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中國的稅收負擔是高是低?學術界一直眾說紛紜,主要原因在于所使用的稅負衡量口徑各不相同。2009年,美國福布斯雜志發布“全球稅負痛苦指數排行榜”,在這個榜上,中國位居亞洲第一、世界第二,僅次于法國。2016年底,天津財經大學李煒光教授指出,中國的稅收已經成為企業的“死亡稅率”。但是,這兩條消息一經發布,有諸多學者給予了批判,并以大中小三種口徑的宏觀稅負為指標,通過國際橫向比較指出中國的“稅負痛苦指數”比發達國家低。稅負適度與否,是衡量整個稅制結構是否合理的重要因素,究竟什么才是最佳的衡量稅收負擔的指標?
關鍵詞:稅收負擔;稅負痛苦指數;稅負;福利水平
一、引言
稅收負擔的輕重與否不僅關系著整個國民經濟的有效運行,也關系著社會的和諧與穩定。一國的稅收聯系著政府、企業和個人三個經濟主體,稅收負擔過重,會遏制企業和個人的積極性,從而影響經濟運行的效率;稅收負擔過輕,政府可能無法正常履行公共職能。目前,對于中國的稅收負擔輕重問題學術界有截然相反的兩種觀點:一方以稅收收入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遠低于世界平均水平為據,認為中國的稅收負擔很輕,還有很大的增稅空間;另一方則以“玻璃大王”曹德旺美國建廠等事例為依據,認為中國的稅收負擔很重,應該減稅。到底哪種觀點更符合中國的實際并有助于中國經濟的持續健康發展?還是需要推出一個新的衡量指標來評價我國稅收負擔的高與低?
二、稅收負擔的官方衡量指標
(一)宏觀稅負衡量指標
宏觀稅負,是以一定時期內稅收收入總額與同期國民經濟的總量之比為衡量指標。宏觀稅負水平的高低反映了政府在國民經濟總量中集中程度的大小,反映了政府的社會經濟職能和財政職能的強弱。
國民經濟的總量指標主要有國內生產總值、國民生產總值和國民收入,相應的宏觀稅收負擔率是國內生產總值稅收負擔率、國民生產總值負擔率和國民收入負擔率,這三個指標從不同的方面反映了宏觀稅收負擔的一定狀況,從而成為國家之間進行總體稅負比較的主要參考標準。
其中主要采用國內生產總值稅負率(T/GDP):反映一個國家的本國居民和外國居民在一定時期內在國內提供的全部產品和勞務所承受的稅收負擔狀況。
(二)微觀稅負衡量指標
微觀稅負,是從微觀角度考察稅收負擔的指標。它反映的是經濟活動中各個微觀主體具體承受稅負的程度,也是在微觀主體間進行橫向比較分析的重要依據。
微觀稅負指標包括:企業流轉稅稅負率、企業所得稅稅負率、企業綜合稅收負擔率、個人稅收負擔率等等。
1.企業流轉稅稅負率(實際繳納的流轉稅稅額/同期的銷售收入)。
2.企業所得稅稅負率(實際繳納的所得稅稅額/同期實現的利潤總額):反映在一定時期內企業受益在國家和企業之間的分配狀況,是衡量企業稅收負擔最直接的指標。
3.企業綜合稅收負擔率(企業實際繳納的各種稅的總額/同期收入總額):表明國家以稅收參與企業收入分配的規模,反映企業對國家所做貢獻的大小。
4.個人收入負擔率(個人實際繳納的稅額/個人同期收入總額):(1)反映了一定時期內個人對國家的直接稅收貢獻;(2)體現了國家運用稅收手段參與個人收入分配的程度和對個人收入的調節程度。
三、我國稅收負擔的現狀
(一)稅收的增長速度快于經濟發展速度
如表1所示,自2005年開始到2015年止,中國稅收收入年平均增長率高達16.1%,而名義GDP的年增長率為14.1%。
(二)國內生產總值稅負率
學術界普遍認為:大口徑稅收負擔比中、小口徑的稅收負擔更能反映納稅人的實際負擔。
小口徑的宏觀稅負是指稅收收入占GDP的比例(2015年為124922.20/689052=18.13%)
中口徑的宏觀稅負是指財政收入占GDP的比重,財政收入包括稅收收入和納入預算管理的其他收入(2015年為152269.23/689052=22.10%)
大口徑的宏觀稅負是指政府收入占GDP的比重,政府收入包括財政收入、預算外收入和制度外收入(制度外收入官方沒有對外公開,有關學者認為30%左右)。
根據政府的測算,我國的稅收負擔不論是從哪一口徑,計算所得的結果均是在國際標準內,也就是說我國政府認為,我國的稅收負擔處于一個適當的水平。
四、最佳衡量稅收負擔的指標
(一)稅負-福利水平比率的提出
官方提出大中小三個口徑來衡量宏觀稅負的高低,并且充分證明了我國的稅負水平并沒有過高,甚至低于了國際的標準線。福布斯——社會綜合性雜志指出:我國稅負痛苦指數位居世界第二。“福布斯”是單純的把各個主要稅種的最高邊際稅率相加總,雖然說它的計量方式有一定的不合理性,但是面對這個數據,政府、學者以及民眾所表現出的態度也確實反映出一些問題。一個數據亦或者說是一個名次就引起了大眾的共鳴,可以說在稅收負擔輕重方面并沒有政府想象的那樣理想。
筆者認為:單純的討論稅收負擔的輕重并不是那樣重要。我們必須建立一個更明確的指標來衡量民眾所感受的稅負痛苦,稅負痛苦才是真正關系到民眾勞動積極性、以及國家經濟是否可以持續發展的保障。在此,我提出一個新的指標,暫且將其命名為稅負-福利水平比率,即單位納稅人在一定時期內所承擔的所有稅收負擔(也就是其應繳納的全部稅收總額)與其在相應的時期內所接受的國家給予的公共服務或福利水平的比率。
按照媒體報道,2007年,美國、加拿大、德國等國家政府支出中福利性支出的比例已經超過了一半,丹麥等北歐國家更是超過了70%。由此可見,我國的稅負-福利水平比率依然過低,民眾所感受到的稅負痛苦也偏重。
(二)稅負-福利水平比率的優越性
首先,稅負-福利水平比率有效的把民眾的權力與義務結合起來,有利于小康的建設。依法納稅是公民應盡的義務,從國家享受公共服務是公民所享有的權力,只有將權力和義務結合在一起,才能最大程度的調動公民的生產勞動的積極性,才能加快小康社會建設的步伐。
其次,稅負-福利水平比率更好地反映了人民是國家主人翁這一本質。“與之于民,用之于民”一直是稅收所要做到的目標,人民是國家的主人,政府從事的一切政治、經濟、文化以及道德的建設均是為了保障人民的生活。因此稅負-福利水平比率是人民生活幸福程度的重要反映,也是政府在保障人民生活條件上所做的努力的重要反映。
最后,稅負-福利水平比率能更好的表達國家政策的實施情況。稅負-福利水平比率并不是籠統的確定一個特定的(不變的)數值來衡量稅收負擔。而是對于不同地區、不同行業、不同個人確定幾個不同的比率。僅僅依靠稅收負擔的輕重抑或福利水平的高低并不能代表國家的政策傾向。例如:國家鼓勵A地區發展,就可以對此地區實行一個降低的稅負-福利水平比率,即征收較低的稅收,提供更多的公共服務,來加快其發展速度;反之,可以實行一個較高的比率。稅負-福利水平比率對于體現國家的政策方向是一個很好的指標。
(三)稅負-福利水平比率的努力
1.稅收制度改革應把納稅人有暢通的渠道反映自己的意愿作為重點
李煒光教授說道:社會的納稅人意識已經覺醒,但制度建設和改革沒有跟上。新型的稅收征納關系是以納稅人為中心,納稅服務的具體內容取決于納稅人的需求。政府應該建立一個正常的渠道,使納稅人可以表達自己的意愿,并得到有關方面的及時回饋,政府應該建立公開透明和平等協商的機制。只有保證納稅人表達意志的渠道暢通,才能更好的推行稅負-福利水平比率的實行。政府可以迅速的了解到民眾對于稅收負擔的態度,是覺得給他們帶來了痛苦還是帶來了更多的幸福。稅收制度的改革需緊跟納稅人意識的完整程度。只有這樣才能使得社會走向一個法制化與人性化相結合的和諧前景。
2.福利水平的提高成為了亟待解決的重要問題
稅負-福利水平比率的降低,很明顯可以從兩大方面著手進行:(1)降低民眾的稅收負擔水平,通過降低稅率或者稅收結構調整來實現;(2)提高民眾的福利水平。切實把民眾所享受到的教育、醫療、衛生、養老等方面提到我們改革的重點上來,將民眾所享有的公共服務從量和質兩個方面完善起來。只有這兩個方面都做到位,我們民眾的幸福感才能提升,對政府的認可度才能提升。
從現今的情況來看,我國政府花了很大的力度在制度減稅問題上,例如2016年全面施行的“營改增”,政府已經認識到單純的提高費用扣除標準或者降低稅率不能從根本上解決稅收負擔問題,只有從稅收體制上根本的改變,才能真正的達到減稅。這是我們看到非常可喜的一面,然而公民福利水平的諸多措施并沒有真正達到效果。例如,教育問題,政府花費了很多的人力、財力在教育,包括九年義務教育的普及。
但是,我們所看到的是現今仍有不少地方農村家庭子女上學難,讀書難。在河南某一地方看到這一情況:在9月份開學伊始,各小學門口就聚集了數以百計的學生家長,為的就是給孩子報名。據了解,報不上名的孩子大有人在。在我看來,政府如何從根本上來提高民眾的福利水平是在伴隨著減稅的大步伐下應予以重視的問題。
【參考文獻】
[1]楊志勇.“死亡稅率”是假,但企業稅務難題是真[J].中國經濟周刊,2016(12).
[2]李萬甫.“死亡稅率”引發的稅負問題思考[N].財會信報,2017(1).
[3]吳祖光,萬迪昉.企業稅收負擔計量和影響因素研究述評[J].經濟評論,2012(11).
[4]崔九九.企業稅收負擔度量理論模型評述及創新探討[J].會計之友,2016(12).
作者簡介:田樂(1990-),女,河南省,教研室主任,天津財經大學稅務碩士,稅收原理與稅收籌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