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克梅
近段時間,《中國詩詞大會》等節目的持續走紅,給熒屏帶來一股清新的風氣。“一批無明星、不炒作的文化類節目成功避開了市場紅海,異軍突起,以深沉雋永的獨特氣質吸引了觀眾的目光,為聒噪浮華的綜藝市場注入了一股‘清流。”中國傳媒大學副教授楊洪濤分析道,當下就應該多一些諸如此類的“熒屏清流”。
清正的思想本位。影視作品、娛樂類綜藝節目等是藝術消費品,更是精神產品,它需要創造文化利潤,更要完成對社會公德、價值發展、道德發展的引領與疏導。所以,我們追求經濟指標,更要將精神指標、道德指標,放置到影視發展的重要位置,通過新穎的模式、時尚的互動,完成莊嚴、認真、慎重的精神傳播。就像《中國詩詞大會》中清純的引領一樣,直達傳統文化內核,讓更多人愛上詩歌,愛上傳統文化。
清新的藝術格調。藝術格調就是一部作品所釋放出來的精神品味、精神格調。語言典雅、形象高雅、內容健康、立意高尚的影視作品,能帶來求真尚美的精神動力。如果因為利潤需要墜入娛樂化、庸俗化、拜金主義怪圈中,以丑為美,拿無聊當有趣,甚至用一些低俗、惡俗和粗糙的畫面和語言,吸引眼球,制造“畸形的利潤”,則會將藝術品位、藝術風氣引向急功近利和不負責任,這樣的藝術品已經不是什么藝術品了,而成為了“精神毒品”。只要編導們將更多精力和時間投向清新格調的追求中,我們就能走出庸俗,走向雅致;走出“點擊率崇拜”,讓藝術作品和社會公眾一同進步。
創新的藝術探索。近年來,中國電視綜藝節目尤其是真人秀有太多的崇洋媚外心態。《新民晚報》報道說,全世界積累了30年的“洋模式”竟被我們短短數年就買光了。一味仰人鼻息,節目“火”了嗎?仍然沒有。不但沒有“火”,反而在同質化誤區中越陷越深,失去了原創能力和文化自信力。而《中國詩詞大會》之類的節目,不盲從,不追風,崇尚原創,善于從中國傳統文化中汲取靈感,善于對娛樂節目進行創新性挖掘、創造性轉化,切中了社會公眾的文化脈搏,造出了富有民族特色的文化新品,自然會有“火爆效應”。這種獨立自信、崇尚實干、開拓創新的藝術追求,更有藝術價值和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