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雪
【摘要】資本市場和養老基金相互關聯,在資本市場中,養老基金對資本市場的穩定性產生重要的作用,對其運行機制、結構和創新也有顯著影響;當養老金進入資本市場后,在面臨各種風險的同時,能夠獲得一定的投資收益。構建良好的養老基金與資本市場,完善系統化的養老基金監管機制,構建整合性的資本市場風險管理體系,能夠保證養老基金和資本市場的相互作用,推動經濟可持續和社會保障事業穩固發展。
【關鍵詞】養老基金 資本市場 分析
目前,資本市場發展構成多樣化,其中因為人口老齡化和養老制度日臻完善而積蓄的養老基金成為資本市場強有力的組成部分。這些養老基金涵蓋:社會養老保險基金、企業年金、壽險基金等。據《2015年度人力資源與社會保障事業發展公報》顯示,截止到該年末,我國基本養老保險基金累計結存39937億元,資金規模巨大。養老金入市也提上了日程,從2012年的廣東省試點,到2015年《基本養老保險投資管理辦法》出爐,再到近日廣西省與全國社會保障基金理事會簽訂《基本養老保險基金委托投資合同》,養老金入市獲得實質性進展。養老基金與資本市場的互動關系已經成為目前社會保障事業中被熱議的課題。
在資本市場中,養老基金將對資本市場的制度、結構和效率產生怎樣的影響,以及資本市場如何更好地為養老基金提供安全、穩定、高效的投資運營和保值增值的平臺,二者如何實現良性互動,如何在當前資本市場尚未成熟的環境下相互促進,成為備受關注并且亟待解決的問題。
一、養老基金對資本市場的影響
(一)正向作用
1.穩定資本市場。在職員工和企業繳納的用于支付社會退休人員基本生活費用的社會養老保險基金,在長期的養老保險制度框架下,積累了大量的閑置資本,這些資本來源穩定、巨大。養老基金是強制性儲備,具有剛性和長期儲存效應,它更易于做長期投資,能很好的將儲蓄變成投資,為資本市場注入大量、穩定、長期的資金,構成資本市場中資金來源的中流砥柱,在資本市場中發揮不可替代的作用。所以,在資本市場中,養老基金是真正具有穩定作用的機構投資者。
2.調節資本市場。資本市場的價格機制、供求機制和競爭機制將被養老基金的資本流轉所影響。第一,養老基金作為金融市場中除貨幣市場、準貨幣市場和股票市場的另外一支不可小覷的力量,將在一定程度上打破原先處于平衡狀態的金融市場。它的介入使得金融資本需求激增,貨幣市場、準貨幣市場和股票市場將呈現出更低的利率水平,從而減低風險溢價,帶動金融資本價格上升,推動資本市場發展。資本市場的價格機制在養老基金注入后被強化,資本達到最優配置,資金使用率提高,從而實現了產業結構的優化。第二,養老金是非流動性金融資產,是強制性儲蓄。對于養老金受益人,當其在繳納時,使得養老金繳納人的總資產構成發生變化,流動性資產減少,非流動性資產增加。他們在流動性偏好的影響下,會售出非流動性資產,增加流動性資產。這樣就會增加社會的金融資產需求。第三,養老基金進入資本市場能帶動資本市場供給的競爭。因為通過刺激需求,更多的企業和銀行會為高收益所吸引,促使機構投資者發展,強化金融體系競爭。養老基金作為新的金融力量帶動了商業銀行、保險公司的競爭性。投資銀行、證券市場的競爭性,提高了市場效率、強化優勝劣汰,同時形成了客觀、科學、高效的資本市場評價機制,完善資本市場運行制度。
3.改善資本市場結構。由于養老基金有保值增值的訴求,養老基金管理者勢必調整資產組合,實現在一定風險條件下的受益最大化。從而在客觀上改善政府債券與企業債券比例、股票與債券比例等等資本結構,在動態調整中趨于合理。同時,投資者積極在一級市場上購買新發行股票、債券,促進了一級市場證券發行;而投資者決策又會直接影響到資本資產的價格,導致資產收益率的上下浮動,資本流動性增加,證券二級市場變得活躍,一級、二級市場相互協調發展,并改變了其結構。另外,出于對養老基金參與資本市場運營之需,各類金融中介機構(如投資銀行、商業銀行、保險公司等)也會有所發展,從而完善資本市場的組織結構,創建更加競爭有序、運作高效的資本市場。
4.帶動資本市場金融創新。養老基金帶動金融制度創新主要體現在:其擴大了資本市場規模、完善了資本市場結構,推動了金融創新過程,衍生了很多金融工具、造就了更多的金融中介結構。從而使得金融市場的投資格局和規模變大。相關文獻提到,在美國,養老基金是金融創新的強大推動力。養老基金使得資產抵押債券有了良好的發展:結構性金融工具和金融衍生產品得以廣泛運用,催生了指數基金零息債券以及其他綜合性金融工具。這些金融產品和工具能在市場波動時很好地保護投資者利益。
(二)負向作用
1.投資者影響資本市場的穩定性。養老基金在資本市場上本應該具有長期穩定的投資回報率,但是有些投資者也會出現一些短期的行為。有一些機構投資者趨向低風險,因為他們認為養老基金在增值保值方面具有特殊性。投資者會改變資產結構,減持債券和股票以降低償還債務的風險。基金管理者的投資發生單方面的變化時,增加了資本市場的易變性,加重了其對資本市場穩定性的消極影響,甚至投資者的短期行為導致資本市場的泡沫化。
2.大量積累對資本市場造成壓力。隨著養老基金的長期積累,規模不斷擴大,將對資本市場會造成一定的壓力。當其長時間不正常交易,同時大量持有某支股票時,價格機制和供求機制不再發揮作用,證卷研究人員和機構因為不關注股價,不能真實反映公司實際價值,市場機制失效。大量的養老基金不能用于長期、謹慎投資,帶來資本市場波動,降低資本市場的總體收益水平。
二、資本市場對養老金的影響
(一)對養老基金收益的影響
如今我國的養老制度正在由現收現付制向部分積累制轉型,這個過程給政府財政帶來了較大的壓力,因為在轉換的過程中產生的轉制成本是由政府財政補貼來實現的。資本市場能很好的為轉制成本提供資金支持,因為資本市場能夠為養老基金提供更多的投資選擇和風險管理工具,改善養老基金投資組合,提高投資收益。資本市場還能很好的促進實體經濟發展,提升社會總收入。這樣養老基金能迅速增長,因為在繳費率不變化的前提下,新繳費會增長更快。
(二)對養老基金風險的影響
養老基金通過在資本市場上選擇合適的股票和債券組合,能夠有效地擴大投資證券市場、其他長期基礎性設施等投資渠道。分散的投資組合和多種投資渠道可以分散養老基金投資風險,管理非系統風險,提升投資收益。健全的資本市場,利率波動幅度小,投機性較弱,資產價格短期內相對穩定,能夠對養老基金做出合理的預判,從而減低負債風險,在本質上為保證養老基金的擴展起到作用。
三、對我國養老基金與資本市場發展的啟示
我國作為一個新興市場的發展中國家,資本市場仍存在深層次問題和矛盾(如結構不合理,效率低下等),需要完善和發展;另外還有一些問題需要解決,如養老基金空賬運轉等。養老保險基金投資運營與資本市場的良性配合任重而道遠。
(一)構建良好的養老基金與資本市場
資本市場和養老基金的良性互動,依賴于在成熟的養老基金和資本市場制度環境中建立完善的體制和制度。在中國,制度建設顯得十分必要,尤其在養老基金處于初步創立階段,資本市場也不是十分發達的情況下。我們需要建立養老基金制度、大力推進養老保險制度的市場化運作;需要完善法律和法規。養老基金制度建設走向法制化、規范化的軌道,為促進養老金制度和資本市場奠定良好的基礎。我們也需要加快資本市場和金融體制建設,提高金融市場化一體程度,逐步深化資本市場改革,拓展資本供給渠道、擴大機構投資者、促進資本市場主體金融創新。
(二)完備養老基金監管,建立養老基金監管機制
在我國,養老基金的賬戶管理、投資管理、資產保管等由政府或企業主管部門代為管理。這種模式存在較大風險,自我監控的模式使得運作規范、風險控制都很難達成。但是從另一個方面說,而養老基金的營運事關幾代人的利益和社會的穩定,其有效運作必須依賴科學規范的監管體系和監管機制,而不能夠依賴非市場化的干預,甚至政府短期利益下的逆向干預。鑒于我國目前養老金制度的情況,應該從提高責任意識、建立調控和監管制度著手,確保對養老基金高層管理者、金融機構高層管理者的有效監控。
(三)建立整合性資本市場風險管理體系
在養老基金和資本市場相互作用的過程,還必須防范復雜、敏感、高度技術性的風險,如投資風險、通貨膨脹和利率風險、系統風險和非系統風險等。有必要建立整合性風險管理的養老基金投資運營監管制度。為了保證養老基金的低風險和高收益,必須提升對機構投資者、公眾的政府監管意識,提升風險管理制度的構建和整合性風險管理策略的運用,提升養老基金在資本市場的有效運作。
養老基金和資本市場相輔相成。養老基金對于資本市場的穩定性、運行機制、結構和創新等產生了重要影響,同時,養老金進入資本市場,在承擔各種風險同時,能夠獲得一定的投資收益。養老基金和資本市場的相得益彰,能夠最大限度的促進我國社會保障事業和經濟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殷俊,趙偉.社會保障基金管理新論[M].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07.
[2]楊一帆,程子建.養老金與資本市場關系及對中國養老金發展的啟示——基于34個國家的向量誤差修正模型的實證分析[J].西華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6,(04):68-74.
[3]胡英蘭.我國養老基金與資本市場的互動關系研究——以全國社會保障基金為切入點[J].廣西經濟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12,(02):43-49.
[4]楊軼華,韓淑娟.我國基金制養老基金與資本市場的互動關系研究[J].現代經濟信息,2010,(15):170-171.
[5]戚巍.養老基金與資本市場互動分析[D].武漢科技大學,2008.
[6]林義.養老基金與資本市場互動發展的制度分析[J].財經科學,2005,(04):90-96.
[7]林義.養老基金與資本市場互動發展的制度性約束[J].社會保障研究(北京),2005,(01):149-158.
[8]馬勇,張陽.養老基金與資本市場互動關系研究:實證及基于中國的具體分析[J].重慶社會科學,2004,(S1):31-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