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曉陽
內容摘要:商品貿易的流通市場既反映出國民物質生活水準,也體現了不同階段的市場消費能力,與此同時,還在拉動經濟提升發展方面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本文首先闡述了流通經濟學理論,立足于現階段我國流通產業發展現狀,借助流通經濟學基本理論思想分析了流通產業對我國經濟增長的影響。利用數學模型解析兩者之間的影響關系,指出了流通產業與我國經濟增長之間的特殊關系。
關鍵詞:流通經濟學 流通產業 經濟增長
引言
隨著我國經濟迎來深化改革的新常態發展,商品貿易流通產業已經愈加凸顯出強大的擴大內需功能。流通產業對我國GDP的貢獻值不斷增加,更好地鞏固了我國生產與消費之間的渠道聯結。當然,有些學者對流通產業的實際效果也提出了更多的質疑和期待。流通產業與經濟增長之間存在怎樣的關系,成為業界學者關注的重點。
流通經濟學理論的中國化拓展
流通經濟學理論最早見于馬克思主義思想中的政治經濟學理論體系。馬克思對流通的研究指出,流通是市場經濟發展的必然結晶,是社會商品生產循環中的重要環節。流通從產出最初直至現在,經歷了從簡單的實物交換到依靠貨幣行使媒介職能的等價交換的發展。商品在流通過程中,具有了區分明顯的不同形態特征,完成了“商品-貨幣價值-商品”的循環發展鏈條。嚴格意義上說,馬克思所設計的商品流通體系主要針對資本主義社會,體現了資本這一重要手段在商品流通循環中所發揮的作用。當然,在我國建設社會主義國家的歷史進程中,流通經濟學的研究必不可少,但我國特殊國情決定了并不能直接將馬克思的流通經濟學思想全面套用,需要進行必要的中國化拓展。
我國的市場經濟體制經歷了從計劃經濟到混合所有制的轉型邁進。整個發展過程中,流通在我國經歷了“消極對待-高度重視-趨于平緩”的不平凡之旅,流通經濟學理論研究同樣經歷了相似的峰回路轉。當前,流通經濟學理論在很多學者中得到了更多的重視,這是國家重視市場經濟發展、重視加強世界經濟貿易的必然結果。有專家指出,只要在社會發展中存在分工制度,并保持社會范圍的全面大生產,就會更多地產生以資本為主要媒介的流通。流通產業的成型離不開規模龐大的商品轉運傳輸,其已然成為我國經濟的主體組成之一。中國化的流通經濟學理論認為,流通能夠產生對社會生產力的決定性作用,產業的形成進一步擴大了生產,刺激了消費。同時,流通產業與經濟增長之間形成了積極的正向關系,能夠穩定提升經濟,推動可持續發展,加快創新機制改革,帶動更多領域的產業升級。
我國流通產業發展現狀
(一)產業發展水平
產業發展水平的衡量與產業規模的合理膨脹之間的關系息息相關。近些年來,國內各種服務產業齊頭并進,商品種類不斷翻新擴充,零售批發等銷售規模增勢喜人,流通產業規模化已呈現持續壯大的格局。政府加大資金等資源扶持,夯實流通產業發展基礎,因而產業表現出強勁發展勢頭。從流通產業近幾年的規模縱覽可知,國內流通產業年均增長率基本維持在10%的水平線。如今,隨著互聯網信息技術的興起,電子商務亦成為貿易交流的主要模式,流通產業所構建的不同市場勢必迎來更加燦爛的發展態勢。
(二)產業貢獻程度
要討論流通產業的中國本土現狀,必然會涉及另一個重要指標,即產業貢獻程度,可從兩個層面切入:一是經濟貢獻,二是就業貢獻。依《中國統計年鑒2015》看,2014年的流通產業對GDP貢獻值達9.8%,同期增長超過20%,說明流通產業已對經濟發展提供了無法忽視的力量,經濟貢獻度潛能依然巨大。就就業貢獻而言,主要強調產業發揮吸納勞動力、提供就業機會的功效程度。成功就業率與產業貢獻度具有正比關系,產業能夠促成的社會群體就業率越高,其貢獻力就越大。與西方國家相比,我國流通產業的就業貢獻率依然處于較低水平,但結合國內發展的縱向比較來看,流通產業已成為工程建筑、國民教育等行業之后的主要勞動力吸納產業,留給民眾的就業空間仍然巨大。
(三)產業發展模式
當前,國內流通產業的發展依然采取以內資本土企業為主的模式。從商務部的統計數據看,2014年國內整個商品貿易流通產業的登記企業法人超過18.5萬例,較之2013年同期增7.6個百分點。其中,內資本土企業占比超過96%,群體組成中私營中小企業約占57.7%,這樣的發展模式離不開我國的實際國情。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長期推行計劃經濟,改革開放以來,受國際經濟發展的模式影響,才不斷扭轉國有制在流通產業中的壟斷性局面,各類私企、民企涌現,成為流通產業的重要力量,為繁榮商品經濟、提升居民物質水平發揮了巨大作用。我國成為WTO成員以后,流通產業基本實現開放升級,更多具有外來資本背景的企業入駐中國市場。可以預見,我國經濟強勢崛起后,必然吸引越來越多的外資企業進駐國內流通產業序列,強化發展的多態趨勢。
(四)產業經營模式
當前世界處于不斷優化的大數據信息時代,各種互聯網技術讓眾多商品貿易的流通具有了線上虛擬性和線下實體性相結合的特征,我國流通產業經營模式也實現了多元化發展,電子化、智能化、連鎖化效應日益明顯。憑借電子商務的成熟運作,國內商品貿易流通實現了級數化成長,2003-2014年,以億元單位來統計,國內B2C、C2C、B2B的流通交易額分別從6、12、1390增長到3729、7938、72938。明顯數據增勢彰顯了流通產業的超強前景,市場經濟運作必將日趨穩定,經濟增長前景喜人。
流通產業與經濟增長之間的正向影響關系解析
(一) 數學模型構建
本文基于Feder-Ram模型,對“流通產業”與“經濟增長”兩命題關系進行數學探討。簡化模型中,國家經濟系統按流通部門(A組)和非流通部門(B組)簡單分類。系統生產過程可構建出如下的生產函數表述:
Y=C+N=C(KC,LC)+N(KN,LN,C)
(1)
L=LC+LN (2)
K=KC+KN (3)
上列關系式中,C指A組的貿易輸出,N指B組的貿易輸出,Y指國家經濟系統全部貿易輸出值。KC指A組的財力傾注,KN指B組的財力傾注。LC表示A組的吸納勞動力能力,LN表示B組的吸納勞動力能力。C1用來代表A組具有的對部門外的群體或社會產生的影響,L用來代表整個社會的全部勞動力就業貢獻,K用來代表整個社會的全部財力貢獻。
如定義存在與A組與B組間的生產要素邊際產出差異為后,可知該差異具有不同取值可能,可以比較A組與B組之間的生產要素邊際產出值大小。由式(1)按時間T求導后,將A、B兩組間生產要素邊際產出差異表達式代入后得到新的函數表達式,并在等號兩邊同除以Y,則得到:
(4)
式(4)的建立,將借可能取值來分析流通產業部門與經濟增長之間的關系,分析其中的相互影響和作用。當前,國內在生產力要素相對集中的物質基礎上實現了經濟的穩定運行,始終在A組和B組之間存在大量頻繁的要素轉化和傳輸,并且A組的活動在產生預期效果之外始終存在著對B組的外部溢出效應影響。
(二)流通產業與經濟增長的影響關系理論剖析
流通產業的發展促進經濟增長。當前,我國經濟正在經歷供給側結構改革,通過不斷調整經濟結構,實現勞動生產要素的最優化分配,同時進一步擴大經濟增長的成果和規模。從經濟學角度講,無論是供給側和需求側,都應該在經濟增長的過程中不斷追求平衡。加強供給側改革中,流通產業可以通過加大商品流通和貿易往來實現資本、技術、勞動力等各要素持續累積發力,促進經濟增長。同時,在需求側結構來看,流通產業在居民生活的增消費、提質量方面能夠充分擴大內需,靠著自身的快速發展,迅速促成資本聚集、穩定供需平衡、幫助政府增加稅收、積極提供就業機會、平穩調節國家進出口貿易,同樣為經濟增長注入強勁動力。
流通產業的外部溢出效應產生積極影響。第一,調和作用。當前,我國流通產業已經成為眾多行業領域的橋梁和紐帶,能夠穩定處理不同商品在貿易過程中所出現的價格、批次等多種矛盾。如作為流通手段的物流業,肩負著商品交易、貨幣與實物在時空約束下穩定交換的重任;而在差異化營銷渠道方面的拓展,也能夠很好地調和供銷商、消費者等特定群體的不同利益需求。
第二,信息導向作用。流通產業包含傳統服務產業,是我國居民生活和社會生產無法或缺的產業。流通過程中所接觸的各種市場信息能夠及時地實現從源頭傳遞到不同對象,給供需各方提供必要參考,市場信息的平等對稱必然促進各種資源的有效整合,迎合了各方利益需求,實現了真正意義上的多贏局面,對經濟增長產生了顯而易見的激勵效果。
第三,增效作用。流通產業的不斷發展使得市場內的商品可以更好地實現集中交易,集中程度越高,交易中間環節越少,流通時間縮短,交易成本降低,生產者和消費者的利益得到切實保障。正是流通的短時效果,提高了社會資本的高速運行效率,降低了長周期下不利因素的影響,社會經濟效益才能進一步擴大。
結論
本文探討了流通產業與我國經濟增長之間的關系。可以肯定,我國流通產業的不斷發展,通過自身優化和對非流通產業的影響,形成綜合效應,促進經濟增長。流通產業勢必會成為我國經濟騰飛、實現復興夢想的主要力量。當然,現階段我國不同地區的發展程度不一,也給流通產業對不同地區經濟增長正向影響的實際效果造成了地區差異。想要盡快保持同步,應該加強經濟薄弱地區的流通產業發展,提高可靠的軟硬件技術服務。政府應加強政策制度建設,供給財政、福利、資源等扶助,推動流通產業助力地區經濟的發展。
參考文獻:
1.王錦良.流通產業對經濟發展的影響研究[D].哈爾濱商業大學,2012
2.冉凈斐,文啟湘.流通經濟學:從概念到科學[J].中國流通經濟,2004,18(5)
3.李丹丹.我國流通產業與經濟增長的動態關系研究[D].西北大學,2013
4.葛彤.關于流通產業對區域經濟增長作用的經濟學分析[J].品牌月刊,2015(9)
5.冉凈斐.流通發展與消費增長的關系:理論與實證[J].商業時代,2008(1)
6.馮鑫永.流通產業發展與經濟效率關系實證分析[J].商業時代,2013(31)
7.陳增明,余香.流通產業發展對經濟增長貢獻的實證分析[J].衡水學院學報,2013(1)
8.朱翔.中國經濟的結構轉型與增長戰略分析—基于擴展的Feder模型的實證研究[J].金融教學與研究,2012(4)
9.J Cao.Quantitative Analysis on the Relationship of the Process of Urbanization and the Development of Circulation Industry in China[J].Journal of Shanghai Business School,2011,35(35)
10.WD Lastrapes,S George.Banknotes And Economic Growth[J].Scottish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2007,5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