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貧困大學生是大學生中的特殊群體,他們既有積極健康一面,也有消極的一面。通過心理教育、人文關懷,從物質上為他們提供幫扶是解決貧困大學生心理健康問題的有效途徑。
關鍵詞:貧困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
一、貧困大學生心理健康現狀
1.貧困大學生心理上積極健康的元素
一是獨立生活、自理能力強。在貧困大學生中有些家庭因病致貧,有些是父母常年在外務工,有些是家庭成員殘疾等,這些因素都促使學生在很小的時候就擔當起照顧自己、照顧家人的重擔,使他們養成獨立生活和獨立處理事情的性格和能力。二是吃苦耐勞、勤奮學習。家庭經濟的貧困使這些學生從小就養成了吃苦耐勞、勤勞勇敢、堅韌不拔的性格。在家時他們做完家務勞動后,會擠出更多的時間學習;在學校他們會把全部的時間都用在學習上;三是樂于助人、充滿信心。對于貧困大學生來說,他們一路走來有好多都接受過鄰里、朋友、學校和社會的幫助,因此,他們也有幫助他人的愿望。
2.貧困大學生心理上的負面元素
一是自卑。離開地方中學進入大學后,貧困大學生的生活環境和學習環境都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在消費主義、享樂主義、實用主義的影響下,大學校園的學生除了學習,在吃、穿、住、用、行等方面也會出現很大的不同,這些不同使得貧困大學生產生自我否定情緒,出現自卑感。二是焦慮。自卑感的出現導致一些學生變得敏感,總覺得其他人用異樣的眼光在看自己,這使他們更加不愿與外界交流、溝通,逐漸形成自我封閉的性格。三是人格不完整。心理上的自卑、焦慮,不與外界溝通;經濟上的拮據使得貧困大學生不敢在公共場合表達自己的意見、觀點,造成其人格出現問題。
二、影響困難大學生心理健康的原因分析
1.外部原因
一是社會原因。貧困學生多來自經濟不發達地區,升入大學后,他們來到城市學習生活,這些城市的發展水平與他們的家鄉形成鮮明對比,這在無形中給他們造成一種心理壓力。經濟發展在給我們提供接受高等教育機會的同時,也使大學生的就業壓力劇增。在就業過程中招聘單位不僅注重學生的學習成績,而且對學生的氣質、談吐、語言表達等其他方面也會考量,這些對于貧困大學生來說是個不小的挑戰。這種挑戰很快就會轉變為精神壓力。二是學校原因。近幾年來,學校通過國家政策和自身努力在解決學生學習和生活方面做了很多工作。但很多學校沒有把幫助同教育有機結合到一起,沒有從思想上給貧困生以教育、從精神上給學生以慰藉。三是家庭原因。家庭貧困是貧困學生出現心理問題的根本原因。貧困使他們身體健康受到影響,使他們經常考慮要如何做才能完成學業,這些都給他們的精神帶來了巨大壓力。
2.自身原因
經濟上的拮據使貧困大學生心理上產生自卑感,產生自己封閉自己的焦慮,“從某種意義上講,自卑心越強烈的人自卑感越重。一般表現為情感體驗深刻,過于敏感和多疑。”
三、解決貧困大學生心理健康問題的途徑探析
1.加強心理教育,注重人文關懷
每個人的家庭出身和社會環境是客觀存在、沒有辦法改變的,這一點要讓學生有充分的認識。同時,也要讓他們知道通過自己的勤奮學習和努力工作是可以改變現在的經濟狀況的。社會、學校、家庭要多與學生溝通交流,讓他們感覺到他們不是被遺忘的對象,不是別人眼中的異類,他們是社會家庭的重要組成部分。通過這些方式使貧困學生在精神上得到慰藉,在思想上獲得解放。
2.切實從物質上提供幫扶
國家、社會、學校和有能力的個人要多關心貧困學生,通過各種方式給他們提供必要的經濟幫助,解決他們的經濟困難,使他們不再因為擔心學費、生活費而輟學。另外,從根本上講,還應當更大力度地深入改革開放,盡快縮小地區之間、城鄉之間、區域之間的差距,使改革開放的成果惠及更多民眾,實現更多人就業,尤其是貧困家庭學生。只有這樣才能徹底解決貧困學生的貧困問題。
參考文獻:
[1]劉文偉,張錫欽,李怡婷.新時期貧困大學生心理問題的教育引導研究[J].中國高等醫學教育,2009(1).
[2]陸 云.當代貧困大學生“心理貧困”的成因及解困途徑新探[J].中國高等醫學教育,2012(9):35-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