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紅果
摘要:中國文化中“道”的內涵豐富,“道”是世界萬物的本原,“道”的智慧是中國古代思想的總結和發展,是炎黃子孫智慧的結晶。通過道的產生與發展探尋“道”的本源,通過比較儒家的仁道與道家的天道發現“道”的規律,通過比較中西文化的核心“道”與“邏各斯”之異同來闡釋“道”的跨文化對話功能。
關鍵詞:跨文化交際 道 智慧
中圖分類號:B84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5349(2017)05-0081-02
跨文化交際(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是信息時代發展的特征之一,是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們進行交際的過程。隨著科技的發展,跨文化交際與日俱增,各民族、各國家交往日益頻繁,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在日常交流中難免會出現價值觀的差異,甚至認識觀的誤區。只有找到中西文化的相通相異之處,才能妥善處理跨文化交際中的出現的障礙。
“道”是中國文化的產物,是中國古代思想的總結和發展。“道”蘊含著多重思想、多樣言語和豐富的交際智慧,對跨文化交際過程有一定的指導作用。
梁漱溟先生說:“世界上只有中國人一直依自己文化而生活,其歷史未曾中斷。”“中國……所以樹立其文化之統一者,必有為此民族、社會共信共喻、共涵育生息的精神中心。”[1]這一精神中心便是“道”。
中國文化中“道”有著豐富的文化內涵,“道”被認為是世界萬物的本原,是普遍存在的一個哲學概念。“道”與天聯系, 稱之為天道,與人聯系,稱之為人道,道的思想本源就是天與人。
一、儒家之道與道家之道
在中國的傳統里,儒道一般被看成中華文化的傳統,孔孟、老莊既是一部思想史,也是一部哲學史。傳統意義上的儒家包括孔子、孟子,道家包括老子、莊子,由于在歷史的發展中有存書或有人繼承,或者符合社會發展的需要而自成一家。儒家經典《論語》和道家經典《老子》中 “道”的意義各有側重。
(一)儒家之道
儒家所謂的“道”講的是“仁義”,是為人成人之道,是人立于世的根本。儒家強調的是父慈、子孝、君禮、臣忠、兄友、弟恭、君惠、民信等道德, 實質上使人們都成為他理想中的仁者,根本上是一種修身立賢之道。
《論語》中,子路問成人。子曰:“若臧武仲之知,……亦可以為成人矣。” [2]這里所說的“成人”就是要完成人格,盡之人道。仁是一種行為規范,一種境界。《論語·顏淵》:“顏淵問仁。子曰:克己復禮為仁。”[3]“克己”就是約束、克制的意思,可理解為,人能夠通過自己的努力約束、克制自己并且使心靈得到凈化,這就是“仁”了。《論語·顏淵》:“顏淵曰:請問其目。子曰:非禮勿視,……非禮勿動。”[4]也就是說,人要約束自己的行為,遵照規范,說的、聽的、看的、做的都應該合于禮,這就是仁。此外,“仁”還表現為“忠”和“恕”。《論語·里仁》:“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5]“忠”是忠誠、忠厚、忠實的意思。“恕”就是“仁”,表示寬容、仁愛的意思。這句話解釋為“老師所說的道,指的是忠誠、寬容兩條為人之道。”“忠”“恕”可以說是儒家立世為人的最高準則。
儒家要求人們具有“仁”的內在品質,把“仁”與人合起來,達到仁與人的和諧統一,人一旦具有了仁的內在品質以后就合乎道,就是“人道”。可以這么說,儒家的道就是關于人的準則,是以“仁”為核心的規范世人言語行為的準則。
(二)道家之道
《老子》說:“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6]這個意思是說“道”是可以說的,但能夠說出的道不是“恒久的道”,名是可以命名的,但不是恒久的名。道是萬物產生的根源,是天地產生之前混沌樸素的原始狀態。道一出生就極其深奧、極其玄妙,可以說道是了解一切微妙變化的根本門徑。《老子》還說了,“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7]道就是一,道就是無,為了證明道本身,進而生出了萬物。老子在講“道”的同時,也尋找到了“為道”的方法,那就是道的體驗。
“道”是一種整體觀念,用整體思維來詮釋這個道,可以這樣說,道是自然本身。這里的“自然”,不是指具體存在的物,而是指自然界自己如此的一種狀態。也可以說是無為,不違背自然的本性而有為。無論是天地萬物的“道”還是人類社會的“道”,都應遵循自然準則,保持自己如此的樣子。道家的“道”可以說是自然而然、順應自然,是自然運行的規律,具有普遍性。
總之,儒家的道,是人的言語行為準則,是仁道;道家的道,是自然運行的規律。
二、道與邏各斯
中國的哲學中有“道”,與之相似的“邏各斯”是西方的哲學。道與邏各斯歷來互譯互釋,是中西哲學的最高范疇。張隆溪說過:“理解的過程,是學習和自我修養的過程,在這一過程中,陌生的東西變成熟悉的東西,充實著我們知識的寶庫,而異己的東西則被吸收,直到成為我們自身的一部分。”[8]因此,中西文化在交際時一定會有可以兼容并包之處。
從跨文化交際的視角來看,中西文化的“道”有同有異。“道”與邏各斯,名雖不同,但有一些相同或相似之處,如曹順慶認為道與邏各斯在三個方面是相似的,一是道與邏各斯都是萬物的本源,是產生一切的東西,是“萬物之母”;二是道與邏各斯都有同樣的意思,即“言語”“說出”;三是都與規律或理性相關。[9]
中國傳統文化中的“道”指的是人文之道,為四通八達的虛通之路,人走在道上,隨著行走而改變景物,每走一步都有新境界。道沒有界限,境也沒有界限,人的眼界也是沒有界限的。但是這種無限的過程,受有限的道路所限制,是有限中顯現無限,有限就成為變化中的常道。而在人文世界中,先賢哲人們都盡自己的智慧探索了道應遵循的法度,都認為掌握“道”,天下便可治,合乎人道與天道規則的人就是“有道”,不合者就是“無道”,因此中國的“道”便成為社會、政治、人文、理想的指向。
古希臘的“邏各斯”在萬物本源和與規律相關上與中國的“道”是相通的,但不同之處是:“道”本身有,實際無;“道不可道”即不能說出來;道可以自己去體悟。而邏各斯是可以言說的,它認為人的智慧就在于要說出真理;邏各斯本身沒有,實際上有,只是人們的理解力不高,不能了解它而已;同樣邏各斯可以自己去分析。
因此,中國的“道”是以整個生活文化為道的根本,“道”為不變中的萬變。而西方的“邏各斯”是以變化中的秩序為邏各斯本身,道為萬變中的不變。
三、結語
信息社會的發展,跨文化交際的增多,中國文化多少受到西方文化的影響與抨擊,但國人并沒有擯棄中國文化“道”的傳統。當今社會,文人、雅士受儒家之道影響較大,就像修身、治國、齊家、平天下,以和為貴、和氣生財、和而不同等。可以說,“和”是中華民族傳統道德的最高境界。
在長期的歷史發展過程中,“道”對中華文化的影響從未間斷,現今人們所謂的生財之道、經營之道、處世之道等,處處皆有“道”的存在,是世人踐行的標準。儒家的“三省吾身”的立志修身之道、“聽言觀行”的言語行為之道、中庸處事之道、和氣生財心態經營之道、“德不孤、必有鄰”的交友之道;當然人們也重視道家的養生之道,“道法自然”的環保之道,“智欲圓而行欲方”的方圓之道,“無為而無不為”的不爭之道,“治大國若烹小鮮”的管理之道等。
在跨文化中,道的思想具有許多與當代精神相通的合理因素,尤其是對外漢語教師在從事文化傳播時一定要弘揚中華文化的精髓,當中西文化發生碰撞時,要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尤其是“道”文化,在中西文化的相似點上要加以融合,用寬容的仁愛之心和遵循自然的“道”精神,正確對待這種文化差異。
總之,理解跨文化交際下的“道”的智慧,對于正確理解中西文化之間的交往具有一定的參考價值,尤其在中西文化的同與異中會碰撞出思想交流的火花,能夠克服跨文化交際所產生的問題和障礙,進而促進多元文化的融合。
參考文獻:
[1]梁漱溟.中國文化要義[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
[2][3][4][5]孔子.論語[M].武漢:崇文書局,2007.
[6][7]老聃.老子道德經(王弼注本)[M].北京:中華書局,2008.
[8]張隆溪.道與邏各斯——東西方闡釋學[M].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06.
[9]曹順.道與邏各斯:中西文化與文論分道揚鑣的起點[J].文藝研究,1997(6).
責任編輯:楊國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