池曉峰
[摘要] 糖尿病是臨床常見且多發病癥,由于臨床對于此病癥的形成機制尚不明確,因此,為了能很好提高診斷治療,診斷檢驗方法的實施是非常重要的,能使患者的預后得到有效改善。該研究通過分析糖尿病的發病機制,簡要闡述糖化血紅蛋白和血清C肽在糖尿病診斷中的檢驗結果情況,現將相關研究予以歸納整理。
[關鍵詞] 糖化血紅蛋白;血清C肽;糖尿病
[中圖分類號] R587.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2-4062(2017)01(b)-0068-02
糖尿病是一種代謝性疾病,其病理特征以高血糖為主,具有較高的發病率。由于糖尿病的發病人群以中老年患者居多,再加上隨著年齡的增長,身體器官功能逐漸出現衰退現象,從而易導致患者血糖異常,進而誘發神經、血管和心臟等功能障礙及慢性損害等癥狀,使患者的身體健康和正常生活受到嚴重影響[1]。針對此病癥,以往臨床多采用服用葡萄糖的方式進行,但此方法的應用,不僅不能準確反映出糖尿病的嚴重程度,而且還會因血糖濃度波動使指標受影響。有臨床研究顯示[2],檢測糖尿病時,血清C肽是必不可少的指標,它不僅能將分泌功能和胰島素合成及時反映出來,而且還能避免血糖濃度對糖化血紅蛋白的影響,是當下診斷糖尿病的主要手段。
1 糖尿病的發病機制
由于導致糖尿病形成的機制有很多,現下臨床尚不能完全闡明,但是傳統學說認為,糖尿病的形成可能和以下幾方面相關。
1.1 精神因素
隨著對醫療研究的不斷深入,一些國內外醫療研究學者明確了[3],在糖尿病發展和發生中精神因素的作用,認為隨著各種應激狀態的產生,如情緒激動、精神緊張等,易導致上腺皮質激素、去甲腎上腺素和生長激素等血糖激素分泌過量。
1.2 遺傳因素
遺傳性是糖尿病癥的公認特點,遺傳學研究顯示[4],在非血統親屬和血統親屬中,糖尿病的發病率存在明顯差異性,相比前者,后者能高出5倍以上。有數據資料表明[5],遺傳因素的重要性在糖尿病1型病因中能達到50%,在糖尿病2型中能夠得到90%,由此說明,遺傳因素是導致糖尿病形成的主要因素。
1.3 肥胖因素
肥胖是誘發糖尿病產生的另一主要因素,據統計[6],肥胖者在所有成年糖尿病患者中的比例能達到60%~80%。糖尿病的發病率和肥胖程度呈正比,有數據資料顯示,人體脂肪和肌肉的比例,會隨著體力活動的減少、年齡的增加而發生變化。在25~75歲期間,人體的脂肪會不斷增加,從原來的20%提高至36%,而肌肉組織則會逐漸降低,會從原來的47%降低至36%。
2 糖化血紅蛋白和血清C肽在糖尿病診斷中的檢驗結果
伴隨人們生活方式及習慣的改變,糖尿病的發病率不斷提高。在內分泌疾病中,糖尿病屬于高發病癥,慢性高血壓是其病癥的主要特點。當人體內缺乏胰島素分泌時,則會導致人體內的電解質代謝和糖、脂肪和蛋白質的等指標出現紊亂現象,進而易引發一系列并發癥的發生。如果讓糖尿病病程進一步發展,那么則會誘發嚴重并發癥的發生,如腦病和腎病等,不僅會嚴重影響患者的身體健康,而且還會對患者的生命安全構成威脅。所以,早期診斷治療糖尿病正是非常重要的。
對于糖尿病癥的診斷,臨床多主張采取空腹血糖及口服葡萄糖耐量,雖然對于糖尿病的診斷,這兩項指標具有操作簡單和易判斷等優勢,但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易導致診斷準確性受影響。因為空腹血糖主要是反映即刻葡萄糖水平,如果機體應激狀態發生變化,那么空腹血糖指標也產生應影響,從而易造成漏診事件的發生。
對糖尿病的診斷,糖化血紅蛋白與血清C肽是不可缺少的診斷指標。血清C肽屬于胰島B細胞的分泌物,受特殊蛋白酶分解后,胰島素原會演變成血清C肽,并以等分子數分泌的方式至人體血液中。因胰島B細胞是導致血清C肽形成的原因,所以它能良好反應出胰島β細胞功能。血清C肽能不受外源性胰島素的影響,可測定正在接受胰島素治療的患者。若對患者的胰島素水平實施檢測,那么則會嚴重干擾檢測結果,使其不能準確反映出對B細胞的功能。胰島B細胞的胰島敏感性會因功能缺陷的發生而降低,從而會造成葡萄糖代謝失衡,提高患者血糖水平。所以,對糖尿病癥實施診斷時,將血清C肽看作檢測指標,能有效準確地評價出胰島B細胞功能,將胰島素B細胞的分泌功能及時反映出來,是糖尿病的診斷率得到提升。在血紅蛋白中,糖化血紅蛋白屬于出現糖基化的部分;在人體血液中,它則屬于葡萄糖和紅細胞的結合產物。糖化血紅蛋白能不受短期血糖變化影響,能反映出血糖在人體2~3個月內的水平情況。一般情況下,對患者進行血糖檢查時,醫護人員應當叮囑患者保持空腹狀態;而對患者實施糖化血紅蛋白檢測使,則不會要求患者是否處于空腹狀態。糖化血紅蛋白個體生物變異相對較小,改變短暫生活方式是不會嚴重影響糖化血紅蛋白水平。此外,糖化血紅蛋白也可對糖尿病患者實施檢測,這樣能有助于控制患者的血糖水平,對預后也有重要作用。
對于糖尿病病癥的診斷,在以往的臨床中醫護人員主要是通過對患者的空腹血糖濃度進行測定,將其血糖水平反應出來,雖然此方法具有一定的診斷效果,但也易引發誤漏診的發生。隨著糖尿病發生率的提高,臨床對糖尿病癥愈來愈重視,尤其是對于糖尿病癥的診斷,醫療學者也在不斷深入探討。糖化血紅蛋白是結合血糖和紅細胞內血紅蛋白而產生的產物,和血糖濃度能形成正比,能降低外界因素的干擾,如胰島素的應用、飲食和空腹等。因此,對藥物治療、運動治療及飲食治療等方案的調整,能使血糖得到良好控制。在診斷糖尿病中采取血糖C肽及糖化血紅蛋白檢驗指標,相比健康人群的糖化血紅蛋白水平,糖尿病癥患者的水平相對較高,而血清C肽水平則是健康人群相對較高。由此說明,糖代謝異常是糖尿病癥的主要臨床表現,體內胰島素分泌缺乏是造成病癥形成的主要因素。
依照CP測定結果,能夠對胰島素的分泌量情況和胰島組織的功能狀態予以清楚了解。若糖尿病患者的病癥情況相對較輕,患者的胰島功能會因胰島素抵抗現象而相對良好,如果血糖濃度提升,那么則會對胰島細胞產生刺激,導致應激反應的發生,從而易提高CP含量。血清CP提高現象說明,因超負荷工作狀態,患者的胰島素細胞存在消耗性特征;而且內源性胰島素分泌情況也會隨著糖尿病癥的加重而受抑制,使其能提高患者血糖指標達到不能控制的地步。在重度糖尿病癥患者中,CP含量會伴隨患者病癥而顯著降低。由于考慮到非線性特征是CP含量測定結果,因此臨床對CP與HbA1c的關系測定報道存在爭議。CP和HbA1c具有負相關,若糖尿病患者的HbA1c指標提高,那么CP也會得到相應的提升,屬于正相關。和健康人群相比,伴有輕度糖尿病癥的患者的進餐后2 h血清C肽與空腹血清C肽情況相對較高;說明,進餐2 h血清C肽和空腹血清C肽與健康人群糖化血紅蛋白呈負相關。HbA1c屬于縮合反應,糖化反應速度相對較慢,其變化情況會因受血糖濃度的影響而下降,一旦糖化蛋白形成,那么便不會有解離現象發生,其性質穩定性相對較高。由于紅細胞生存期一般要維持120 d,所以此類縮合反應會在此期間會不斷產生,使其能導致長時間內,患者HbA1c水平能維持穩定不會有大幅度變化情況輕易發生。在臨床中,HbA1c對于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是“金標準”。由此可看出,糖化血紅蛋白與血清C肽能夠將喊著的血糖均值與近期身體狀況準確反映出來,具有較好的臨床應用價值,值得應用推廣。
3 總結
綜上所述,在糖尿病的臨床診斷中檢驗糖化血紅蛋白及血清C肽水平,能夠將患者的病癥嚴重程度及胰島素分泌功能有效反映出來,對后期糖尿病的診斷及治療能提高重要參考依據。
[參考文獻]
[1] 黃彩云,鄭瑞春.血清C肽與糖化血紅蛋白聯合檢驗對糖尿病診斷的臨床意義[J].黑龍江醫學,2014,38(6):666-668.
[2] 孔令娥.血清C肽與糖化血紅蛋白聯合檢驗在糖尿病診斷中的作用分析[J].基層醫學論壇,2016,20(8):1078-1079.
[3] 楊曉冬,林桂花.血清C肽聯合糖化血紅蛋白檢驗在糖尿病診斷中的應用[J].實用糖尿病雜志,2016,12(4):31.
[4] 辛穎.血清C肽與糖化血紅蛋白聯合檢測在糖尿病診斷中的應用[J].糖尿病新世界,2016,19(19):105-106.
[5] 付曉杰,王琳.血清C肽、糖化血紅蛋白檢驗在糖尿病診斷中的臨床價值[J].糖尿病新世界,2016,19(5):111-113.
[6] 賈愛軍.糖化血紅蛋白與血清C肽聯合檢測在糖尿病診斷中的應用分析[J].糖尿病新世界,2016,19(16):93-94.
(收稿日期:2016-1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