牟蔚越++張小強++趙振強
摘要:改革開放是鄧小平理論的重要組成部分,中國社會主義建設的一項根本方針。改革開放在中國國家經濟富強、政治民主、外交多元發展中都發揮了突出的作用。應該說,改革開放使中國經濟富強成為可能,是中國政治民主化的基礎,是中國外交多元化的前提,對于社會主義中國發展具有特殊的歷史地位和作用。
關鍵詞:改革開放;歷史地位
在黨的十七大報告上,時任國家主席胡錦濤,在對改革開放歷史背景、目的和性質作出概括的基礎上,強調指出:改革開放是決定當代中國命運的關鍵抉擇,是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必由之路,只有社會主義才能救中國,只有改革開放才能發展中國、發展社會主義、發展馬克思主義。進一步指出了改革開放對于新時代社會主義中國的偉大意義。本文將由改革開放的基本內涵出發,闡述其在國家經濟富強、政治民主、外交多元發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一、改革開放使中國經濟富強成為可能
20世紀70年代,經濟發展舉步不前,在逐漸脫離蘇聯經濟和政治體制的同時,并沒有找到適合于中國經濟發展的道路。由于與蘇聯政治關系的惡化,社會生產力水平低下的中國在沒有外國援助的情況下,國民經濟瀕臨崩潰,中國面臨著經濟如何發展下去的問題。改革開放前,中國仿照前蘇聯在經濟體制上,實行單一的公有制;在經營機制上,實行單一計劃經濟;在分配機制上,實行帶有平均主義大鍋飯色彩的按勞分配制度。這種經濟制度和分配制度,抑制了生產力的發展,也沒有充分調動起工人的勞動積極性,造成國家經濟發展困境。
鄧小平強調:改革不是也不允許否定和拋棄我們已經建立起來的社會主義基本制度,而是要使這一制度得到自我完善和發展,它的實質目標是從根本上改變束縛我國生產力發展的經濟體制和其他方面的體制,以實現中國的社會主義現代化。自此,中國開始了國有體制經濟的改革,也同時開始與西方發達國家進行接觸,引進西方先進的生產技術和中國經濟發展亟需的資金。中國開始設立深圳等經濟特區,并給予經濟特區特殊的優惠政策,實現創新式發展。經過30多年的發展,中國已經徹底實現了經濟上的崛起,其中一個重要的標志就是2010年,中國經濟總量超過日本,成為僅次于美國的第二大經濟體。應該說,沒有改革開放,就沒有今天中國的經濟成就,改革開放使中國經濟富強成為可能。
二、改革開放是中國政治民主化的基礎
改革開放后,中國共產黨在政治體制上提出要健全社會主義民主和法制。自此,歷屆大會都將社會主義民主提到執政建設的重要高度。在黨的第十三次代表大會上,關于國家政治建設的表述指出了已經是時候將政治體制改革提到議事日程上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不能缺少政治建設,也要強調民主政治,民主發展是一個必然的趨勢,這是中國政治體制改革的中長期目標。在十五大上,政治改革的總體體要求被明確提出和確立,以此為基礎,中國社會政治體制改革將向哪個方向發展,政治民主化進程將如何落實就已經十分明確。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社會主義政治文明,在十六大上被提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重要目標。十七大報告中更是強調:“人民民主是社會主義的生命。”隨著政治改革的不斷深化和社會主義民主的不斷健全,逐漸形成了中國良好的政治生態,人民越來越多的參與到國家政治生活中,并將隨著社會主義政治建設和政治改革的不斷發展進步和不斷深化,越來越多的顯示出社會主義政治制度的優越性,而這一切都是要以改革開放為轉折點和重要基石,應該說,改革開放是中國政治民主化的基礎。
三、改革開放是中國外交多元化的前提
在戰爭與革命時代,中國的外交一直以意識形態為指導,在國家外交戰略和政策選擇上以價值觀和意識形態,以社會主義陣營還是資本主義陣營來劃線,忽視外交工作中對國家利益的考慮,使中國外交受到極大的局限。雖然,中美關系得到緩和,中日實現了關系正常化,中國與西方發達國家的關系得到了很大改善,中華人民共和國在聯合國的合法席位得到恢復,同第三世界國家的友好關系得到進一步加強。但是,中國外交還是始終沒有徹底的打開局面,也沒有徹底擺脫“戰爭與革命”時代大的判斷下的一些戰略認識和決策。
改革開放后,鄧小平實現了對戰爭與和平認識的突破,認為“和平與發展是當代世界的兩大問題”,這使得中國外交在思想基礎上取得了突破。同時,國際政治是國內政治的延伸,基于國內改革,尤其是經濟改革對于西方發達國家資金、技術等方面援助和支持,與之前因意識形態對立而無法建立外交關系的西方國家建立正常的國家間關系就顯得尤為重要。當對外交目標的判斷確定為“為國內經濟發展創造和平穩定的外部環境”時,中國外交就出現了整體性的轉型。
從1979年1月1日起,中美兩國建立外交關系。中美外交關系的建立徹底打開了中國同西方國家間建立外交關系的局面,使得中國外交初步實現多元化發展。應該說,改革開放以后,中國外交發生了巨大的變化,進入了新階段。在這個背景下,中國的外交模式也逐步走向了多元化和全方位化,雙邊外交已經不再是中國外交的唯一選擇,多邊外交正在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現在,中國正逐步發揮自己的影響力,積極活躍在國際關系舞臺上,倡導“一帶一路”建設,倡導成立“亞投行”,倡導建立一個更加公正合理的國際關系新秩序。這一切成就都是在改革開放的基礎上取得的,改革開放是中國外交多元化的前提。
四、結語
經過了改革開放以來30多年的發展,中國在經濟發展、政治建設和外交領域都取得了突出的成就,真正走出了一條適應于中國自身特點的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道路。現在,中國正在向“兩個一百年”的目標邁進。中國的實踐證明,在建立了社會主義制度之后,只有改革開放才能使社會主義國家真正的發展起來。
【參考文獻】
[1]吳長春,楊宏.對改革開放偉大歷史地位的幾點理解[J].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研究,2008(04):32-36.
[2]鄧小平.鄧小平文選[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3]陳德欽.論改革開放在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中的歷史地位[J].喀什師范學院學報,2008(04):13-16.
[4]朱炳元.改革開放前后兩個歷史階段的中國外交[J].馬克思主義研究,2015(08):35-42.
[5]張濤華.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多邊外交的選擇與發展[J].中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8(06):33-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