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永瓊

[摘要] 目的 探討早期護理干預措施預防及控制糖尿病足發展的護理效果,提高糖尿病患者的生存質量。 方法 將醫院內分泌科在2014年3月—2016年3月收治的130例糖尿病足患者,隨機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各65例。對照組采用常規護理方法,觀察組給予早期護理干預,對其各項指標進行統計、對比、分析。 結果 通過對130例糖尿病足患者采取不同的護理措施,觀察組總有效率為89.23%,對照組總有效率為58.46%。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結論 通過健康教育、飲食指導及規范的足部護理等早期護理干預措施,有助于提高患者的疾病防治知識,積極配合,及時治療,控制糖尿病患者足部病情的發展,對減少病殘率有重要意義。
[關鍵詞] 糖尿病足;早期護理干預;效果分析
[中圖分類號] R47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2-4062(2017)01(b)-0163-02
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不斷的提高,糖尿病的發病率正在急劇上升[1],發病率約為每年2%~3%,其治療周期較長,醫療費用也高,最主要的是給患者帶來了極大痛苦和沉重的精神、經濟負擔,如何預防糖尿病足或者減輕患者足部病情繼續發展,是長期以來醫護人員重視及研究的課題。筆者通過對醫院在2014年3月—2016年3月收治的130例患者在常規護理的基礎上給予護理干預,對其臨床效果進行分析、總結,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擇醫院內分泌代謝科在2014年3月—2016年3月收治的130例2型糖尿病患者,所有患者均符合1999年WHO糖尿病診斷標準。隨機將其分為對照組65例及觀察組65例,其中,觀察組,男38例,女27例,年齡29~80歲,平均50.5歲,病程1~21年,平均7.5年。對照組,男33例,女32例,年齡31~78歲,平均51.5歲,病程1.6~18年,平均9.5年。入院后根據檢查確認是否合并有糖尿病足分為:糖尿病足組65例,非糖尿病足組65例,糖尿病足分級標準根據Wagner標準 [2].納入標準:糖尿病足患者,無合并慢性并發癥如嚴重腎功能衰竭或腎移植及視網膜病變。130例患者中,1級64例,2級38例,3級20例,4級8例,5級0例。兩組資料在年齡、性別,文化程度,足部感染部位,感染程度級合并疾病上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護理措施
1.2.1 對照組 給予糖尿病常規護理。
1.2.2 觀察組 觀察組在常規護理的基礎上給予早期護理干預。具體方法如下:①病情評估對入院患者配合醫生進行病史的采集,進行體格檢查及各項輔助檢查,在檢查過程中護理人員應熱情對待患者,關心患者,改變患者的戒備心理,使患者能詳細告知病史,從而了解患者的足部病損程度,如: 有無皮膚瘙癢、肢端發涼、感覺遲鈍、水腫,雙足麻木,痛覺減退或消失,患處局部疼痛,夜間加重,間歇性跛行、靜息痛等。檢查雙足:查看足底皮膚有無紅腫、皸裂、水皰、破潰及足趾變形等,并做好詳細的記錄。②健康教育護理,由全科的醫護人員共同完成。通過科室定期舉辦糖尿病墻報???、組織健康知識講座、發放糖尿病知識小冊子及醫護人員在診療、護理過程中的講解等形式對患者及家屬進行糖尿病健康知識宣傳,包括飲食和運動、藥物治療,尤其是胰島素治療的必要性及應用的注意事項、并發癥的預防及血糖的自我檢測等。③日常檢查,護理人員每天巡視病房,進行足部檢查,了解無損傷,告訴患者及家屬檢查足部的目的,同時也應教會患者及家屬,每天檢查患者的足部、腳趾是否紅腫、是否有皮膚破潰,是否有雞眼、足癬、趾甲變形等,詢問或者檢查患者是否出現足部感覺異常,及時發現異常癥狀及體征,及時報告醫生進行相應的治療及護理。告訴患者出現足部破潰時不能帖敷有損皮膚的膠布,不可用力抓搔皮膚表面,修剪趾甲不要太短以免皮膚摩擦受傷,趾甲也不要留得過長,避免自我刮傷;加強防護,避免皮膚損害。指導患者保持足部的干凈、溫暖,穿柔軟、寬松的襪子,鞋子要方頭,不宜過寬或過窄,鞋面應柔軟透氣。不可赤足行走或光腳穿鞋。冬天注意足部保暖,認真洗足每日用35~37℃溫水泡腳,浸泡時間以5~15 min為宜。洗腳后用柔軟、吸水性強的毛巾徹底擦干,特別是趾間。對足癬患者每次洗腳或洗澡后用毛巾擦干腳趾間的水分并撲上爽身粉,保持局部干燥,避免真菌生長,不能抓破皮膚,以免加重感染。使用熱水袋溫度不超過50℃,電熱毯睡前要關閉電源,保護足部避免損傷;④血糖監測:如何控制血糖的平穩是糖尿病足防治的關鍵,我們對患者入院當天進行糖化血紅蛋白檢測,此后每日囑患者自我監測某個時間點的空腹及餐后2 h血糖,并做詳細記錄,力爭將血糖控制在正常范圍,護士要嚴格執行醫囑,掌握注射胰島素或口服降糖藥物的時間,劑量一定要準確。指導患者識別低血糖的癥狀,若出現異常情況的處理等;⑤密切觀察病情,注意觀察患者生命體征的變化,配合醫生對合并疾病進行相應的處理,防止并發癥的發生;⑥飲食護理:飲食治療是糖尿病治療的基本措施,避免高糖,油膩食物,以清淡為主。瘦弱傷口不易愈合者,適當多食含糖蛋白和膠原蛋白食物。糖尿病足部壞死的病人因感染消耗大,應當增加熱量10%~20%[3];⑦足部皮膚護理。糖尿病患者在洗完腳或者溫水泡腳后,洗足后用純棉毛巾輕輕擦干,涂抹適量的護膚膏,但不要涂在足趾間或潰瘍傷口上。同時做適當的足部按摩,以促進血液循環,增加局部血液供給;當足部發生雞眼、腳癬、潰瘍及局部破損時,要及時就醫[4]。采用局部清創的方式去除壞死組織后再用慶大霉素、生理鹽水進行濕敷;選擇質地柔軟、透氣的布鞋、軟皮鞋,襪子要寬松、平整,無褶皺[5],防止因過緊血液循環受阻發生或者加重足部的受損。
1.3 療效判定
根據DFWagner 分級好轉情況及患者自覺癥狀改善情況判定療效。顯效:足部創面愈合90% 以上,Wagner 分級下降2 級,自覺癥狀消失或已不明顯;有效:足部創面愈合50%以上,Wagner分級下降1 級,自覺癥狀減輕;無效:治療前后無明顯改善或加重。
1.4 統計方法
使用SPSS 11.0統計學軟件分析數據。組間率的比較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對兩組患者在積極進行相應的治療同時,給予不同的護理措施,結果顯示:觀察組進行早期護理干預后總有效率(89.23%)高于對照組(58.46%),兩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3 討論
糖尿病足常見于中老年患者,具有病程長、并發癥多、血糖難以控制等多種特征,對患者的身體健康造成巨大影響,危及患者的生命安全,因此應給予高度重視[6]。臨床醫學認為,對于糖尿病的治療,包括糖尿病教育、飲食治療、運動治療、藥物治療、血糖監測、以及其他心血管疾病危險因子的檢測和控制幾個方面,其中護理也是關鍵,該研究中,護理人員對糖尿病足患者在積極配合醫生給予患者有效的抗感染治療及血糖控制等治療的同時,對觀察組患者通過評估病情、健康教育護理、心理干預、飲食指導、血糖監測及足部護理等護理干預措施,結果顯示:觀察組總有效率為89.23%,對照組總有效率為58.46%。差異均有顯著意義(P<0.05)。因此,加強糖尿病足入院后的早期護理干預,能進一步提高患者自我防護意識,識別糖尿病足的早期癥狀及時就診,得到相應的治療,可控制糖尿病患者足部病情的發展,對減少病殘率有重要意義,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參考文獻]
[1] 葉任高,陸再英,謝毅,等.內科學[M].6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787-799.
[2] 鄧利娟.2型糖尿病患者發生糖尿病足高危因素的臨床分析[J].臨床內科雜志,2010,11(4):272-273.
[3] 韓美玲,俞影華.健康教育對糖尿病患者飲食治療依從性的影響[J].蚌埠醫學院學報,2009,34(5):444.
[4] 咸玉欣,侯為開,陳麗.糖尿病足的臨床特點及誘發因素[J]. 山東醫藥,2005,45(7):36-37.
[5] 楊桂枝.糖尿病患者衣食住行[M].2版.北京:人民軍醫出版社,2011:180.
[6] 汪五洲,陳廷俠,李巨蘭,等.糖尿病足32例治療分析[J].中國煤炭工業醫學雜志,2012,10(1):451-452.
(收稿日期:2016-1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