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曉娟
初中教師面對的是12~16歲的青少年,他們富有朝氣和活力,求知欲強,愿意聽,樂于記形象性強的、個性鮮明的人物事跡和故事。但由于自身的生活經歷較少,知識結構較低,所以很大程度上限制了他們的理解能力。而歷史這門學科是一門綜合性較強的學科,它是講人類產生直到現在的社會轉變過程,是讓我們了解人類的過去,正視現在,展望未來。它包括歷史唯物主義、愛國主義、國際主義及對學生進行思想教育,同時還具備科學性和革命性相統一的特點。所以枯燥的理論知識拉大了與學生的距離。當教師滔滔不絕地講述知識觀點的時候,學生聽到的好像是一個來自遠方的聲音,和自己沒有任何關系。所以學習態度是消極的,表情是黯然的,致使學習效果極差,這樣惡性循環下去很難達到傳授知識和思想教育相一致的效果。這就要求教師把學習的主動權還給學生,給學生營造一個人人參與的歷史學習課
堂。如何在具體的教學工作中給學生營造這種自主學習的歷史課堂呢?淺談幾點做法。
一、營造輕松愉快的學習氛圍
我們要努力實行自由開放式的教學,與學生建立平等和諧的師生關系,才能為學生創設出寬松融洽的學習環境和良好的學習氛圍。此時,學生就會感到無拘無束,暢所欲言。所以,在上課時,老師首先要調整好情緒,不要帶著情緒上課,更不要大聲訓斥學生。其次,在授課時,師生始終保持情感和知識的溝通,在潛移默化中把知識傳授給學生。教師還要隨時注意學生面部表情的變化,當他們對老師感到滿意時,會報以微笑;反之則表現出木然或不耐煩的神情。所以說學生對你所講的產生了興趣就等于對這門學科產生了興趣,因為興趣是最佳的動力,熱愛是最好的老師。古人云:“親其師,信其道”,老師平易近人,關心學生,學生就樂于接受老師的指導,學生的學習興趣與對老師的信任是成正比的。建立和諧的師生關系,有利于激發學生的興趣,使課堂氣氛輕松愉悅,學生也會樂于接受你。這就要求教師具備淵博的知識、高度的語言組織能力、恰當的例子,牢牢地抓住學生的思維,讓他跟著你在知識的海洋中暢游,讓那些枯燥乏味的知識變成他們生活的一部分,使每一節課都有所得、有所長進。
二、充分利用活動課,讓學生身臨其境地去體會
傳統的歷史教學方法,每堂課老師從頭講到尾,學生滿堂聽,很難培養學生的理解能力、變通能力和表達能力,學生主要靠考前的死記硬背來應付考試,缺乏獨立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所掌握的知識點常出現混亂,學習狀態很被動?;顒诱n是現行教材獨特的設計之一,能使學生親身體驗歷史發展過程、歷史人物的情節。例如,我講維新變法這一課,在課前安排各小組推選扮演每位歷史人物的演員,在表演之前讓每位演員明確:維新變法是資產階級維新派為了挽救民族危亡、發展資本主義而進行的自上而下的改良運動,具有愛國進步的意義,在當時起到思想啟蒙的作用,促進了資產階級革命思想的傳播。主導思想確定后,在教師的指導下,各小組按課本內容和教材分別編排短劇,進行即興表演。每個學生都投入極大的熱情,對每一個問題都極為關注,尤其是譚嗣同夜訪袁世凱一幕,學生表達的主題意思非常準確,對教材的理解非常深刻。通過每個小組表演比較,使每個學生與歷史人物拉得很近,每一節活動課都給他們留下了深刻的
印象。
三、多媒體的運用使學生與歷史課拉得更近
傳統的歷史課是以教師為中心,老師講,學生聽,學生的學習偏重機械記憶、淺層理解和簡單運用,很難從表象階段直接過渡到概念階段;對于歷史概念,單憑教師的講解,很難達到預期的教學目的;手段單調,難以啟發學生的思維積極性和求知欲。而利用多媒體技術能使枯燥、不易理解的歷史概念、歷史材料變得直觀具體,富有感染力,使枯燥的學習變得輕松有趣,有效激發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如,教師在指導學生比較兩次鴉片戰爭時,可以利用多媒體將其發生、發展、結果再粗略地介紹一下,然后利用幻燈片里的表格逐一顯示的形式啟發、引導學生,最后達到教學目的。采用這種方式很好地拉近了學生與歷史課的距離,使他們更主動地掌握一些基礎知識。
四、評價方式的革新
以往我們對學生的評價,毫無疑問是由老師完成的,而現在我交給學生來完成。每一單元課程結束時,讓學生對自己在課堂上的表現進行自評,及完成作品后同學對你的評價進行小組自
評,然后在全班予以公評,大家根據你掌握知識的程度、理解角色的深度及表現出的悟性進行評估,95%的學生在老師和同伴的信任下,都做出了公正的評價。這樣充分信任學生,才能使學生更加積極參與學習活動,勇于對課本、對老師進行質疑,真正激發了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學生主動學,整個課堂氣氛更加活躍。
顯而易見,雖然當前教師在課堂上的作用由主角變成了以引導為主的配角,但對教師的要求卻更高、更全面,教師要全方位、多層次地不斷充實提高自己,牢牢把握課堂教學的脈搏,創新歷史新課堂,最大限度地提高教育教學質量。
參考文獻:
[1]張志玉.微課在初中歷史教學中的運用思路[J].中國現代教育裝備,2016(14).
[2]王團英.問題教學法在初中歷史中的有效應用[J].華夏教師,201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