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敏娣+孫麗娜+梁慧+雷明月+邱穎

[摘要] 目的 比較糖尿病合并結核感染診斷中結核分枝桿菌檢測方法的效果。方法 選取2010年1月—2015年12月份收治的糖尿病合并肺結核的患者178例參與到該次研究中,依據隨機分配原則隨機分成兩組,A組、B 組,A組采用痰液培養檢測方式,B組采用痰液涂片染色檢測方式,對比兩組檢測陽性率以及菌種分布情況。結果 通過不同的檢測方式,A組患者的陽性檢出率統計結果為43.82%,B組患者的陽性檢出率統計結果為34.83%,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經鑒定,兩組患者的菌株分布情況比較基本相似,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結論 痰涂片染色檢查相對操作簡單,費用較低,在臨床的實際運用中可進行廣泛的結核病篩查;結合有臨床表現癥狀的患者再進行進一步的痰培養操作。痰培養實驗室檢驗在臨床的操作中可以對菌株的耐藥性進行檢測,對患者的治療具有重要的意義。
[關鍵詞] 糖尿?。缓喜⒔Y核;檢測;結核分枝桿菌
[中圖分類號] R587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2-4062(2017)01(b)-0066-02
糖尿病屬于慢性代謝類疾病,受到病情的影響,患者的免疫力低,容易受到病毒、病菌的感染[1]。而糖尿病合并結核感染及時的檢測以及感染菌種的判斷,對患者治療方式的選擇及效果具有積極的意義[2-3]。為了對糖尿病合并結核感染診斷中結核分枝桿菌檢測方法而進行研究,特選取2010年1月—2015年12月份收治的糖尿病合并肺結核的患者178例參與到該次研究中,將研究資料整理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該院收治的糖尿病合并肺結核的患者178例參與到該次研究中,患者的臨床表現為咳嗽、咯血,痰液中有明顯血絲,以上癥狀持續半個月以上,經相關檢查,確診為結核病患者[4]。其中,男81例,女97例;年齡32~65歲,平均年齡(53.46±4.72)歲。納入標準:患者無精神疾病,意識清醒,同意并自愿簽署知情同意書;患者無嚴重自身免疫性疾?。慌懦龢藴剩夯颊甙橛袊乐匦呐K等其他實質性病變疾??;患者有嚴重呼吸道疾病,對檢驗結果有一定的影響;患者沒有簽署知情同意書。依據隨機分配原則隨機分成兩組,A組、B 組,每組89例,將兩組患者的基本資料全面收集、整理,統計結果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 方法
A組采用痰液培養檢測方式,對患者的不同時間段的痰液收集,然后進行離心分離,使用標本2倍的消化液處理,靜止15 min后,將50 mL的生理鹽水加入,然后再進行離心運動,過濾,然后置于培養基進行培養;溫度為37℃,環境為pH 6.7,培養時間為8周,并定時檢測菌種生長情況。分離的菌株進行隔代培養,同時使用0.15%的生理鹽水進行稀釋,并達到10-2 mg/mL,然后取0.2 mL分別接種于含TCH 培養基、含PNB 培養基,改良L- J 對照培養基斜面,防止保溫箱繁殖,溫度控制為37℃,需要觀察2 次/周,對照培養基菌落數在200 個以上且無融合時,進行結果判讀。含藥培養基無菌落生長,判定為不生長;含藥培養基上有肉眼可見菌落時,判定為生長。B組采用痰液涂片染色檢測方式,對患者的不同時間段的痰液收集,制作涂片進行染色檢驗,由經驗豐富的檢驗科技師通過放大鏡對結果判定[2]。
1.3 觀察指標
將兩組患者的檢驗的陰性、陽性指標進行統計對比。
1.4 統計方法
該研究所得數據資料采用SPSS 16.0統計學軟件進行處理分析,計數資料使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兩組檢測結果比較
通過不同的檢測方式,A組患者的陽性檢出率統計結果為43.82%,B組患者的陽性檢出率統計結果為34.83%,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 兩組患者菌株鑒定結果比較
經鑒定,兩組患者的菌株分布情況比較基本相似,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3 討論
糖尿病屬于慢性代謝類疾病,患者的胰島分泌功能受到影響。近幾年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飲食結構的改變,基因遺傳等因素,造成糖尿病的發病人數逐年增長,糖尿病患者的身體免疫力低,容易并發其他疾病,合并結核屬于其中一種[5-8]。結核病具有較強的傳染性的一種疾病,是由結核病菌引起的一系列反應,結核病細菌進入身體后,具有長時間的隱藏性,身體由于長期的對抗,吞噬細胞產生抗體,從而長期的影響身體的健康狀況。結核病通過空氣的唾液進行傳播,患者臨床表現癥狀與感冒等類似,容易造成誤診,延誤治療而耽誤最佳的治療時期。早期的準確診斷對患者的病情的控制與治療具有積極的意義。傳染源一般主要是攜帶菌群并進行排菌的肺結核患者[9]。結核病的實驗室診斷是目前發現傳染源的主要途徑和手段;經過世界衛生組織推行的目前結核病控制策略中其中一項較為重要的是以顯微鏡查痰發現涂片呈陽性的患者,痰涂片鏡檢和培養是全球公認的結核病診斷的基本的和標準的方法,近幾年隨著我國醫療水平的不斷提高,實驗室檢驗學的儀器以及準確度隨之有大幅度的提高,雖然目前已經有眾多基于免疫學和分子生物學檢測技術的快速診斷方法,但是痰標本檢測到抗酸桿菌仍然是確定結核病傳染源的最為直接的證據[9-11]。近年來, 我國許多學者對分子生物檢測結核病進行較多的相關研究,包括PCR、聚合酶鏈反應-單鏈構象多態性(PCR-SSCP)、PCR測序、mRNA、結核抗體測定等。然而分子生物檢驗學對技術水平要求極高,目前分子生物學診斷只有助于結核病的直接檢測與耐藥有關的突變[12-13]。不能作為結核病病原確診, 并不能代替細菌培養方法,所以臨床仍不適合用分子生物學進行檢驗。
該次研究結果充分說明細菌學培養對檢驗結核病的陽性率相對較高,對臨床病情的診斷與控制具有積極的意義;通過對病例檢查的過程中細菌出現非結核分枝桿菌,是指牛分枝桿菌,結核分枝桿菌,麻風桿菌以外的導致肺部疾病的桿菌。采用細菌學檢驗,可以對患者的病菌感染源進行確定。痰涂片染色檢查相對操作簡單,費用較低,在臨床的實際運用中可進行廣泛的結核病篩查;結合有臨床表現癥狀的患者再進行進一步的痰培養操作。痰培養實驗室檢驗在臨床的操作中可以對菌株的耐藥性進行檢測,對患者的治療具有重要的意義。
[參考文獻]
[1] 蘇新娣.金胺“0”熒光染色法對結核病細菌學檢驗的價值分析[J]. 中國醫藥指南,2013,11(26):365-366.
[2] 董國偉, 李修遠, 楊本善,等.北京兩家綜合醫院呼吸科住院患者結核分枝桿菌檢出率分析[J].中國防癆雜志, 2016, 38(7):549-554.
[3] 余海波, 李玲. 糖尿病合并肺結核患者CT診斷分析[J]. 糖尿病新世界, 2016(4):118-120.
[4] 范瑾, 王玉萍, 臧敏,等. 2型糖尿病患者并發肺結核營養治療后對痰液結核分枝桿菌陰轉及免疫功能的影響[J]. 中華醫院感染學雜志, 2015,25(4):865-867.
[5] 李燕玲, 蘇娟. 肺結核合并糖尿病臨床療效觀察[J].新疆醫學, 2013, 43(4):58-59.
[6] 李艷玲. 2型糖尿病并發肺結核感染配合營養治療后痰液結核分枝桿菌及免疫功能情況觀察[J].齊齊哈爾醫學院學報, 2016, 37(10):1316-1318.
[7] 張藝, 杜先智. 肺結核合并糖尿病臨床特點分析[J].國際檢驗醫學雜志, 2016, 37(12):1667-1669.
[8] 段鴻飛, 初乃惠.糖尿病合并肺結核的研究進展[J].北京醫學, 2013, 35(9):65-66.
[9] 吳哲淵, 梅建, 李銳,等.結核病合并糖尿病流行現狀與控制措施的研究進展[J].環境與職業醫學,2013,30(3):229-232.
[10] 張常然, 牛媛媛, 黃知敏,等.糖尿病患者醫院感染肺結核的早期診斷指標分析[J].中華醫院感染學雜志, 2009, 19(22):3049-3051.
[11] 陳巍.合并其他疾病的復治肺結核的治療[J].中國實用鄉村醫生雜志, 2008, 15(3):11-13.
[12] 應曉, 王振華,吳惠芬.T細胞斑點試驗在肺結核診斷中的應用價值[J]. 檢驗醫學, 2016, 31(5):433-434.
[13] 李雨澤,李楠,李曉南,等.細胞因子與糖尿病并發結核病關系的研究進展[J].結核病與肺部健康雜志,2014,3(1):64-67.
(收稿日期:2016-10-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