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光明+++劉興榮
隨著電力中樞、通信樞紐、能源中心、指揮機構等事關國家和軍隊命脈的重要設施越來越多被置于地下,進一步提高了地下空間在人類生活中的比重,使地下成為國與國之間利益博弈的新平臺。
相比地上空間,地下為軍事目標提供了天然屏障,它不但可以遮蔽可見光,還能阻擋雷達波探測。復雜的巖層可有效屏蔽地下目標的各種暴露特征,使常規偵察手段難以捕捉和識別其發出的信號,從而大大降低被發現的幾率。
面對塔利班錯綜復雜的地下工事,美軍留下這樣的慨嘆:“不規則的溝渠、堅固的支撐點、洞穴和坑道體系星羅棋布,已經證明是難以攻克的。阿富汗的洞穴和坑道體系對任何想攻克的入侵者都是難以克服的障礙。”
戰場空間的變化源于人類社會的發展,并與社會技術形態的轉變同步,從平面擴展到立體,從有形拓展到無形。近幾場局部戰爭實踐表明,敵對雙方全程依托地下展開軍事行動,開展無時不在的“地下斗爭”,已發展成為繼陸、海、空、天、電之后的新作戰空間,勢必對戰場發展和作戰樣式產生深刻影響。
向地下拓展是戰場空間發展的必由之路
人類活動范圍隨著社會的發展不斷擴張,戰場空間也隨之拓展。隨著人口增長和城市化進程帶來的空間壓力,人類活動方向開始向地下轉移。地鐵、隧道、地下停車場等設施飛速發展,地下商場、地下倉庫、地下住宅等建筑大量出現,地下已成為人類活動空間不可分割的重要部分。而電力中樞、通信樞紐、能源中心、指揮機構等事關國家和軍隊命脈的重要設施越來越多地被置于地下,進一步提高了地下空間在人類生活中的比重,使地下成為國與國之間利益博弈的又一平臺,這也決定了地下已經成為全新的戰場空間。
科技的每一次重大進步所產生的成果,在最先應用于軍事的同時,也推動戰場空間不斷拓展。地下空間在軍事上應用的歷史較早,但受技術制約,始終局限在很小范圍,并未對戰爭產生明顯影響。直到20世紀地下施工技術、現代安裝技術和地下通信技術取得重大突破,人類才得以克服巖層帶來的重重障礙,開始大規模構筑地下戰場體系。依靠新技術的支撐,地表巖層和土壤對機動和指揮的影響越來越小,發揮的隱蔽和防護作用越來越明顯。交戰雙方將作戰行動轉入地下,以達成作戰目的,從而開辟了地下戰場。
武器裝備在決定戰術的同時,也影響著作戰范圍和空間的選擇。武器的射程和精度,直接決定了雙方的作戰距離和位置,武器的打擊方式決定著攻防雙方所在的空間。隨著武器射程的增大、精度的提高和打擊方式的多樣化,戰場范圍也從點、線、面擴展到立體,從一維拓展到多維。槍炮的發明拉開戰斗距離,擴大了陸戰場范圍。艦載武器和機載武器的出現,使人類在海上和空中戰斗成為可能,并進一步推動海空戰場的發展和擴張。每一種具有決定意義的新武器產生,都推動著戰場范圍的擴張或是空間的演變。20世紀出現的核武器,以其巨大的破壞力催生了大量地下防護工程。精確制導武器走上戰場,也對地上軍事目標構成巨大威脅。各國紛紛將重要軍事目標遷入地下,大量軍事活動轉入地下,地下作為作戰新空間嶄露頭角。近年來,深鉆地信息化武器、戰術核武器的產生,進一步威脅著淺地下目標,從而繼續推動業已成型的地下戰場不斷發展完善。
向地下拓展是應對現代偵察手段的必然選擇
信息化條件下,精確打擊技術日趨完善,隱蔽自己是保存實力和實現作戰意圖的先決條件。在偵察手段如此豐富的今天,地上戰場已經幾近透明、難有死角,向地下尋求隱蔽,就成了軍事活動的最佳選擇之一。
隨著傳感技術的發展,軍事偵察早已突破可見光及雷達的簡單范疇,發展成為集光、電、磁、聲為一體,主動及被動偵察相結合的涵蓋電磁頻譜幾乎所有頻段的綜合技術領域。即使是當今最先進的隱形兵器,也可運用米波雷達進行探測和跟蹤,從而難以避免被發現的命運。較為領先的多頻譜戰場偵察技術,通過多個傳感器互聯,可將獲取的目標信息進行數據和圖像處理,綜合比較,實現對目標數量的正確測定和目標屬性的準確辨認,對戰場隱蔽和偽裝提出了空前嚴峻的挑戰。換句話說,只要是地面以上大氣以內的軍事目標,不論運動還是靜止,都很難避開現代綜合偵察手段的探測和監視。
相比地上空間,地下為軍事目標提供了天然屏障,它不但可以遮蔽可見光,還能阻擋雷達波探測。復雜的巖層可有效屏蔽地下目標的各種暴露征候如聲音、震動、發光、熱輻射等,使各種常規偵察手段難以捕捉和識別其發出的信號,從而大大降低被發現的幾率。即便是因體系龐大而難以隱蔽的地下國防工程,其偽裝措施也隨著新材料技術的進步,由單一的外形偽裝發展成為覆蓋全頻譜,主動與被動相結合的綜合偽裝,使得偽裝效能大為提高。世界主要軍事強國為隱藏軍事實力,在未來戰爭中贏得主動權,均建造了大小不一、數量不等、設施齊全、功能完備的地下武器洞庫和人員隱蔽基地,用于隱藏戰略武器和作戰有生力量,而這些地下設施的具體位置和詳細參數顯然難以通過常規偵察手段獲得。
向地下拓展是戰爭攻防手段升級的必然發展
精確打擊武器的出現,對地上目標構成了巨大威脅,迫使防守一方尋求比陸海空天更加安全的作戰空間。但由于科技水平限制,當前人類活動難以到達更遠的外層空間,地下就成了最便捷也最有利的選擇。相比地上,地下空間在提供防護方面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由于復雜的地質情況,巖體對爆炸的沖擊能量有著較強的吸收作用;對于地下深處的目標,普通武器的攻擊幾乎造成不了實質性破壞。
隨著新材料技術在防護中的應用,用復合材料制成的遮彈板可以成倍提升地下工程的防護能力,最新的反應式防護層更是可以在鉆地彈接近時,通過引爆內部爆炸裝置破壞鉆地彈頭,降低其破壞效果。得益于完善的防護技術,地下作為目前最安全的空間,為越來越多的軍事目標提供著重要保護。據美軍戰后評估,科索沃戰爭、伊拉克戰爭中對方能生存下來的軍事力量幾乎都依賴于地下永備工事。在阿富汗戰爭中,即使擁有了“溫壓彈”等新型武器,塔利班的地下工事仍給美軍制造了很大麻煩,“不規則的溝渠、堅固的支撐點、洞穴和坑道體系星羅棋布,已經證明是難以攻克的。阿富汗的洞穴和坑道體系對任何想攻克的入侵者都是難以克服的障礙。”
地下不但在防護上發揮著重要作用,在進攻方面同樣有著獨特的優勢。20世紀中葉,一些軍事大國就已經開始進行大規模地下戰場建設,相當數量的戰略核武器被置于地下,對準了潛在敵對國的各類重要目標。由于建設準備充分,配套設施完善,相比海基、空基和陸基移動發射平臺,分布于地下各處的導彈發射系統可靠性更高,也更易于維護,因而在戰爭中更能發揮重要作用。從地理環境看,地表植被為其提供了天然偽裝,加之人員日常活動均在地下,很難被敵方發現,它作為戰略攻擊手段具有更大的隱蔽性和突然性,因此具有更強的威懾效果。近年來研制成功的部分新型戰略武器如針對衛星的定向能武器等,也被一些國家秘密設置在地下掩體內,躲開了各類偵察手段的搜索。一旦戰爭爆發,這些武器悄悄從地下出現,對敵方關鍵目標實施打擊,將會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向地下拓展是確保作戰指揮穩定的必然要求
首選打擊目標把指揮機關的生存空間壓向地下。針對作戰雙方重要指揮人員及指揮中心體系進行精確打擊,力爭在作戰初始階段就癱瘓敵作戰指揮,造成敵方重大的心理震撼,已成為現在及未來戰爭主要作戰方式之一。這將迫使交戰雙方極力將己方作戰指揮機關隱藏于地下,以求躲避對方的首波打擊。
失去地下依托的指揮機構將難以發揮作用。地下對于指揮中樞的意義在于,它不僅為指揮機構提供防護,抵御敵方的各種打擊,而且能在硝煙彌漫的戰場上為指揮人員創造良好環境,使其專注于作戰指揮而不被分散精力。在現代戰爭高精度、高強度、全方位、全時段的綜合打擊下,指揮機構一旦暴露于地上,將面對來自敵方信息化偵察手段和打擊手段的各種威脅,不但自身安全難以保證,信息也難以暢通,更別說集中精力于作戰決策了。
指揮中樞向地下隱蔽可確保實施穩定不間斷的指揮。依靠地表足夠厚度巖土層的覆蓋,地下指揮中心可以抵御常規武器的打擊,對于深鉆地精確制導武器及戰術鉆地核武器,通過設置復合防護層、近程主動攔截和安裝減震裝置等方法,地下指揮機構依然可以抵擋其直接命中。而面對高功率微波武器、電磁脈沖炸彈等“軟殺傷”手段,地下指揮中心的自然防護層可大大吸收其攻擊能量,加上工程防護層和口部的屏蔽設備,足以保護己方通信網絡,使其殺傷力失效。有了地下優越的天然防護條件,再加上先進的配套設施,指揮機關可以不懼敵方作戰平臺威脅,專注于處理信息和決策,充分發揮自身效能。
摘編自2017年3月2日
《解放軍報》
責任編輯:彭振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