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建中
內容摘要:如何協助商業企業提高自身管理效率,助力其實現更高水平的發展,是本文研究的核心。本文從管理效率入手,以抽樣選取的我國國內上市的三類商業企業為實證對象,以基于自主構建的帶有約束的最優化模型作為分析工具,通過定量分析,確定了三類企業管理中存在的問題,并給出相應提升手段,主要是從三大范圍—產業準入、行業管理、自我定位提出效率提升的對策建議。
關鍵詞:管理效率 上市企業 商業 最優化模型
思路與目標
管理效率問題,重點是商業企業的管理效率如何定位,并基于定位結果給出提升路徑。對于如何解決這類問題,研究初期未找到系統性解決方案。因此,首先從已有的同類型研究成果入手。通過研究發現,現有成果多集中在宏觀理論分析層面,或者是集中在專屬行業領域的研究成果。在宏觀理論分析層面,僅僅是對管理效率概念的產生由來與發展給出了充實論證,但是對于在實證中如何具體測度未給出明確闡述。在專屬行業領域的研究,則是以商業銀行和保險行業為示例,對管理效率進行非投入產出視角的分析。因此,無論是兩類中的哪一類分析成果,都很難向全行業進行可復制的推廣。基于此,本文嘗試以投入產出為分析視角,對具有統一規律的產業發展進行挖掘,將產業規律轉變為模型,以最優化分析方法確定產業實現最佳管理應該滿足的模型理論解。為了實現這一目標,再次對凸規劃和最優化分析領域的成果進行深入研究。通過對這兩類成果的研究,并結合自身已經掌握的理論知識與分析方法,確定了采用帶有約束的最優化模型(“有約束的最優化模型”簡稱OMC,下同)來解答研究之初提出的疑問。
企業管理效率理論探究—提出OMC框架
(一)總體分析
通過對產業發展進行深入分析,發現其主要滿足以下六大原則:
原則一,同周期內產出與投入之間必須存在關聯性關系。這一原則確保了要素確定為投入要素必須是滿足關聯性要求的,即不能隨意將要素設置為投入要素。原則二,產出關于投入的邊際效應是逐步遞減的。這一原則明確了在投入要素中不存在任意長板,具體而言,不能通過無限制追加某一要素的投入實現產出遞增。這一約束與現實情境完全一致,在現實中對非壟斷性企業而言,通過追加某一要素的投入量,無法實現在任何時期內均達到產出增加。原則三,產出關于投入具有遞增效應。這一原則約束了投入要素的增加,在一定范圍內可以實現產出增加。這里所說的范圍,是指不違反原則二的前提范圍。原則四,同周期內的產出邊際效應要顯著大于投入的邊際效應。這一原則闡釋了通過要素投入時間的產出邊際增加必須大于對應的要素邊際投入量。這一原則實質是投入增加必須帶來回報更大規模的增加。只有這樣,才有可能保證企業經營發展在合理范圍內展開。原則五,同周期內,要素投入應滿足邊界約束。這一原則源于企業發展,受到其所處的環境和財力情況約束。有限的財力決定了其經營發展不可能無限規模發展,因此要素投入量必須滿足一定的上限投入要求。同時,要素投入也必須滿足下限要求,這是由產業的投入最小規模約束所決定的。原則六,要素投入不能為負向,產出也不能為負向。這一點要求由產業特性決定,產業投入與產出為有形和間接有形。無論是前者還是后者,產出都是真實存在的;同理,在投入中,也存在同樣形態,由此決定了產業特征不同于純粹的數字游戲。
上述六大原則,明確了產業發展必須具備的宏觀原則。在絕大多數產業中,都是隱含滿足這些原則的。在這些原則下,如何實現產出最大化,從而實現企業發展的最佳,是本文研究的核心。針對這一問題,下文通過模型化的理論論證,對實現最佳發展給出對應分析論證。
(二)模型分析
式(2)代表投入要素的貢獻系數與該要素的投入量之間要保持平衡,且這一平衡性在所有要素間均同等呈現。式(3)代表所有投入要素的貢獻系數總和必須小于1,并且單個投入要素的貢獻系數應該大于零且小于或等于1。這樣,對于如何實現最佳產出,從要素投入的角度就有了明確界定,即單個要素與所有要素投入量與貢獻系數必須滿足上述兩類約束才能實現最佳產出。
企業管理效率實證研究—基于OMC分析框架進行
(一)對象選取及指標確定
選取在我國國內主板市場上市的公司作為實證研究對象。同時,為了實現效率分析的廣泛性,特選取三類上市企業作為研究對象,這三類企業分別為醫藥類、汽車類、軍工類,在每一類中選取10家企業作為具體研究對象。基于理論與實證結合的要求,深入分析后得到了如表1所示的指標表。
(二)模型分析
在上述分析中,已經明確了研究對象及分析指標。下文通過關聯性分析確定投入-產出模型,并在此基礎上,對3大類行業的30家企業進行具體效率分析。
關聯性分析。關聯性分析調取所有研究對象的歷史財務數據(數據以年報為準),采用計量經濟分析軟件EViews7.2進行分析,確定了在單個類別內部存在的整體關聯性結果,具體如表2所示。
從表2中可以看出,在三類企業中,與產出存在關聯性的因素大體一致,但是依然存在細微差別。就一致部分而言,員工薪酬總額、管理費用、研發費用這三類投入與產出均存在顯著性關系。就差異部分而言,醫藥類在從業總人數上與產出存在關聯性關系;汽車類則在固定資產投資總額方面與產出存在顯著性關系;軍工類更加強調從業總人數與產出之間的關聯性。下文的效率分析,就依托如上的關聯性分析結果進行更進一步分析。
效率分析。在之前的理論分析中,已經確定了實現最高效率應該滿足的條件。這三個約束從表面看來是彼此孤立的,很難融合。但是采用加權歐式距離的分析思想,即可將貌似孤立的指標融合為唯一指標,此數值越小,就代表每一個投入要素的貢獻系數總和越接近其上限。這樣,通過融合式處理,得到了最終的判定效率依據,由此得到三類企業各自的效率排名,具體如表3所示。
在醫藥類中,海王生物的效率最高,雙鷺藥業的效率最低,其它8家企業效率居中;在汽車類中,長城汽車的效率最高,中國汽研的效率最低,其它8家企業效率居中;在軍工類中,航天長峰的效率最高,國睿科技的效率最低,其它8家企業效率居中。從行業角度來看,醫藥類整體效率最高,汽車類整體效率次之,軍工類整體效率最低。這一點較為容易理解,三個行業中,醫藥類開放時間最長,競爭程度最為激烈,所以整體效率最高;軍工類企業開放程度較差,競爭并不充分,所以整體效率相對較低。
(三)效率提升建議
通過上述分析,明確了行業內與行業間的效率差異,確定了醫藥類企業的效率最高,軍工類企業的效率最低,汽車類企業的效率居中。對于三類企業而言,應采取何種措施,實現其效率的更進一步提升?
就此疑問,建議從總體上進行調整。首先,是確定行業的開放性。對于可以交由市場決定的必須交由市場決策,不能人為設置行業壁壘或者是行業準入門檻。其次,對國有經濟、民營經濟應該一視同仁,不能采取差別化對待。只要是技術水平和管理能力達到行業最低要求的,都應該準許進入該行業,決不能針對民營經濟設置人為障礙。在行業內部,應以行業龍頭企業為學習榜樣。通過比較,對照分析,確定自身差距,提出系統性解決方案,縮小差距,提升潛力。最后,對企業發展,從自身角度出發,從投入產出視角展開分析,確定自身發展的短板,確定自身優勢,補齊短板,鞏固優勢,縮小與行業內龍頭企業的差距,實現企業自身發展更上一層樓。以這種精準發力、定向發力,通過企業自身做大做強的方式,不僅實現自我價值,而且將改革開放的紅利向全社會釋放。
結論
如何協助商業企業提高自身管理效率,助力其實現更高水平的發展,這種助力必須是基于定量分析提出的富有針對性的方法,是針對具體商業對象的方法,實現上述目標是本文研究的核心。在研究中,通過對已有同類型成果的分析,發現現有成果多是集中在宏觀理論分析層面,或者是集中在專屬行業領域的研究成果。所以,對本文研究所期望解決的問題不適用。因此,在文獻研究的基礎上,并結合研究團隊的分析成果,采用了帶有約束的最優化模型作為分析框架。通過對提出的該自主分析框架進行理論分析,確定了最優管理效率實現應該滿足的兩類條件。在此基礎上,選定我國國內上市的三類商業類企業作為研究對象進行實證分析。通過定量分析研究,不僅確定了選定的三類商業企業的管理效率差異,而且基于該結果給出了效率提升的對策建議。這些建議主要圍繞產業準入、行業管理、自我定位給出。這些對策建議與之前理論分析中提出的六大原則完全吻合,并對商業企業發展具有前瞻性指導意義,因此可以認為給出的效率提升對策建議是滿足市場要求與企業發展自身要求的。
參考文獻:
1.李艷鶴,馬國賢.公共管理科學化的演變歷程:基于效率內涵的解釋[J].現代管理科學,2014,2(12)
2.裴小兵,呂少平.企業資源配置的復雜性熵測度及利用效率研究[J].商業經濟研究,2015(3)
3.陸俊.引入商業保險合作機制提高大病保險管理效率[J].保險研究,2014(D12)
4.郭文,孫濤.環境和管理雙重視角下商業銀行效率評價及分解[J].經濟管理,2014(12)
5.胡本勇,彭其淵,王性玉.考慮采購資金約束的供應鏈期權柔性契約[J].管理科學學報,2009,12(6)
6.曹玉梅,徐裕生.一類凸二次規劃的新算法[J].運籌與管理,2006,15(5)
7.尚翔.企業戰略決策最佳路徑理論研究[J].統計與決策,2014(18)
8.彭湘君,曾國平.基于內生經濟增長模型的生產性服務業對制造業效率影響的研究[J].經濟問題探索,2014(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