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戍冬
挖掘教材,讓德育教學潤物無聲
文/王戍冬
大部分學生將數學理解為計算和解題,認為數學除了考試就沒有其他的用途。我們數學教師應把學生引入廣闊的生活世界。在教學中可以提供多維度的數學視覺,拓展學生的數學視野,讓學生感受數學的魅力。因此,我們數學教師更應該重視數學課堂教學的德育研究。
美國數學家克萊因曾對數學做過這樣的描述:“音樂能激發或撫慰情懷,繪畫使人賞心悅目,詩歌能動人心弦,哲學使人獲得智慧,科技可以改善物質生活,但數學能提供以上一切。”張齊華老師在一篇文章中寫道:“美幾乎流淌于數學的每一個細胞之中。”在這里,我們無須提及數學中的黃金分割,也不必固守圓和軸對稱所帶來的視覺美感。細細想來,自然數無窮無盡,但再多的數只需用10個數字就能表達清楚,這就是數學的符號美。等距的平行線間,記下隨機投下的小棒根數和與平行線相交的小棒根數,也許你想不到,兩個數據之間的比值竟會越來越接近n,這就是數學的奇異美。
數學更能提供給學生一個理性審視的目光,從數學本質分析和解決數學問題。例如:教學“平均數”時,教材上有這樣一道習題“(1)甲公司人均年收入25000元,乙公司人均年收入20000元,你想去哪家公司應聘,為什么?(2)看了下面的資料,你又有什么想法?
甲公司:總經理70000元,副總經理30000元,職員A、B、C15000元,職員D5000元,人均收入25000元;乙公司:總經理20000元,職員A20000元,職員B21000元,職員C19000元,人均收入20000元。
學生會給出各種各樣的答案:有學生認為該選乙公司;有學生認為甲公司有發展空間;有學生認為找工作主要和自己的興趣愛好相結合,工資只是其次的選擇。他們的想法代表了不同的文化價值觀念,我們應該尊重他們的選擇。用實例說明數學在日常生活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中的廣泛應用,使學生看到數學知識的實用價值,進一步認識到學數學的重要意義,立志為祖國的繁榮富強學好數學。
學生需要有一種穿越歷史的眼光。這就需要教師在引進歷史知識素材時不是簡單的堆砌,而是有機地融進數學知識的學習中。例如:華應龍老師在教學“圓的認識”時,設計了這樣的三個環節:(1)課始引用古希臘一位數學家說過的話“在所有的平面圖形中,圓是最美的”。那么圓與我們學過的平面圖形有什么不同?由此得出:圓是曲線圖形。(2)在新授課結束后,教師出示墨子的話“圓,一中同長也”,問“一中”是什么意思?“同長”是什么意思?請同學們用所學的知識解釋這句話的含義。(3)全課總結時,引用《周髀算經》中關于圓的記載“圓出于方,方出于矩”。圓出于方,說明圓最初不是用圓規畫出來的,而是由正方形不斷的切割而成。
我們在教學《分數的初步認識》時,可以簡單地介紹分數的產生過程。開始人們只使用簡單的分數,如一半,一半的一半等,后來才逐漸出現了三分之一,三分之二等簡單的分數。大約在2000年前,古希臘人已經開始用分子和分母表示分數。分數在我國很早就有了,它是在用算籌做除法運算的基礎上產生的。當除不盡時,把余數作為分子,除數作為分母,就產生了一個分子在上,分母在下的分數籌算形式。繼中國的籌算分數之后,又過了五六百年的時間,印度才出現了有關分數理論的論述。印度人記錄分數的形式與我國古代的籌算分數是一樣的,只不過使用的是阿拉伯數字。再往后,阿拉伯人發明了分數線,分數的表示法就成為現在這樣了。還可以引用戰國時期名家提出的數學命題:“一尺之棰,日取其半,萬世不竭”。
在教學《圓的周長》時,可以介紹圓周率的產生過程。秦漢以前,人們以“徑一周三”做為圓周率,這就是“古率”.后來發現古率誤差太大,圓周率應是“圓徑一而周三有余”,不過究竟余多少,意見不一。直到三國時期,劉徽提出了計算圓周率的科學方法——“割圓術”,用圓內接正多邊形的周長來逼近圓周長。劉徽計算到圓內接96邊形,求得π=3.14,并指出,內接正多邊形的邊數越多,所求得的π值越精確。祖沖之在前人成就的基礎上,經過刻苦鉆研,反復演算,求出π在3.1415926與3.1415927之間。并得出了π分數形式的近似值,取22/7為約率,取355/133為密率,其中355/133取六位小數是3.141929,它是分子分母在1000以內最接近π值的分數。這一密率值是世界上最早提出的,比歐洲早一千多年,所以有人主張叫它“祖率”。這樣學生的民族自豪感油然而生。這樣既可以培養學生的民族自豪感,自尊心和自信心,從而轉化為為祖國建設事業而刻苦學習的責任感和自覺性,另一方面也可以培養學生不畏艱難,艱苦奮斗,刻苦鉆研的獻身精神。
只要教師充分挖掘教材,就能找到德育教育的素材。提供多維的數學視角,拓展學生的數學視野,需要教師具有豐厚的數學素養、解讀和超越教材的能力以及這樣的一種教學意識。它只有在理解數學、學習數學之上,才能使學生真正地獲得數學學習的快樂,形成數學學習的能力,體驗數學學習的價值,我們的課堂才具有數學的韻味,我們的學生才能在數學學習中得到精神的潤澤和能力的“增值”。
(作者單位:四川省成都市金牛區金泉小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