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我國自實施計劃生育政策以來,失獨家庭規模不斷擴大,失獨家庭數量增多引發的一系列問題逐漸成為社會關注的焦點。文章將從多個方面來分析增能視角下失獨家庭社會工作的介入研究:第一部分對失獨家庭的研究背景進行分析;第二部分是分析失獨家庭出現的問題及原因;第三部分從增能視角出發,探究失獨家庭社會工作介入方法,以達到幫助失獨家庭恢復弱化的功能,提高其生存質量,確保其安度晚年的目的。
關鍵詞:失獨家庭;社會工作;增能
一、問題的提出
隨著計劃生育政策的推行,雖然我國一些由人口引發的社會問題得到緩解,但是仍然有一些新的問題產生。目前,我國獨生子女家庭至少1.5億。據相關資料統計,大約有5.4%的人在25歲之前死亡,12.1%的人在55歲之前死亡,這意味著我國現在或將來約有1500多萬個家庭遭受失去獨生子女的痛苦。隨著失獨家庭問題的日益凸顯,社會各界開始高度關注失獨家庭,并試圖從社會保障、社會政策和法律等各個方面來探究解決方法。筆者在閱讀了大量相關資料文獻的基礎上,借鑒以往學者的相關觀點和建議,并根據增強權能的相關理論知識,闡述失獨家庭的問題現狀,從失獨家庭的自身因素和外在環境兩個方面分析原因,并探究關于失獨家庭問題解決的途徑。
二、失獨家庭的問題現狀及原因分析
1.問題現狀
(1)生理、心理層面。失獨家庭的父母往往身心狀況差。有資料顯示,在失獨人員中患慢性疾病的人員較多,有的患兩種或者兩種以上的慢性疾病,尤其以骨關節病、呼吸系統疾病、消化系統疾病、高血壓和腫瘤居多。梁明輝、張黎、鞏新鵬等人曾運用問卷調查的形式,對50名失獨父母進行調查,評測失獨者的心理健康狀況,發現其中44%的人有過自殺經歷。此外按照KIO的評分等級,82%的人心理疾病的危險性高。
(2)經濟層面。失獨家庭大多經濟困難。一般情況下失獨家庭分為暫時性失獨和永久性失獨兩類,暫時性失獨家庭是指失獨父母會選擇再生孩子或收養孩子。根據國家相關救助政策,他們便不再享受國家救助,而撫養子女必定是筆不小的開銷,這無疑會增大失獨父母的經濟壓力。然而,永久性失獨家庭的父母可能因為年齡的限制或不愿再生育、領養孩子而面臨養老困境,家庭經濟壓力增大,生活質量下降。
(3)生活層面。失獨家庭一般家庭不和、生活形式單一且封閉。子女既是維系夫妻婚姻關系的紐帶,也可充當家庭關系的減壓閥。在失去子女后,完整的家庭功能出現缺損,失獨夫妻可能會將長期壓抑的情緒爆發出來,可能會因為子女的不幸離世引發家庭紛爭,甚至選擇離婚來結束悲痛的生活。此外,失獨群體會漸漸與社會減少接觸,生活形式變得單一且封閉。
(4)社會層面。失獨家庭社會支持網絡弱,社會融入度低,對社會的負面影響不斷增加。隨著獨生子女亡故,原有的家庭關系網絡也會萎縮,以子女為基礎建立起來的社交網絡對家庭的支持功能逐漸減弱,失獨父母也會因為子女的離世而自我封閉,沉浸在痛苦與精神抑郁之中無法自拔,逐漸脫離社區生活,從而導致社會融入度低。隨著失獨家庭數量的不斷增多,其對社會的負面影響也會不斷增加。
2.原因分析
(1)自我效能感低。據調查顯示, 失獨家庭中有63.3%的人表示“不想出門”,有50.2%的人表示“不想與以前認識的人說話”,害怕與他人交流時涉及子女話題。這樣的消極狀態會使得失獨父母缺乏使用社會資源的機會,漸漸形成消極的自我評價,從而對生活產生強烈的無力感。
(2)缺乏個人資源。我國主要以家庭養老模式為主,失獨家庭的父母因子女亡故而失去了家庭養老支持,隨著年齡增長,體能下降,面臨退休狀況,老年生活無法得到保障。
(3)社會政策和法規制度的局限性。從國家政策和法律法規上來看,有關“失獨”群體的人大常務委員會立法僅有《中華人民共和國人口與計劃生育法》中的第二十七條:“獨生子女發生意外傷殘、死亡,其父母不再生育和收養子女的,地方人民政府應當給予必要的幫助。”除此之外,并無其他具體的條例。而且,各地方以此為根據制定的失獨家庭補助金額普遍比較低,除了經濟補助,忽視了對失獨家庭醫療、心理等方面的支持。此外,在失獨家庭問題日益嚴峻的形勢下,國家推出了二孩政策,在對二孩政策實行之后出現新的失獨家庭的救助這點上,國家相關的社會政策存在缺陷。再者,我國的收養制度也是不健全的,收養手續煩瑣嚴格,工作人員存在推諉現象,并且國家對該群體的救助是將收養子女的父母排除在外的,這無形中加大了收養子女的失獨家庭的經濟壓力,同時對于不收養子女的永久性失獨父母來說少了一種減輕失子之痛的措施方法。
(4)社會保障體系不完善.整體來看,我國的社會保障體系還是不完善的。在我國,家庭養老是主要的養老模式,參加養老保險具有很強的自愿性,很多農村居民和城鎮非公務員、非事業單位工作人員保險意識差,不愿參加養老保險;如果出現獨生子女去世,則會面臨體系外的養老困境。此外,失獨群體也并不符合農村養老院和社會福利院的相關要求,從而處于萬分尷尬的境況。
(5)媒體輿論的負面效應。近些年來,“失獨家庭”漸漸出現在社會公眾視野中,大多群體將失獨家庭定義為弱勢群體。這種標簽化會增加失獨家庭的壓力,阻礙其與社會的有效互動,甚至造成一些不公正現象的出現。
三、增能視角下的失獨家庭社會工作介入方法
1.增能視角
1976年,美國學者芭芭拉·所羅門首先提出了“增強權能”的概念。他曾指出,黑人群體是受到美國社會中“制度性種族主義”的壓迫和歧視,從而導致黑人權能無法發揮。社會工作應該促進社會變革,增加黑人的社會權能。這種增強權能的觀念為社會工作界廣為接受。增強權能取向的社會工作者認為,服務對象的出現和需求的不足,并非個人原因造成的,而是社會中的環境以及強勢力量的壓迫導致,社會工作者的任務就是協助服務對象消除阻礙其權能發揮的社會環境和強勢力量。
2.增能視角下的失獨家庭社會工作介入方法
(1)微觀社會工作。微觀社會工作層面主要采取個案工作方法,以失獨家庭成員或失獨家庭為服務對象,增強失獨家庭成員的權利和能力,恢復家庭已弱化的功能。一是增強自我效能感,結合文中原因分析,我們知道失獨家庭的父母通常自我效能感低,面對這種情況,社工要表達同情心,提供心理疏導;對于產生輕生念頭的失獨父母,要提供危機干預。此外,還可采取理性情緒治療模式,幫助案主糾正認知偏差,輸入對生活和經歷的正確認知,重新對生活燃起希望。二是發掘個人資源,一般而言,失獨父母在子女先亡后便失去了養老資源,即使有退休工資,他們的老年生活也沒有良好的質量保障。社工此時可以利用自己的支持網絡,為案主提供正式的社會支持網絡,針對案主需求鏈接相應的資源,同時幫助案主了解相關救助政策并申請救助,此外,社工可以幫助案主分析自己的非正式支持網絡,通過家人和朋友的互動來發揮非正式支持網絡的作用。
(2)中觀社會工作。中觀社會工作層面主要采取小組工作方法協助具有類似的家庭經歷的服務對象組建支持小組,通過失獨成員間的互動和分享經驗,從而達到治療、互助提升能力的目的。
一般而言,失獨家庭組建的小組類型為支持小組,他們具有類似經歷,對于白發人送黑發人的痛楚具有共鳴,體會到社會中也有與自己同樣經歷的人,自己并不孤單,這有助于小組成員加深對小組的認同。社會工作者適時引導小組成員討論生命中的重要事件,有助于組員敞開心扉和宣泄情緒。此外,社會工作者可以根據具體情況有針對性地策劃一些活動,在參與的過程中鼓勵組員充分發揮自主性,為小組營造積極向上的氛圍。而原本參與小組的失獨群體往往是對自己所處的環境感到無力,在參加支持小組工作的過程中,通過組員間互動分享,會給失獨群體提供一定的網絡支持,這種支持有助于組員的潛能發揮和自我提升,從而達到增能的目的。
(3)宏觀社會工作。宏觀社會工作層面主要采取社區工作和社會行政方法,通過整合社區資源以及完善國家相關政策法規和社會保障體系等從而進一步促進失獨家庭增能。一是根據社區照顧模式開展工作,首先,對社區居民進行社區教育,讓社區居民對失獨家庭形成正確認識,同時,鼓勵社區居民自發、自愿地去幫助失獨群體,營造一個相互關懷的社區氛圍;其次,鼓勵服務對象參與社區活動,同時建立社區養老機構,完善社區服務體系;再次,建立社區志愿服務體系,鼓勵服務對象參與志愿活動,在幫助他人的過程中找到自身的價值;最后,通過社區間資源的共享來促進社區增能,從而達到社區協助失獨家庭增能的目的。二是完善社會政策與社會法律法規。國家應該明確獨生子女的標準,針對《中華人民共和國人口與計劃生育法》第二十七條進行相應修改,明確各地政府給予一定幫助的范圍。此外,政府還應該完善收養制度,簡化收養程序,給予收養子女的失獨家庭一定經濟救助。三是完善社會保障體系。根據以上敘述,筆者認為,國家可以在養老保障方面做些改善,針對沒有退休金和養老保險的失獨群體,政府應該籌措資金為他們購買養老保險,同時國家應該普及參與社會保險的意識,讓有能力的失獨群體了解參與養老保險的益處,從而積極參加社會保險。在社會救濟和福利方面,國家應該修改《中華人民共和國老年人權益保障法》第三十條內容,考慮到失獨群體的問題,使失獨群體也可以享受到和“五保戶”等類似的待遇。四是發揮媒體輿論的積極效應。新聞媒體應該多宣傳青少年安全預防知識,讓大家能夠重視生命安全,預防和減少獨生子女意外事故的發生。同時,新聞媒體應該改變以往側重敘述失獨家庭作為特殊群體和受助對象的傾向,更多宣傳失獨家庭自強自救的正能量事件,從而改變公眾對失獨家庭的刻板印象,媒體輿論的積極描述有利于失獨群體與社會的互動,從而增強其權能。
總之,失獨家庭是一個值得社會公眾關注的群體。社會工作者有責任運用社會工作專業方法去幫助失獨家庭,整合社會資源,使失獨家庭恢復已弱化的功能,促進其正常生活。當然,僅靠社會工作者的力量是不夠的,我們需要政府和社會公眾的共同努力,從而為失獨群體營造一個安全、融洽的社會環境。
參考文獻:
[1]楊景欣,陳 華.社會工作視角下的失獨家庭問題解決路徑[J].企業導報,2013(23).
[2]黃元武,雍支康,黃 毅.建立健全失獨人群社會救助長效機制完善困難群體社會保障制度——梓潼縣失獨家庭社會救助與社會保障狀況調查[J].決策咨詢,201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