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松晨++劉長庚
摘要:基于未來教育理念,以創客教育為突破,緊緊圍繞學校辦學目標和培養目標規劃課程,注重“融合”與“改變”,在課程規劃中設置融合課程;加強教師培訓,成立“教師創客俱樂部”,在課程開發中倡導融合理念;進而在非畢業年級實現網絡選課走班上課,在課程實施中體現融合樣態。課程實施中采取課題推動,平臺鞏固策略,體現分享功能,不斷鞏固課程實施效果,在課程評價中提升融合品質,真正達到培養學生積極實踐、富于創新、敢于創造的意識和能力,為“未來”而教,為“未來”而學,向“未來”出發。
關鍵詞:課程規劃;創客課程;融合;改變
甲骨文(融),下邊是土,上邊是三條蠕動的蛇,本意是“冬眠的蟲蛇在暖春復蘇蠕動”。宋代朱熹在《朱子語類》中首次使用“融會貫通”一詞,取“融合”之意。甲骨文(易),本意是“將容器中低熔點的錫注入模具鑄造新器皿”,《道德經》中說:“易無形埒,易變而為一。”《易經》中說:“生生之為易”,表達出“改變”的意思。融·易,體現了融合、造物與改變的理念,“融合、改變”煥發生機。
鄭州市第四十四中學根據學校辦學目標、培養目標及實際情況,整體規劃創客教育校本課程、社團活動,培養勇于擔當、自信、陽光,有創新精神與公民意識的現代人,為“未來”育人,向未來出發。
一、構建體系,在課程規劃中設置融合課程
學校整體規劃課程體系,加強學科融合,“改變”固有模式,走創新創造之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和“中學生核心素養”目標。課程目標分解為“五個維度”,設置“三大類課程”。
(一)課程目標
1. 學會悅納與認可
悅納自我,認可他人,講究規則意識,提升堅韌、健康的心理品質。
2. 學會交往與合作
懂得平等與尊重、寬容與理解、關心與互助、擔當與合作,講究現代文明禮儀,提升團隊素養與領導力,實現合作共贏。
3.學會生存與生活
有安全意識并掌握安全技能,掌握一至兩項健身技能,發展一項健康休閑興趣愛好,培養志趣高雅的生活情趣,保持自信與個性,實現個人價值。
4.學會探究與創新
學習一門探究性課程,動手操作,由轉變、改變到創新,不斷培養窮究物理、格物致知的科學精神。學生通過探究、實驗、動手操作解決問題,并進行改造和創造,提高學生的合作交流能力、問題解決能力及創新能力,培養學生的創客精神。
5.具有國際視野
不僅熱愛中國傳統文化,有民族文化自信,又能夠在世界多元文化視野下審視傳統,主動融入又保持自我尊嚴,理解國際文化與規則,具有國際視野。
(二)在課程規劃中設置融合課程
學校創客課程規劃三類課程:學科發展課程、特色發展課程、融合探究課程;三大類課程共分為九小類課程。
1.學科發展課程
設置“語言文學課程”、“社會科學課程”、“自然科學課程”和“國際理解課程”。關注興趣與愛好,學會分享、尊重與合作,增強責任意識與使命感,開闊視野,突出個性與品質的培養,側重學科素養、學科拓展、合作交往、心理健康、個性發展、國際文化交流、國際融合、國際規則理解等素養的培育。
2.特色發展課程
設置“德育特色課程”、“空乘特色課程”和“藝體特色課程”。充分發揮“弟子規”、禮儀教育等特色德育課程的影響力,以德促智,以智養德,德智相融;彰顯“空乘”、美術、播音主持、“藝體”特色。
3.融合探究課程
設置“拓展探究課程”與“STEAM融合課程”。“拓展探究課程”以探究創新為主,強調研究性、探究性、自主性、動手操作等深度學習方式。“STEAM融合課程”學生以小組的形式解決基本課程的現實問題,綜合運用科學(Science)、技術(Technology)、工程(Engineering)、藝術(Arts)、數學(Mathematics)的知識,以PBL項目學習為載體,體現“融·易”思維,即重在融合與改變,通過設計、分析、決策、問題解決的過程,促進能力的提高。側重培育理科見長的創新型人才,使參與學習的學生獲得親身參與的體驗與探索的樂趣,發展問題意識、創新思維與實踐能力。
學校圍繞課程規劃中設置的“學會探究與創新”目標和“融合探究課程”課程,通過思維改變、碰撞和學科融合,開發“拓展探究課程”與“STEAM融合課程”。
二、設置路徑,在課程開發中倡導融合理念
(一)設置開發路徑
課程開發遵循目標整體性原則、課程結構多元性原則和課程教學差異性原則,結合學校實際及教師自身情況、學生實際、培養目標、特色教育,循序漸進。課程開發與實施注重學科融合,通過三種途徑開發:基于學生需求;基于教師特長;基于學校發展。
(二)在課程開發中倡導融合理念
在課程開發上,一是針對創客理念與學校課程規劃開展通識培訓,促進觀念轉變,選擇合適路徑開發課程;二是組建 “教師創客俱樂部”,倡導“個人跨界”、“交叉感染”與“互換蘋果”式學科融合,實施“多元共享,文理滲透,資源整合,主題云疊,鏈接互通,智慧互聯,項目牽引,思想交融,創新復合,跨科融創”等融合策略,使得課程開發由普及逐漸走向融合。比如我們的心理健康老師、生物老師主動與美術老師跨界融合,通過色彩表達情緒,用畫筆、泥塑、手工制作體現生物多樣性,生動地詮釋了創客理念。
(三)開發豐富課程保證每一位學生都有課程可選
鄭州44中每個老師都參與課程開發,在假期完成課程設計。課程開發以教研組、備課組為核心,加強團隊合作、研究與分享,最終實現教師人人能開發出課程,形成課程綱要。老師們共開發出130余門創客(校本)課程,保證每一位學生都能選到自己喜歡的課程,為“網絡選課”和“走班上課”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三、穩步推進,在課程實施中體現融合樣態
(一)遴選課程
依托課程研發中心,教師發展中心,按照學校優秀校本課程評價標準集中審議,從老師們共開發出的130余門課程中,遴選出50多門具有實施基礎的優秀課程。按照低起點、小步子、勤反饋、易操作、統籌協調的課程實施原則,分步驟在七、八年級、高一、高二年級實施。校本課程每周1個課時,社團活動除了相應的課程外,每周不少于1小時的活動。
(二)網絡選課與走班上課
把遴選出的50多門課程按要求導入網絡選課系統。組織學生到機房了解課程,進行選課,讓每一位學生都有找到適合自己的課程,教務處整合空間資源進行排課,周三、周四下午1節課固定為校本課程開課時間,全體走班參與的課程保護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個性有機會得到張揚。
(三)實施策略
1.組建“教師創客俱樂部”,深化“融合”理念
基于“創客教育”開展專業培訓,從理念到實踐,讓每一位老師對創客教育都有一個比較清晰的認識,理解理念精髓,轉變觀念,關注學生的學習體驗,使得學習由被動轉向主動,將師生的創意變為現實,實現師生共同參與的深度學習方式的到來。
以優秀骨干教師為核心組建的“教師創客俱樂部”,常規性開展創客研究,讓教師樹立創客思維,不斷深化“融合”理念,有力地推進了學校創客教育的開展。
2.課題推動
開展創客教育,最重要的是教師創客,樹立創客思維,塑造創客精神,并在此基礎上進行學科融合,研發普適性課程,整合空間資源;立足“教師創客俱樂部”開展校本研修,解決實際問題,推進創客課程研發與空間搭建,開展課題研究,理清相關概念,發現課程開發與實施過程中的問題,及時進行調整解決。目前,學校開展有兩項省級課題《中學創客課程的實踐研究》、《創客及STEAM教育應用研究》,市級重點課題《中學創客課程的實踐研究》,初步形成有形成果《創客,向未來出發》兩冊,校本教材十余種。
3.平臺鞏固
費孝通先生曾說:“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與共,天下大同。”四十四中弘揚傳統,互融互通,將禮儀教育與美育有機結合,搭建志愿服務平臺、藝術展演平臺和創客展示平臺,讓學生廣泛參與,在活動與“造物”中熏陶人,鍛煉人,促進學生的健康成長。
(1)志愿服務平臺,讓更多學生展示風采
文明禮儀是弘揚傳統美德的需要,也是學生身心發展的必然,是培養未來合格公民的需要。作為學校的特色教育,對學生的文明禮儀教育不僅體現在日常行為規范和習慣養成教育,文明禮儀貴在實踐,重在展示。通過文明禮儀服務實踐,展現了學生文明禮儀的風采,凸顯了文明禮儀教育的成效。從而讓良好的行為習慣內化為學生的自覺行為,逐步讓學生養成良好的道德情操和行為習慣。
(2)藝術展演平臺,讓眾多學子張揚個性
學校努力為每一個學生的成長、成功、成材提供充足的空間和條件,讓學生學會欣賞美、發現美和創造美。校園藝術節是搭建學生成長舞臺的大型全校性活動,為學生創造了展示自我的平臺,它旨在培養學生的專業和個性特長。突出了學生的獨立性和創作力,調動了同學們的積極性和主動性,讓學生們在藝術的舞臺上認識自我,展示自我,提高自我。彰顯了同學們多姿多彩的生活,繪制出同學們絢爛的中學時代。
(3)創客展示平臺,增強創新實踐能力
加強學科融合與空間整合,借助項目學習,整合校內資源,搭建實驗創客空間,加強空間建設與課程展示平臺建設。一是依托比特實驗室,開展物聯網+STEAM創客教育,實現數字化實驗、積木化教學和游戲化過程,在“做中學、創中學”;二是改造原有3D打印和激光雕刻實驗室,以3D打印機與激光雕刻機及創意建模軟件為依托,實現創意設計,作品打印、雕刻和作品展示。三是舉辦創客節,推介創客作品,將各課程的成果進行展示、展演、分享,讓每一位參與課程的孩子都體驗到成功的樂趣,增強創新實踐能力。在河南省第五屆中學生技術設計與創新成果評選活動中獲一等獎的我校高一學生付貴才說:科技制作讓我的手和大腦都得到了鍛煉,讓我愛上了科學,學習成為我的需要,我要成為一名“校園創客”和未來工程師。
(四)在課程實施中體現融合樣態
鄭州四十四中在非畢業年級實現了網絡選課和走班上課,在保證每個學生都有課程可選的基礎上力求體現跨界與融合。《幸福烘焙時光》、《探秘百草園》、《心映像攝影社團》、《未來工程師》、《我是創客:3D打印》、《魔法化學》、《創意設計與制作》等課程較好地體現了學科融合思維。至于如何“融合”,《烘焙》課有這樣的解讀,做出的是蛋撻、面包,而學生卻是在化學或物理老師的指導下探究發酵和烤箱發熱的原理,并由此產生將廢棄塑料制成泡沫的奇思妙想,他們的目標是用廢舊鞋底做出一塊面包模型。課程老師這樣解釋“融合”:“心存一束光,跨過一條河,擁有一片海”。
四、正向激勵,在課程評價中提升融合品質
(一)評價原則
充分發揮評價的激勵、導向和調節功能,采用定性與定量相結合及過程性與終結性相結合的評價方式,就課程、學生和教師等方面進行評價,構建多元化課程評價機制,促進課程體系的不斷完善,根植融合理念。
(二)評價內容
1.對課程的評價
課程管理、學生學習內容、技能表現、學習品質、課程的理念和定位,教材和課程標準的適切性與可操作性,創客理念與學科融合,學生歷次選課的總人數,學生對課程的滿意度,學生通過參與課程獲得的發展是學校課程評價的重要內容。
2.對學生的評價
從保障學生學習興趣,掌握技能,體驗創新創意過程,分享展示學習成果,促進學生的自主發展。針對學生的學習態度、合作方式、課堂和活動的參與情況、作品情況、思維情況等學習過程表現和學習階段性成果進行評價。
3.對教師的評價
就教師提供的課程開發與實施的過程性材料(如課程綱要、課程設計、授課記錄、學生考勤與評價記錄、校本課程總結與反思等文本材料),針對課程的評教,課程實施的成果等評價因素,突出學科融合與改變的理念運用和效果,形成課程實施者的等級評價;并結合對課程的評價評選學校優秀課程。
(三)在課程評價中提升融合品質
完善多元評價體系,將定性與定量,過程性和成果有機結合。評價結果不但顯示學生各類知識的掌握程度,評價過程更能體現學生創造性、溝通能力、協作精神、應變能力、組織能力等的提升程度。例如《我是創客:3D打印》課程評價包括:創客校本課程活動日志,記錄每節課學習知識點,學生總結和反思等內容,每節課后反饋給師生,方便在下一節課做出調整;階段性成果展示,課程中期學生展示自己做出的橋梁基本構架,建立基本模型,學生通過展示發現優勢及不足,及時對模型做出調整;終期性成果展示,同學們將用3D打印出的橋梁進行承重能力、外觀、實用性、造價等方面進行綜合展示,并評出優勝者參加中學生技術設計與創新成果評選活動;非認知性評價,課程結束后學生通過量表對課程的滿意度,學習意志力、學習動機、學習自信心、學習認同感等方面進行評價,對學生的學習品質的變化進行評價和反饋;教師課程自評,教師通過對教學態度、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教學效果進行自評與反思。通過多元的評價體系,及時反饋,正向激勵學生,使學生在學科融合中成長。
鄭州市第四十四中學以創客教育為抓手,走“融合”與“改變”之路,彰顯課改與創新精神,彰顯特色,為“未來”而教,為“未來”而學,為“未來”筑夢。生活不止眼前的茍且,我們要給孩子詩和遠方的田野。創客,向未來出發!我們已經能夠用眼睛隱約“聽見”孩子們成長的聲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