下,很快從自己的“資源庫”里篩選出了脈脈溫情的題材。《星期天的媽媽》《“白粥”的故事》《一個茶葉蛋的旅行》………引導學生去發現,去選擇,充實資料庫,開闊眼界與胸懷,讓作文的選材變得不再棘手!
(二)嘗試走出教室的“一畝三分地”,撥動“情弦”,躍動文字
寫作的最好動力來自于“有表達的欲望和熱情”,閱讀他人的文字雖然有助于提高自己的認知,但間接經驗總是比不上直接經驗,學生的作文里頭,最真,最有話可說的部分無異于來源于他自己的生活體驗了??荚囍貕合碌膶W生視野生活圈是很有限的,如果老師能創造機會讓他們經歷不同于學校生活的滋味,再指導他們將由此產生的強烈感受表述傳達出來,這將一定是個輕松愉快的過程。抱著這個想法,這兩年,我組織學生走進“曾趙園”,體會江南園林的布局藝術,我們去參觀“翁同龢紀念館”,尋找這個耕讀起家的家族的榮耀與慎獨,了解封建科舉的基本制度,我們踏足寶巖生態園,探訪“瓶隱廬”,“柳如是墓”,親近自然中安息內心,敬仰古人的高風亮節,我們還分批參觀“圣百合”糕點加工廠,分享了親手制作蛋糕的甜蜜與快樂……自然,活動過后收獲的是一篇篇讓人欣喜的佳作。
二、立足寫作細節,化繁為點
作文指導,需要的不是粗放型的知識講解,也不應該出個題目就只剩對學生作文橫挑眉毛豎挑眼。比較科學的做法是讓學生能在漸進的系統的作文教學里得要領。曾有散文大家指出:重視作文的單項練習,即把作文訓練中字詞句篇各難點分解后,各個擊破?;蚰镁渥鲉挝?,或拿節作單位,這樣,可以集中心力在這個那個局部了,小節弄清楚了,整篇也便容易清楚了。
一篇作文包含很多關鍵的重要的環節,從有意的鋪墊到自然的轉折,從濃墨重彩的主體到耐人尋味的結尾,很多種可著意突出的訓練,很多個可打造立足的細節,需要讓學生在反復歷練中去揣摩品鑒,領悟提高。
我在進行“細致描摹人物之動作描寫”這一專題訓練時,采取了這樣幾個教學步驟:
(1)播放一段面館師傅炒澆,撈面,喊堂的視頻
(2)老師對畫面作簡略解說
(3)學生點評老師解說的優劣并嘗試自己解說寫作
(4)再次播放視頻,提醒學生仔細觀察師傅們的動作
(5)學生修改自己所寫內容并相互交流討論
(6)第三次播放視頻,并推選學生代表隨視頻解說
(7)比較前后解說的水平高低,得出結論:通過對師傅們一系列動作的細致描摹,表現了普通勞動者精湛熟稔的專業技術水準,叫人欽佩。
我們有理由相信如果語文教師對學生寫作中的一些關鍵細節能進行一次次的重點訓練,并成體系的話,那就一定可以提高作文教學的實效。
三、力求多元評價,普渡眾生
(一)賞識評價
學生畢竟不是大作家,文字經得起斟酌推敲,思想也還遠達不到深刻精髓,如果我們教師從內容,結構,語言這些方面通篇都高標準,嚴要求,只要某個方面稍許不達標就果斷評個低分,或者根據自己的喜好,把學生的作文改得完全按照自己的意志走,批得一無是處,那便是對學生十分消極的否定,此舉也將嚴重挫傷寫作的積極性,甚至可能產生對自我能力的懷疑。
(二)多次評價
傳統的作文打分,教師通常扮演著終審法官的角色,作文分數一次定型,紅筆落下,便裁定了一次寫作的好壞成敗。教師講評過后,貌似領會了,但換一個題目,重起爐灶,發覺依然很懵。這種情況對于那些不很擅長寫作的同學來說,一次次近似的成績無疑是叫人沮喪的。那么打分是不是可以不一次定型呢?同一個作文題,是不是可以第二次,第三次局部修改,然后獲得第二次,第三次評價的機會呢?我在教學中,嘗試這樣做了,在教師的專題指導,優秀學生習作的比較引領下,多數同學的第二次,甚至第三次的作文均取得了不同程度的進步,我把幾個改動大,領會好,效果棒的學生習作前后修改的稿子掛在了后黑板上,不僅有效激發了這幾位同學的興奮點,也促進了全班同學繼續有信心地進行以后的寫作練習。
(三)亮點評價
人積極存在的動力之一在于實現自我價值,要幫助學生克服寫作的畏難情緒的最有效手段,就是要盡量滿足學生希望獲得老師贊賞的渴望。帶著欣賞的目光看待學生的作文,我們就是在善待他們的心,就是對他們最直接的鼓勵。內容平淡無奇的,語言是不是有某一段值得學習;沒有精彩語段的,那就尋找看起來還不錯的句子;沒有好句子的,甚至不少是病句的,那就努力睜大眼睛查看是否存在用的準確精當的詞語??傊?,從泥沙中淘出金子,學生目光里的自豪,笑意就是下一次不抗拒寫作,不討厭寫作的力量。
(四)層級評價
作文評價就如同每一個個體一樣不能搞“統一”,搞“一刀切”,應因人而異,實施分層次,個別化評價輔導。對基礎好的同學提出高要求,對基礎薄弱的同學要求自然應該放低點,確立不同的評價標準。每次作文批改,我都會選一部分同學來我身邊面批,當面指導。每學期每位同學的面批次數不少于一次。近距離的真誠的交流和誠摯的建議,個性化的分層評價,提高了作文指導的針對性和實效性,面對不同能力程度的學生,實施以不同的評價策略,讓每個學生都真切地感受到老師的關注和自己作文的亮色,增強自信心。
(五)自主評價
傳統作文教學中,學生做作文,老師批閱,學生并未參與作文的全過程,忽視了學生的主體地位,不相信他們的修改及自我糾正的能力。很多學生形成了慣性思維——老師改過的地方就是有“毛病”,沒改的就是“完全正確”,他們不加分析,不經思考,這在客觀上助長了學生作文的依賴性,導致了他們缺少深入探究,不需也不會做到反復修改。如果讓學生參與批改作文,他們就必然要有一個思維過程,要分析這個詞使用是否得當,要思考那個句子表述是否正確。
夸美紐斯在《大教育論》里說:“尋求一種方法,讓教師盡量地少教,而使學生盡量地高興地多學”。作文教學歷來是教學中的重難點,與其說千道萬,嘔心瀝血卻收效甚微,不如費些心力研究探索真正起作用的作文教學的手段,實效是我們的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