佘正俊
學習遷移理論是學習理論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對提高學習的效率具有重要作用。高中物理是一門基礎科學,它具有一定抽象性和復雜性,對學生的靈活性和對知識的遷移要求較高。所以,在高中物理課堂的教學中滲透進學習遷移理論,無疑會是幫助學生更好地學習物理學科的一項有效措施。因此,許多的物理教師都開始強調學習遷移理論的教學,力求給學生更科學的學習方法,擺脫物理學習難的困擾。
1 培養學生概括能力,構建知識框架
遷移是一個動態的過程,是指以往學習的經驗和技能,在遇到新的問題時采用已有知識輔助解決,強調歷史知識對當下的理解。從這一點也可以看出,面對物理這個龐大、復雜的學科,知識的豐富性不言而喻,所以教師在物理的教學中,如果要想培養學生遷移知識解決新問題的能力,關鍵在于培養學生概括的能力并倡導學生建立知識的框架。
首先,學生只有學會概括總結學過的知識,才具備遷移的基本條件。在總結的過程中,學生會更加明確每一個知識點的內涵,知道這些知識點用于解決哪些不同的問題,如果能養成學習后都及時歸納整理的好習慣,以后進行新問題的求解時,自然就會引發聯想,也就達到了知識遷移的目的。比如,物理教師在教授牛頓第二定律的相關內容時,可以在上課前先不給出方程式,而是帶領學生做一些具體的實驗,進行多次后,讓學生自行概括,最后總結出F=kma這個方程式,然后進行例題講解后,要求學生課后總結牛頓第二定律的形式以及適用情況。每個知識點都要求學生總結概括是為了深化他們的基礎,為遷移創造條件。
其次,學生只有將學過的知識概括總結并以框架的形式落實后,才能說把握了知識的本質,這是學習物理的關鍵。顯然,物理的學習需要很強的邏輯,而以框架形式展示的知識,學生就可以明顯地看出各知識之間的內在聯系,從而學會更好地遷移應用知識。例如,高中物理涉及電場相關的內容比較多,各種感應電場、電場力、電場運動之間的關系也比較復雜,所以在一開始的學習中,教師就應帶領學生建立電場知識的框架,抓住電場知識板塊主體,學習新的電場知識時遷移已有的知識幫助自己理解抽象的電場。
所以,在對知識的總結歸納中,建立大體的知識框架,是高中生學習物理的高效方法,教師應在小細節處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
2 合理安排教學程序,創造遷移條件
高中物理章節的安排是遵循了一定學習規律的,所以教師在講解知識的過程中,一定要提前吃透教材,深入挖掘各種知識之間的聯系,以便在向學生講解時理清這些物理知識之間的內在關聯。教師如果不注意教學程序的安排,學生在混亂的教學中,無法找到知識之間的關聯,根本無法形成體系化的認識,又何談遷移呢?舉個實際的例子,在從事高中物理教學的多年中,黃老師一直都十分注重教學程序的安排。因為運動學需要以力學為基礎,所以在課時安排中,為了幫助學生打好基礎,他還增加了力學講解的課時,如此學生在掌握力學知識后進入運動學的學習就顯得沒那么吃力了。有時候課本的編排不一定適合每個學生,黃老師在觀察學生學習的效果后也會經常做出適當的調整,所以一直以來,黃老師教導的學生在碰到物理難題時,都比較有章法,懂得遷移,這也是黃老師教學安排有方的結果。
3 善用問題教學情境,引發知識遷移
情境教學和提問都是高中物理課堂中常用的教學手段,因此,教師更應該學會運用這兩種方式,讓學生對知識的主動遷移。
一方面,遷移是從一個知識點到另一個知識點的應用,所以理解是很重要的,教師可以通過創設一定的情境,讓學生自己身臨其境,自行領會這些知識點之間的內在聯系,那么遷移對學生而言就是順理成章的了。比如,在講解萬有引力在天文學上的應用這一課題時,如果直接拋給學生定義,他們不見得能理解。教師可以結合實際,創設一個情境,將所有的學生設想為天文學家,提問他們如果人類想要到火星上居住,應該如何測量火星的質量和密度。在這樣的情境下,教師只要給學生時間,他們在思考中,自然就會遷移出以前學習的測量物體質量和密度的方法,并將其遷移用于當前的情境中,等到思考討論結束后他們自然就理解了這一課題的含義,這樣的教學不僅高效,顯然也是學生喜愛的。
另一方面,遷移還需要一定的提問誘導。尤其是在物理新課的教學中,提問無疑是幫助學生快速進入新課的一種手段。在教師的有意提問下,學生會有自己的思考,在思考的過程中,就會自覺完成知識的遷移。例如,在講解萬有引力與航天發展的關系時,教師可以以我國實際的航天事業為背景,對學生提問,引發學生對萬有引力相關知識的遷移,從而理解萬有引力與航天的關系。
綜上所述,我們可以明確學習遷移理論對物理學習的重要意義,正是基于它賦予教師教學如此多的幫助,所以備受廣大物理教師學生的青睞。而隨著科學的學習理念逐步深入人心,教師對學習遷移這一理論會有更多創新性的實踐,相信在不久的將來,這一理論會成為物理學科教學的熱門。當前的學習遷移理論在物理教學中的應用和實踐仍存在許多不足,依然需要廣大同仁共同努力,結合實踐的反饋加以完善。
(作者單位:江蘇省揚州市江都區育才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