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金華+王彩玲

[摘要] 目的 觀察α-硫辛酸與甲鈷胺合用治療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的療效。方法 將68例確診為2型糖尿病合并周圍神經病變的患者作為觀察對象,并隨機分組,治療組和對照組各34例,在控制血糖和改善循環的基礎上,治療組給予α-硫辛酸和甲鈷胺聯合治療,對照組給予甲鈷胺治療,療程2周,對照兩組治療前后臨床療效和神經傳導速度的變化。結果 治療組顯效14例,有效18例,總有效率94.1%,對照組顯效7例,有效11例,總有效率67.6%(P<0.05)。治療前后兩組患者神經傳導速度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結論 α-硫辛酸聯合甲鈷胺治療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較單用甲古胺療效顯著。
[關鍵詞] 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硫辛酸;甲鈷古胺
[中圖分類號] R587.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2-4062(2017)01(b)-0076-03
[Abstract] Objective To observe the curative effect of α- protagen and cobalamin in treatment of diabetic neuropathy. Methods 68 cases of patients with type 2 diabetes and diabetic neuropathy were selected and randomly divided into two groups with 34 cases in each, the treatment group were treated withα- protagen and cobalamin on the basis of controlling blood sugar and improving the circulation, while the control group were treated with mecobalamin on the basis of controlling blood sugar and improving the circulation, and the treatment course was 2 weeks, and the clinical curative effect and nerve conduction velocity changes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 were compared between the two groups. Results In the treatment group, 14 cases were markedly effective and 18 cases were effective, and the total effective rate was 94.1%, in the control group, 7 cases were markedly effective and 11 cases were effective, and the total effective rate was 67.6%(P<0.05), and the difference in the nerve conduction velocity between the two groups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 was obvious(P<0.05). Conclusion The curative effect ofα- protagen and cobalamin in treatment of diabetic neuropathy is more obvious than the single cobalamin.
[Key words] Diabetic neuropathy;Protagen; Cobalamin
我國自改革開放以來,經濟迅速發展,城鄉居民的生活水平有了質的飛躍,生活方式的改變和人口的老齡化,使糖尿病的發病率也逐年上升,2007年中國糖尿病的發病率是9.7%,至2010年這一數字上升到11.6%,已成為繼心腦血管疾病后危害人類健康的第3位疾病。糖尿病作為一種慢性代謝性疾病,如果長期血糖控制不良可導致多種慢性并發癥,而糖尿病圍神經病變是其最常見的慢性并發癥之一,大約50.0%的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患者無癥狀且早期體征不明顯,常不易引起患者的重視。據統計,糖尿病患者病程在10年左右的發病率約50%,病程在20年者發病率高達90%,因此,對糖尿病患者及早發現其周圍神經病變并進行有效的治療,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仍然是醫學界研究的課題之一。該院自2011年應用硫辛酸聯合甲鈷胺對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的患者進行了治療觀察,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1年2月—2014年6月在該院住院確診為2型糖尿病合并周圍神經病變的患者68例作為隨機樣本,分為兩組,治療組34例女性20例,男性14例,對照組34例女性21例,男性13例。兩組基線資料見表1。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 診斷標準
按照1999年世界衛生組織制定的糖尿病診斷標準,及2009年中國醫師協會內分泌代謝科醫師分會制定的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診療規范(征求意見稿) 中的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診斷標準,68例患者全部確診為2型糖尿病并周圍神經病變排除標準:如頸椎病、腰椎病、急性腦梗塞、格林巴利綜合癥、急性感染、腫瘤、肝腎功能不全等引起的代謝毒物對神經的損傷,入院前兩周內未使用過其他治療DPN的藥物。
1.3 方法
兩組患者入院后均給予胰島素和口服降糖藥,將血糖控制在良好范圍。同時給予前列地爾改善循環、他汀類調脂治療。治療組α-硫辛酸600 mg加入生理鹽水250 mL,靜滴,1次/d;甲鈷胺1 mg,靜推,1次/d,1周為1個療程。對照組甲鈷胺1 mg,靜推,安慰劑(生理鹽水)250 mL,靜滴,1次/d,兩周1個療程。
1.3 觀察方法
所有患者分別在治療前后靜臥30 min后,使用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篩查包進行跟腱反射、音叉實驗、溫度覺、10 g尼龍絲足底壓力覺及本體感覺等檢查,記錄好患者的臨床癥狀。神經傳導速度(NCV)采用丹麥產KEYPOINT型肌電誘發電位儀在室溫25℃下測定正中神經、腓神經的運動神經及其感覺神經的傳導速度。
1.5 療效判斷
顯效:肢體麻木、刺痛好轉或消失,針刺痛覺、踝反射、溫度覺、振動覺恢復正常。神經傳導速度較前增加>5 m/s。有效:肢體麻木、刺痛減輕,針刺痛覺、踝反射、溫度覺、振動覺部分恢復。神經傳導速度>2 cm,<5 m/s。無效:肢體麻木、刺痛未減輕。針刺痛覺、踝反射、溫度覺、振動覺無變化;神經傳導速度<2cm或無變化
1.6 統計方法
應用SPSS 18.0統計學軟件進行統計學分析。計數資料使用χ2檢驗,計量資料使用(x±s)表示,組間比較及自身對照采用t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
治療組與對照組臨床癥狀及體征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治療組有效率94.1%,對照組67.6%。兩組總有效率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2.2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神經傳導速度比較
兩組患者治療前感覺神經及運動神經傳導速度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兩組的神經傳導速度增加,且治療組高于對照組,與治療前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1)。見表3。
3 討論
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以遠端對稱性的多發性神經病變為常見類型,患病率達67%[1],主要表現為雙下肢對稱性的麻木、刺痛或觸電樣感覺、也可有蟻走、蟲爬、發涼、灼熱等感覺異常,往往從遠端腳趾上行可達膝上,患者有穿襪子與戴手套樣感覺。呈晝輕夜重。當運動神經累及時,肌力常有不同程度的減退,晚期有營養不良性肌萎縮,嚴重者可發生下肢潰瘍、甚至截肢。是糖尿病患者致殘的主要因素,其發病原因和發病機制、尚不十分清楚,目前認為與以下因素有關:①血管損害:長期的代謝紊亂致血管內皮受損,內皮細胞增生肥大,基底膜增厚,管腔狹窄。同時血液粘滯度增高,纖維蛋白原和血小板聚集導致神經內滋養血管堵塞,發生神經營養障礙和變性[2]。②氧化應激:高血糖可致糖基化終末產物(AGE)及游離的脂肪酸生成增多,線粒體活性增強,使高活性反應分子性氧簇(ROS)和活性氮簇 (RNS)生成增多,從而啟動了氧化應激機制。這些活性分子可直接氧化和損傷DNA、蛋白質、脂類,高血糖癥同時也使機體的抗氧化系統功能障礙,如超氧化物歧化酶(SOD),過氧化物歧化酶(POD)等活性降低使患者血清中的脂質過氧化物(LPO)增高,進一步增加組織內氧自由基的積聚,導致膜功能異常和神經功能異常,LPO是神經損害的一個“毒性性因子”[3]。③代謝和生化異常學說:持續的高血糖激活葡萄的代謝旁路-多元醇通路,使多余的葡萄糖經旁路代謝。醛糖還原酶和山梨醇脫氫酶是多元醇通路中兩個限速酶,高血糖時其活性增強,組織器官內山梨醇和果糖生成增多,而神經組織內不含果糖激酶,不能使果糖分解利用,細胞內大量的極性化合物積聚,形成高滲狀態,細胞腫脹和破裂,導致神經節段性脫髓鞘。多元醇途徑活性過高,細胞膜的肌醇轉運系統失活,細胞外液中的肌醇進入細胞內減少,使細胞內的肌醇耗竭。另外,葡萄糖與肌醇的立體結構相似[4],可以競爭性地抑制神經細胞對肌醇的攝取,細胞內磷脂酰肌醇的合成減少,鈉-鉀-三磷酸腺苷磷酸酶活性降低,干擾神經磷脂代謝和功能。蛋白非酶糖基化,持續的高血糖使患者周圍神經細組織中血糖升高,糖基化終末產物生成增加,AGE可能通過改變周圍神經的結構、降低內皮細胞NO的合成,參與氧化應激對神經細胞造成損傷。
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除以上原因外,還與神經蛋白的合成和軸漿轉運障礙、神經生長因子缺乏,自身免疫和遺傳因素、維生素缺乏等有關因素有關。這些因素導致神經軸索的變性和節段性脫髓鞘為主要的病理改變,其中線粒體超氧化物生成過量是包括DPN在內的糖尿病慢性并發癥發病的共同機制。α-硫辛酸是目前公認的抗氧化劑,在體內通過清除氧自由基,螯合金屬離子以及再生其他抗氧化劑,發揮抗氧化作用[5]而且硫辛酸能增加周圍神經滋養血管的血流量,增加Na+-K+-ATP酶的活性。宋利格等[6]研究發現硫辛酸除能改善神經傳導速度,加速神經沖動傳導外,還能降低尿微量白蛋白、內皮素及C-反應蛋白。甲鈷胺為維生素B12甲基化活性制劑,是蛋氨酸合成輔酶,能參與體內甲基的轉移,促進神經組織內核酸、蛋白質及卵磷子的合成,從而修復損傷的髓鞘,改善神經傳導。對于老年患者,α-硫辛酸比甲鈷胺更能顯著地緩解老年患者DPN陽性癥狀且無明顯不良反應[7]。因此,它和甲鈷胺可作為對癥處理的第一階梯用藥[8]。通過治療組和對照組檢驗結果表明,采用α-硫辛酸與甲鈷胺聯合治療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2周后,治療組總有效率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神經傳導速度較對照組明顯提高,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綜上所述,兩藥合用可顯著改善患者的臨床癥狀和體征,加速神經傳導速度,縮短療程,減輕患者的經濟負擔,值得推廣。
[參考文獻]
[1] 沈映君.中藥藥理學[M].上海:上海科技出版社,1977:120.
[2] 朱禧星.現代糖尿病[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0:333.
[3] 朱禧星.現代糖尿病[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0:335.
[4] 羅敏.分子內分泌學(基礎與臨床)[M].北京:人民軍醫出版社,2003:155.
[5] 章曉燕,劉芳,賈偉平.α-硫辛酸與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 [J].國外醫學:內分泌分冊,2005,25(4):262-264.
[6] 宋利格,李穎,周筠.α-硫辛酸對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的療效[J].中華內分泌代謝雜志,2007,23(2):166-167.
[7] 王結勝,馬彩艷,王欽賢.α-硫辛酸治療老年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療效和安全性的臨床觀察[J].中國糖尿病雜志2012,20(6):447-449.
[8] 胡仁明,樊東升,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診療規范(征求意見稿) [J].中國糖尿病雜志,2009,17(8):639-640.
(收稿日期:2016-10-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