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孫逢春
“教是為了不教”教育思想下農村初中物理課外學習的探索
文/孫逢春
半個世紀以來,葉圣陶先生提出的“教是為了不教”的先進教育觀念,促進了我國近現代的教育事業的發展,近年來各地中小學教育模式改革的案例大多都體現了葉圣陶先生“教是為了不教”的教育思想,由此可見其深遠意義。農村作為中國現代教育版圖上一塊特殊的區域,由于種種原因限制,教育發展速度緩慢,教學工作推進艱難,需要重點探索農村教學的新發展模式。在這里,我們將討論探索如何運用葉圣陶先生“教是為了不教”教育思想來發展農村初中物理課外教學學習。
1.1 該教學思想的實質
“教是為了不教”這句話想要闡述的道理無非是這樣的:雖然各科的教學的內容和具體方式不同,但是所有學科的教學背后所含的教學原理都是相同的,不過是老師幫助學生學習知識的一個過程。所謂“教學”,無非是教自己的學生如何去學,交給學生學習的法門,而不是像拐杖一樣,扶著學生走路。葉圣陶認為,老師的職責是通過日常的講解,把學生帶入一種學科的情境里面去,讓學生,在這種情境里,自我學習,自我探究,達到即使拋開老師,也能夠繼續學習下去的狀態。
1.2 該教學思想在教學里運用的要點
在日常的教學活動中,老師上課教書雖然重要,但是學生自己掌握方法學亦很重要。課本中能夠囊括的東西只是知識體系里面很少的一部分,因此,我們要教會學生舉一反三,能夠通過老師教的方法,掌握更多的知識,達到更高的境界。例如物理教學課本里面只不過給一個高度概括的定律或者公式法則,但是平時生活的環境里面處處都能夠和物理知識相關,我們的老師要引導學生舉一反三,觸類旁通。
2.1 在物理課外學習中運用該思想的方法
2.1.1 憤悱啟發
學生,才是日常教學活動的主人,而老師,只不過是作為一個學習路上的引路人,幫助學生學習。如果想要學生在課外自主學習中獲得好的學習效果,那么在課上,老師也要對學生進行教育和引導。而在課內的話,如果想要讓學生對相應的物理知識產生強烈的興趣,就要預設一系列的問題讓學生去思考,讓學生產生一種“憤悱”的情緒,這樣學生就能夠被激勵著去學習,給予學生一個很好的學習動力,最后即使老師不督促,學生也會自己去探索,自己去研究。
2.1.2 將生活與物理相結合
物理課內老師對學生進行啟發之后,就應該通過布置課后作業等方式,引導學生走出作業本,走出書桌,在自然生活中發現物理的身影。初中階段的物理作為一門與日常生活息息相關的學科,不應該只注重做題看書,留書面作業,應該更多地讓學生活學活用,投身實踐,這樣才能夠把知識掌握在心里同時在書本知識的基礎上向外延伸,達到更高的境界,掌握更寬的知識面。
2.2 在具體教學中的要點
只有在學生對疑難問題進行充分思考之后再點撥,才能夠獲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在課內,老師要注意營造一種學科情境,充分利用鄉村的教學條件,通過實驗、板書、提問等一系列的方式來提高學生的興趣,打開學生的思路,同時又可以在教學內容里添加日常活動的內容,讓學生能夠在課外遇見相同的物理現象或者物理原理時,能夠主動地去思考,去探究。
3.1 因地制宜確定課題
因為農村物理實驗教學條件簡陋,所以我們在確定課題的時候盡量采用一些既能夠啟發學生,引發學生興趣的,但是實驗所需要的器材和步驟又不是很多的課題。例如生活中常見的水就很適合學生在課外自主探討的課題。例如知識點純凈水的密度為1.0×103kg/m3,那么含有污染物質的污水的密度會隨著污染物質的性質不同而改變。通過收集被污染的水,進行密度分析對比,學生就會舉一反三:被廢油污染的水,密度會比純凈水的密度小;而被重金屬污染的污水,密度會比純凈水要大。進而得出結論:污染越嚴重,污水密度與純凈水密度相差的絕對值就越大,實現“教是為了不教”的教學目的。
3.2 以資料研究為主的課題
鼓勵學生自主進行實地調查,撰寫調查報告,以此形式將課堂教學的知識點運用到實踐當中。例如,鼓勵學生對當地使用的能源,如水能、燃料的化學能對當地環境造成的影響。如參觀訪問水力發電站和電能的輸送過程,了解電能在使用過程中的損失情況,討論提高能源利用率的方法。
3.3 以實驗探究為主的活動
為學生創建問題情境,引導學生動手實踐進行驗證。選擇課題范圍要小一些,研究和實驗的操作性要強一些。課題來源可以是《全日制義務教育物理課程標準》內容中的活動建議。例如學習比熱容相關知識,這時就可以引導學生在晴朗的午后和晚間,分別體驗一下石頭和鋼鐵給人的溫度觸感。并讓他們理解吸收同樣熱量的物體,比熱容大的物體溫差就小,因此石頭在午間和晚間摸起來的溫差就沒有鋼鐵大。學生通過課外的活動探究,能夠將無形的知識貫穿于日常實際生活當中,充分體會學習物理帶來的探索樂趣。
農村教育是我國基礎教育的重點和難點,由于教學設備以及教師素質等一些硬件軟件條件的限制,課內的物理教學往往達不到預期的效果,因此老師要通過學習了解葉圣陶先生的“教是為了不教”的教學思想,來發揮學生學習的自主性,通過課上不足課外彌補的方式來使學生的學習水平達到預期的效果。
孫逢春(1981- ),男,漢族,江蘇蘇州人,大學本科,蘇州市吳江區廟港中學,中學一級教師,主要研究方向:初中物理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