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素梅
摘 要:開放式教學是隨著我國新課改的實施而提出的新型教學理念。開放式教學的本質就是為促進課堂教師與學生在不斷的交流與互相學習的過程中,一起完成一個共同目標的教學理念。在課堂教學期間,言論是自由的,教師講課是即興的,學生是有自我意識的。鑒于此,就如何著手新課改的教學理念,從開放式教學、課堂所教內容、教學過程、教師講課的目的以及期望達到的目標等方面,淺談初中科學課應該怎樣實施開放式教學,并就此提出幾點建議與策略。
關鍵詞:初中科學;課堂實施;開放式教學
《義務教育科學(7~9年級)課程標準》中清楚地強調:“科學的教學方式應該是開放式教學模式。”開放式教學模式主要是指以教師與學生一起努力創造出一個開放式的專業學科世界為路徑、以學生能夠獲得主動性發展為目標的生態教學活動形式。傳統的教學模式是封閉式的、存在著瑕疵,已經無法滿足現代的教學需求,因此隨著新課改的實施,當代社會迫切需求開放式教學模式。
一、在初中科學課堂中推行開放式教學的必要性
學校課堂,是中國目前教育事業的戰線最前沿的陣地。我國的每一個教育改革的試行、教學任務的發布與完成、教學目標的實現,全都是經過學校課堂這一最主要的教育最前沿戰線來實現的。在傳統的封閉式課堂教學中,因為課堂作業外加課后作業的雙重壓力,沉重的課業負擔已經成為所有學生的“噩夢”,減輕課業負擔,已經成為當代教育行業的共識,課業的壓力很大一部分來源于課堂教學內容太過于繁雜,結果直接導致了初中素質教育的目標難以實現。另外,在國家最新發布的科學科目課程標準中曾指出,科學是一門世界性的學科,它本質上是開放的,而我國目前則大多是封閉式教學,基本上都是通過統一的教學模式來進
行,比如:畫重點、死記硬背知識點、死搬硬套等。這不僅與國家提出的新課程改革有所沖突,還十分不利于學生的未來發展,極大地約束了其自主發展性。
二、開放性教學的目標
敞開式教學的目標即開放性教學的核心內涵,同時也是新課改的主要目的,推行學生素質教育的集中表現。所以,教學的目的應該是呈現學生整體的和個性化的特點。
首先,本質性的目標。開放式教學應該是全部學生都應該達到的目標。這些本質性目標是為了讓學生能夠進一步的學習而打下堅實的基礎。
其次,反彈性的目標,是指學生能夠經過有選擇的學習,達到個性化學習的要求。反彈性的目標,其實質基本上涵蓋在教學材料的涉及范圍之內,可以允許學生自由地隨自己的興趣與愛好來達到相應的目的。
最后,自我成長性目標,它觸及的問題略微復雜一些,有相當的難度。自我成長性目標,其本質在于主動發現學生的潛能,促使學習仍有余力的學生能夠更加深入地鉆研探討自己所感興趣的問題,這樣不僅能夠解決學生實際的問題,還增加了學生對科學知識的掌握以及創新能力的鍛煉。
三、開放性教學的內容
開放性教學內容,其本意就是依據當代的社會發展與需求來整合課程內容,緊密地關聯學生的生活,拉近教學材料與學生本就已經擁有的知識之間的距離,充分地把教學材料中的內容生活現實化,讓學生能夠更加地貼近科學,靠近生活。
1.教學資源的開放
在當代開放式的教學觀念下,教學材料、課本、書籍已經不再是學生獲得知識的唯一來源,并且,教學材料也已經不再是學生課堂中學習的唯一材料。初中科學課堂,它講述了大自然與我們的生活是如何的息息相關。課堂上教師在進行教學任務的時候,可以適當地深入拓展一些教學方面的內容,把生活與大自然中的某些事物或案例中所包含的科學知識列入所教學的內容之中。
例如:在完成各類教學實驗的過程中,教師除了可以使用各種實驗器材之外,還可以利用學生的各種生活用品,通過簡易的改造來制作實驗用具,從而不斷擴大科學教學資源的容量。當然,教師還可以利用校外的科學課程資源,比如圖書館、科技館、植物園、動物園、博物館、科研機構、高校實驗室、高新技術開發區等,別樣的鄉土風情以及民間習俗同樣可以作為教學資源。
2.教學方式的開放
開放式教學方式應該以學生的主動參與、主動探究、主動合作為前提,以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無論是在學生的個人生活或者課堂學習中,學生都會或多或少地遇到些許的問題。此時,教師就可以以學生自己的經歷、經驗、疑惑等作為教學的手段,進行討論與思考,經常布置一些有含義的習題,努力調動學生的主動性,讓問題的趣味性去吸引學生積極探索,以此來讓學生學會如何思考問題、解決問題。
如:節能燈為什么開始暗,隨著時間的推移會變亮?學生可以通過分組的形式,先查找資料來解決問題,然后將問題答案與其他分組的學生進行討論等。再比如吃水煮蛋,雞蛋剛從開水里取出來的時候,如果你急著吃,就難免連殼帶“肉”一起摳下來,媽媽會告訴你,先把剛出鍋的雞蛋浸到涼開水里,過一會兒再剝,就很容易把蛋殼剝下來,這是為什么呢?引導學生用學過的知識來解釋生活中的現象。
3.課后作業的開放
課后作業的開放是指除書面式作業外還可以布置各種實驗、獨立觀察、小制作及各種動手能力的測試等。科學是一門生活的學科,也是一門實驗的學科,如果只是一味地讓學生去做書面上的習題,是不可能完成科學的教學目標的。所以教師應該設置多樣的作業,尤其是動手實驗、實地調查、小制作等學生感興趣的作業形式,讓學生高興地把作業帶回家,把課堂無形地延伸到課外。比如制作自制氣壓計、自制汽水、自制手電筒、調查建筑材料與光污染的關系、調查能源與環境等等,很多生物實驗短期內無法完成的(如植物莖的背地生長、根的向地性等)也可以布置學生作為課外作業完成。
4.教學知識的開放
科學課程的標準,其中描述著:科學課程主張與各個學科專業領域的知識之間相互地滲透和整合,有利于學生從整體上全面地認識科學與自然,依據全面的科學理念、道理和各領域范圍內知識之間的關聯,來建立開放性的知識構成。這樣十分有利于學生學習能力的發展和知識的進步。比如:浙江版初中語文第五冊第三單元第十一節《論科學技術是生產力》中的科學理論知識;人教版歷史與社會七年級上冊中的有關地圖與地球儀的知識、宇宙與航天科學知識、科學家的各色人生等。
開放式教學不僅要課堂中的開放,還要注重知識層次的對外開放,更要積極主動地發現國內與國際,各種科學領域的變化和發展,并且適時地改進教學內容。科學是一切發展的基礎,學習永無止境。
開放式的教學模式,其本質就是多鼓勵學生,積極主動地去參加各種學習活動的教學模式,開放式教學是新時代文化背景下教育需求的產物。這種綻放敞開式的教學模式,其首要表現在:自由的環境、歡快的課堂教學氣氛、開放的學習態度以及自我空間、完備的教育資源運用等多方面。這種教育方式,可以使得教師與學生在和諧的氣氛環境中,以學生自己的思想,采取適當的方式來處理事情,學習知識。學生學習,本來就是一個敞開的、自由的行為,學生汲取知識不應該被人為地約束與束縛,經過常年的教師教學實驗證明,傳統的封閉式教學是不可取的,為應對時代的需求,新課改的實施,學生只有在寬松的學習環境中,才能夠有力地推動知識的學習,碰撞出智慧的絢麗火花。
參考文獻:
[1]王金發,王國雄,何炎明,等.創建“開放式、研究性”課程教學模式[J].中國遠程教育,2004(1):57-59.
[2]保羅·弗萊雷.被壓迫者教育學[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