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胡紫竹
淺談語文課堂上的語言藝術
文/胡紫竹
語文教學同其他學科教學有著相同的科學性,但與其他學科又有區別。這是因為語文學科除了它的科學性之外,還有一個其他學科很難具備的特點——藝術性。因此說,語文教學真正是科學美與藝術美的高度統一體。在具體的語文課堂教學中,能夠使這種完美統一得以展現的中間媒介,便是語文教師規范優美的課堂教學語言。因而從某種意義上說,語文課堂教學藝術首先是語文教學語言藝。
當今社會,語言的美顯得越來越重要,語言是學習來的,它反映了人的素質,教養,個性,一個侃侃而談妙語連珠的人,沒有人會懷疑他的文化修養和豐富的閱歷,更不會認為他懦弱丑陋,即使他其貌不揚,你也會發現他風采迷人。
要想提高學生的口語交際能力,課堂是最好的學習殿堂,教師是學生的楷模,能否做好傳道、授業,語文課堂教學在運用語言時,不能缺少必要的語言藝術技巧:
“物”是指語文教學的具體內容。在語文教學中,教師講課應不夸夸其談、不信口開河、不空發議論、不離題太遠,而應言之有物。一位小學老師對我說過一句話:“上課最首先的任務,就是要把你這節課所要講的知識最起碼要有三分之二的學生能明白,不要空有形式而無實際內容,要腳踏實地的上好每一堂課,一步一個腳印。”要在每一個40分鐘下來,都能讓學生吸收到不同程度的新知識,日積月累,使他們真切地感到自己在不斷地充實,進而引起對每節課的興趣,以便提高教師教學的效果。
論之有實,能根據學生的心理特點,有意識地把已學知識和未學內容聯系起來,把課本知識與現實生活聯系起來,有意識地穿插有關的時代背景、作者生平、名人逸事等,最大限度地充實教學內容。隨著學生知識面的加寬,以及學科內容的相互滲透,課堂上的內容往往會引起他們對跨學科或課外知識的聯想,并在課堂上向教師質疑。
“序”是指語文教學語言的邏輯性。在語文教學中,教師應該對每課教材做深入鉆研和細致分析,弄清要講的語文知識的來龍去脈,掌握其確切的含義和規律,精心組織教學語言解讀,確定怎樣開頭,怎樣過渡,怎樣結尾。只有思路井然有序,講解才會條理清晰,學生在重點、難點等關鍵問題上才能夠得到透徹的理解。
在教學中,教師應著重從如下方面考慮:
(1)學生參與的狀態。注意師生間的民主,保持學生飽滿的熱情。
(2)學生參與的廣度。教學中做到人人參與,不應有被遺忘的角落。要關注不發表意見的學生。
(3)學生參與的時間。學生說話、活動的時間不能少于三分之二。
(4)學生參與的方式。教師在教學中要多想辦法,讓學生有機會、形式多樣地參與課堂。
(5)學生參與的品質。注意保持學生的健康個性,敢于質疑問難,敢于發表見解,善于傾聽、愿意表達。
(6)學生參與的效果。學生訓練要落實,教師指導要得法,學生學得高興、學有所獲。
思維規律告訴我們,思維啟動往往從驚奇和疑問開始。語文課教學中,教師要善于激發學生主體意識,增強其學習的內動力,引導學生質疑問題,多為學生制造懸念和創設意境,激發學生思維的積極性和求知渴望,使他們融會貫通地掌握知識并發展智力。為此,教師課前要設計好預習習題和課間提問問題,讓學生帶著問題去看書,去聽課。
這里我們就要談到創造性思維,引導學生廣泛聯想,積極探索,大膽猜測,突破常規,盡可能主動、獨立地發現新事物、提出新見解、解決新問題。這樣,才能發展學生的創新思維,培養他們形成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
興趣是孩子學習的支點,也是最好的老師,沒有興趣學生就毫無學習的動力,所以教師第一步應先激發學生語言交際的興趣,消除學生在課堂上與別人交流的陌生心理,拉近師生、學生之間的心理距離及關系。
抓住興趣的同時,趣味也同樣不能忽視,甚至起著更重要的作用。教育家孔子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要使學生覺得語文課“有趣”,關鍵在于教師能設疑激趣,扣人心弦。語文教師的語言應該形象、生動、能化深奧為淺顯,化枯燥為風趣。因此語文教師要廣采博聞,和教材有關的笑話、故事、佳聯、格言、警句、成語、典故、詩詞等等均可引入課堂,調動自如,游刃有余,以塑造形象,創造氣氛,讓學生感到課堂新奇多趣,知識易于理解。
教育心理學的研究表明,情感性的話語比單純的理論性話語,更能收到好的教育教學效果。學生自身就具有一種情感潛勢,這種潛勢在外界刺激下就會引發出來。優秀教師的高明之處就在于,用滿面春風的語態,帶有濃郁情味的話語,飽含激情的語氣來引發學生的情感潛勢,產生一種情感共鳴的語境,使學生為之所感,為之所動,從而轉化為良好的學習動機,獲得理想的教育效果。
語文教師在課堂上,要注意用好教學語言,切忌平鋪直敘,平淡無奇,而應使自己的語言盡量做到高低起伏,快慢適宜,隨著教學內容和教學實際的需要時輕時重,和諧動聽,使學生聽起來舒服悅耳,興趣盎然,提高教學效果。
著名教育學家夸美紐斯這樣說:“教師的嘴,就是一個源泉,從那里可以發出知識的溪流。”這句話,隱含了教師語言的重要性。我們都有這樣的體會:聽一堂好課,就像觀賞一幅名畫,令人心曠神怡;又如欣賞一首名曲,雖已曲終卻余音在耳,而學生則猶如被磁石吸引住一般,寫在他們臉上的充實和滿足的神情,充分顯現了教師語言的魅力。語言是語文教師的生命,要使生命充滿活力,使語文教學煥發出勃勃生機,語文教師就必須以淵博的學識來豐富自己的語言,以飽滿的熱情去飛揚自己的語言。借此來“粘”住學生,讓他們隨著我們的教學語言展開激情的雙翼,在語文的碧海藍天中自由地翱翔。
(作者單位:遼寧省沈陽市于洪區教師進修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