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強+于喆

[摘要] 目的 探討改良小切口手術治療糖尿病合并甲狀腺腺瘤的效果。 方法 收集該科2014年6月—2016年6月收治的142例糖尿病合并甲狀腺腺瘤患者,按手術方式將患者分為2組各71例,觀察組采用改良小切口手術,對照組采用傳統甲狀腺切除術。結果 觀察組手術時間(48.6±7.1)min、出血量(50.2±12.4)mL、住院時間(5.3±1.2)d、術后并發癥發生率為5.6%,明顯優于對照組(P<0.05)。結論 糖尿病合并甲狀腺腺瘤患者,積極控制血糖,采用改良小切口手術,療效確切,值得應用。
[關鍵詞] 改良小切口;傳統手術;糖尿病合并甲狀腺腺瘤
[中圖分類號] R587.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2-4062(2017)01(b)-0019-02
[Abstract] Objective To discuss the effect of modified small incision surgery in treatment of diabetes and thyroid adenoma. Methods 142 cases of patients with diabetes and thyroid adenoma admitted and treated in our department from June 2014 to June 2016 were collected and divided into two groups with 71 cases in each, the observation group adopted the modified small incision surgery, while the control group adopted the traditional thyroidectomy. Results The operation time, bleeding amount, length of stay and incidence rate of postoperative complications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were respectively (48.6±7.1)min, (50.2±12.4)mL, (5.3±1.2)d, 5.6%, which were obviously better than those in the control group(P<0.05). Conclusion The curative effect of modified small incision surgery in treatment of diabetes and thyroid adenoma is definite, which is worth application.
[Key words] Modified small incision; Traditional operation; Diabetes and thyroid adenoma
目前,糖尿病已成為全球共同關注的嚴重影響人群健康的公共衛生問題。WHO報道顯示表明[1],全球有約4.15億糖尿病成年患者,3.18億人存在患糖尿病的風險;我國因近年來各方面的影響,糖尿病呈“爆炸式”增長,約有1.2億糖尿病患者,成為全球糖尿病的第一大國[2]。而糖尿病引發的各種并發癥和合并癥也是導致患者死亡的重要原因。甲狀腺腺瘤是臨床常見的良性腫瘤,但有10%~20%的幾率可發生癌變[3]。手術切除是治療甲狀腺腺瘤的主要方法,可改善患者癥狀和預后。該科對2014年6月—2016年6月收治的142例糖尿病合并甲狀腺腺瘤患者分別采用改良小切口手術和傳統甲狀腺切除術,比較兩組術式的效果,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該科2014年6月—2016年6月收治的糖尿病合并甲狀腺腺瘤患者142例,根據手術方式將患者分為2組各71例,觀察組男29例,女42例,年齡24~72歲,平均(50.8±2.1)歲,病程3個月~4.6年,平均(2.3±0.9)年;單發結節51例,雙側結節20例,結節直徑1.24~4.01 cm,平均(1.76±0.33)cm;對照組男31例,女40例,年齡22~73歲,平均(49.4±2.8)歲,病程4個月~4.4年,平均(2.6±1.4)年;單發結節53例,雙側結節18例,結節直徑1.24~4.01 cm,平均(1.76±0.33)cm。患者均經彩超和CT檢查確診為良性甲狀腺腺瘤。患者術前均知情同意并經倫理委員會批準,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 治療方法
兩組患者均為擇期手術,術前控制血糖在正常范圍。觀察組:采用改良小切口手術。患者仰臥位,實施頸叢麻醉,以鎖骨交界為中心,于頸前正中鎖骨上1~1.5 cm處沿皮紋做一長約3~5 cm的橫行切口,切開表皮后用電刀分離切割游離皮瓣,上緣至甲狀軟骨,下緣至皮瓣;切開頸白線,不切斷兩側的頸前肌群,用甲狀腺拉鉤將頸前肌群向兩側牽拉,暴露甲狀腺,觀察甲狀腺瘤的形態、數量、性狀,將腺瘤提起,用7號絲線大圓針進行瘤體貫穿縫合,顯露腫瘤,用血管鉗夾住瘤體,進行切除。手術過程中注意避免喉返神經損傷和甲狀腺功能減退,可做甲狀腺部分切除,術后充分止血、縫合。對照組:傳統甲狀腺切除術。患者全麻后仰臥位,于頸前胸鎖3 cm處做一長約6~8 cm的弧形橫切口,將頸闊肌及皮下組織部位切開,游離皮瓣,按手術常規操作進行切除[4]。
1.3 觀察內容
觀察患者手術及術后情況。
1.4 統計方法
該組數據采用SPSS 15.0統計學軟件分析和處理,計量資料用(x±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手術情況比較
觀察組手術時間、出血量、住院時間均明顯優于對照組(P<0.05)。見表1。
2.2 術后并發癥及隨訪
患者術后隨訪3~6個月,觀察組出現頸部緊縮感1例,皮下結節2例,吞咽困難1例,發生率為5.6%,對照組出現切口粘連4例,頸部緊縮感2例,皮下結節3例,吞咽困難3例,發生率為16.9%,兩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3 討論
近年來,我國人群已從“談癌色變”轉變為“談糖色變”[5]。糖尿病持續的高血糖和代謝紊亂不僅使自身抵抗力下降,還可導致全身組織器官的損傷及功能障礙,嚴重影響患者的生命和生活質量。甲狀腺腺瘤是起源于甲狀腺濾泡細胞的良性腫瘤,發病率較高,目前,對于甲狀腺腺瘤的發生原因尚不明確,有臨床報道表明[6],TSH過度刺激促使細胞增生與甲狀腺腺瘤發病相關。由于甲狀腺腺瘤的占位特殊性,靠近食管和氣管,神經血管豐富,結構復雜,在很大程度上可影響患者吞咽和呼吸功能,且大多數可隨著吞咽動作上下移動,為生活帶來很大影響。因此,保護血管神經,最大限度減少手術創傷、減少并發癥是手術成功與否的關鍵。
隨著我國醫療技術的不斷發展,改良小切口手術成為治療甲狀腺腺瘤的主要術式。與傳統手術具有明顯優勢:改良小切口屬于微創手術,切口長度明顯短于傳統手術,降低了對甲狀腺周圍組織的損傷,同時促進術后創口愈合;改良小切口手術過程中最大限度保護了頸部肌群[7],通過從頸白線直接到達甲狀腺,避免了傳統手術需將頸前肌群橫斷而對患者機體造成的損傷,而且避免了頸前肌肉運動功能損傷而引起的粘連、疼痛、麻木,減少了術后各并發癥的發生;甲狀腺腺瘤由于在頸部,常暴露于外部,改良小切口手術由于切口小,瘢痕不明顯,可將患者對外形美觀造成的影響降到最低,提高患者的心理舒適度,同時也減少了術后創口感染的幾率。通過對該科收治的患者進行分組手術,結果顯示,觀察組手術時間(48.6±7.1)min、出血量(50.2±12.4)mL、住院時間(5.3±1.2)d、術后并發癥發生率為5.6%,均明顯優于對照組(P<0.05);與鐘世洪[8]報道的實驗組手術時間(81.1±18.6)min、住院時間(3.7±0.9)d、出血量(18.9±7.3)mL、瘢痕長度(3.7±0.8)cm、術后并發癥發生率2.9%,顯著優于對照組等結果相近。
綜上所述,對于糖尿病合并甲狀腺腺瘤患者,積極控制血糖,采用改良小切口手術,可有效提高治療效果,降低術后并發癥發生,值得應用。
[參考文獻]
[1] 楊為戈,張宏偉,王紅.小切口甲狀腺腺葉切除術治療甲狀腺癌療效對比分析[J].中國使用外科雜志,2014,23(S1):231-232.
[2] 宋延軍.小切口手術治療甲狀腺腺瘤的臨床分析[J].河南外科學雜志,2016,22(2):78.
[3] 徐新,沈毅,馬躍磊.小切口甲狀腺切除術治療甲狀腺腺瘤43例臨床療效觀察[J].吉林醫學,2015,36(7):304-305.
[4] 黃濤.改良小切口與傳統甲狀腺切除術治療甲狀腺腺瘤患者的臨床療效[J].中國藥物經濟學,2016,11(11):111-113.
[5] 田遞達.改良小切口手術與傳統甲狀腺切除術治療甲狀腺瘤的臨床療效觀察[J].醫藥前沿,2016,6(7):56-57.
[6] 趙冬來.改良小切口對甲狀腺腺瘤的治療作用初步研究[J].心理醫生,2015,21(19):54-55.
[7] 江義舟.改良小切口手術與傳統甲狀腺切除術治療甲狀腺腺瘤的療效觀察[J].中國社區醫師,2016,32(9):101-102.
[8] 鐘世洪.改良小切口在治療甲狀腺腺瘤中的效果及安全性研究[J].當代醫學,2016,22(16):58-59.
(收稿日期:2016-1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