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陳雪芹
多元智能理論下的初中語文課堂教學芻議
文/陳雪芹
作為新世紀教育界最重要的理論,多元智能理論讓教師通過多種方式來提升學生包括語言、邏輯、空間和節奏等在內的多種智能。初中語文教師為了培養學生學習語文的積極性,要更多地采用多元智能理論來指導教學,使學生的綜合素質得到提升。分析目前初中語文教學的弊端,同時,結合中國國情,不能為多元智能而舍本逐末,對多元智能理論要進行理性的運用。
通過多種手段 來激發學生潛能,培養他們的創造性才能,這是多元智能理論的理論基礎。近年來,諸多的教育機構和教育工作者都致力于將多元智能理論與日常的教學實踐相融合,以期培養出具有高度創新性和完善綜合素質的有用人才。做為初中語文教師,必須要正視學生年齡段的特殊現實情況,根據本階段學生的身心特點制定有針對性的教學計劃,讓學生能夠認識到自身的優勢和特長,并充分地發揮自身的個性,促進學業的進步。
雖然素質教育已經實行了多年,但是受到唯分數體質的影響,目前大多數課堂教學依然是以強調理論知識為主,教師在課堂教學的過程中依然扮演了主導的角色。學生在課堂上自我發揮的空間很少,這對于學生個體發展是極為不利的。多元智能理論以其優越性對于提升初中語文課堂教學效果來講,具有十分現實的意義。目前,初中語文傳統課堂存在的問題主要有以下幾點:
首先,課堂教學手段單一,學生興趣索然。當前初中語文課堂教學大多數依然使用傳統的教學手段,教師在臺上講課,學生在下面聽講。過多的理論課程讓學生提不起學習的興趣。即使部分教師采用了多媒體的教學手段,大多數也是在為了完成公開課的任務,多媒體的運用充其量還是再給傳統的教學手法當打手,多媒體不能展現出多元智能理論的成果,只是一些簡單的音頻、視頻、圖像等的疊加,多媒體技術的應用空有一副花架。
其次,學生的感受得不到重視。由于教師主體地位沒有被從根本上撼動,學生在被動接受知識的過程中自身的感受也就被有意或無意地忽略了。許多教師雖然會利用新的教學方法開展教學,如情景教學法,但教學過程中沒有給予學生充分時間思考,不利于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習慣,很難教會學生獨立主動思考。
首先,理性分析多元智能理論的優勢,但又不能迷信其作用。隨著近年來多元智能理論的發展和普及,很多教學機構形成了一種對該理論的迷信心理,認為只要是用了多元智能理論,教學過程中的一切難題都能夠迎刃而解。這種論調是不對的,因為多元智能理論目前屬于一種中間狀態,教師在運用的時候,必須要隨時觀察學生的反應和課堂效果,要客觀、理性的接受理論指導。
其次,教師要加強多元智能理論素養。在進行初中語文課堂教學的過程中,要充分的掌握多元智能理論的內涵,避免概念化和符號化,采取生搬硬套的方式。很多教師在運用多元智能理論的過程中,以為一堂課就必須將八種智能全部兼顧到,但卻受到了適得其反的效果。在語文教學中,不是滿堂課都是活動,每次課都有活動就是發展學生智能,要結合課程內容恰當安排,才能達到效果。同時,教師也不能因為怕麻煩而抵觸多元智能理論,所謂“磨刀不誤砍柴工”,運用多元智能理論進行教學對教師備課、上課、評價等方面有更細致、全面的要求,花費時間更長,但是教學效果明顯、突出,有利于真正實現“為理解而教”。
再次,多元智能理論屬于舶來品,在進行課堂教學時,要注意與本土的教學現狀相結合,不能因為是國外來的教育理論就無條件地接受,要把多元智能理論特色化,因地因時制宜。初中語文教學很多內容都是來自于古代的語言文明,要注意加以保存的前提下發展。
最后,準確把握教育規律。不能為了應用而應用,忽略了學生的認知水平以及學習的層次,脫離了初中語文教學本身的規律。語文教師之間也應該多交流和溝通,積極交流、探討語文教學心得和經驗,相互學習和借鑒,促進共同進步和發展。
多元智能理論內涵豐富,且隨時都在發展和壯大,我們要理性對待,寬容吸收,以批判的態度來接受。在批判吸收的過程中與我國語文教學背景、現狀相結合,與我國傳統的教育理念相結合。在教學實踐中,教師應當堅持“為了每一個學生的發展”的基本理念,尊重、利用智能的多元性、差異性、發展性,合理地運用多元智能教學法,揚長補短,為學生的全面發展提供廣闊空間。初中語文教師在多元智能理論的道路上還有很長的路要走,要勤于耕耘,善于總結,同行之間進行交流和合作,促進多元智能理論在初中語文課堂的綻放。
(作者單位:江西省全南縣第二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