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一凡
【摘要】隨著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進一步發展,組織形式多樣的小企業已經成為我國國民經濟快速發展的重要推動力,對我國的經濟增長、勞動就業、工業各板塊的可持續發展具有重大而深遠的戰略意義。近年來,對小企業融資方面的信貸扶持備受社會各界的關注,隨著小企業貸款投放力度的不斷加大,小企業業務逐漸成為商業銀行調整經營方式、助力新興產業、優化客戶結構、分散經營風險的重要投入方向。然而小企業信貸業務的風險控制是銀行不得不面對的實際問題,尤其在經濟形勢整體下行的今天,如何做好小企業信用風險管理,在推進小企業業務發展的同時將信貸資金的風險水平控制在合理的范圍內,就顯得尤為重要。
【關鍵詞】商業銀行 中小企業 信用風險
隨著我國資本市場的快速發展,大中型企業融資渠道更加靈活開闊,加之金融同業間競爭激烈,商業銀行對大客戶信貸業務的議價能力被逐漸削弱,存、貸款業務利差逐步縮小已經不可避免,極大地壓縮了商業銀行的盈利空間,也使得小企業貸款投放受到各商業銀行的重視,成為商業銀行支持實體經濟發展、推動資產結構優化的有效途徑。但近年來,隨著整體經濟下行,信貸風險頻發,而小企業更是重災區,在一些行業、產品和區域都出現了不同程度的信用風險。如何有效地識別小企業貸款風險,并將它控制在安全范圍內是商業銀行亟待解決的問題。
一、小企業信用風險主要特征
(一)小企業規模較小,經濟環境依賴性較強,自身抗風險能力不足
根據工信部、發改委等四部門研究制定的《中小企業劃型標準規定》,不同行業企業,根據近兩年的平均資產總額、營業收入、員工人數等指標,認定為不同規模,由于生產銷售規模有限,小企業的市場份額普遍較小,只能被動成為市場環境的接受者。同時,從行業分布情況來看,我國小企業大多為加工型企業,技術研發能力弱,產品附加值低,抵御外部整體市場風險的能力較差。
(二)小企業章程不健全,經營管理不規范
從管理結構和決策機制上來看,由于小企業大多數處于新生期和成長初期,多數沿用家族式管理模式,無論企業股權成分如何,實際控制人往往是該家族某一“大家長”,經營決策權也集中于其一人手中,股東會形同虛設,經營行為以實際控制人的市場判斷為主,不具有成熟的現代化企業管理機制,一旦出現經營決策失誤,極大幾率將直接導致破產倒閉。
(三)小企業財務管理不規范,報表不能反映實際經營狀況
會計報表作為企業對外提供財務數據的重要內容,也是商業銀行貸前調查企業的重要依據。但小企業財務管理往往不正規,普遍存在財務數據不真實、營業收入不客觀、資產數據不完整等現象。甚至出現企業故意利用會計報表虛增資產和利潤,從而騙取銀行貸款的現象。財務信息的不對稱極大的增加了銀行的風險成本,加大風險識別難度。
(四)小企業信用意識較低,誠信意識缺乏,道德風險嚴重
由于中小企業經營決策權往往集中在實際控制人一人手中,若其個人素質較差,誠信意識缺乏,就有可能出現從銀行套取貸款轉嫁企業經營風險的情況。部分企業將銀行貸款作為資本金短貸長用,部分企業偽造購銷合同擅自變更貸款用途,甚至部分企業主攜款逃逸惡意逃廢銀行債務,銀行一旦給這些企業發放貸款,到期出現償還困難,為避免當前損失,銀行被迫不斷續貸甚至增加貸款,出現企業“綁架”銀行的現象,存在著較大的道德風險。
(五)小企業信貸風險緩釋能力較弱
目前小企業貸款的主要風險緩釋措施有抵押和擔保兩種。首先,小企業資產較少,自身缺乏符合銀行要求的有效抵押物。為了獲得貸款,企業往往聯合外部資產評估機構,抬高評估價格,實際抵押能力存在嚴重的虛增。其次,風險出現后,抵押資產的處置仍然極為復雜,執行難的問題在一些地方保護主義的庇護下仍然存在,銀行常常處于“贏了官司,輸了買賣”的尷尬境地。再次,小企業自身規模較小,盈利能力有限,擔保代償能力值得質疑,目前眾多銀行推出的聯保聯貸業務看似解決了單一小企業擔保不足的問題,但卻形成了擔保圈風險,容易造成風險不斷傳遞的多米諾骨牌效應。
二、商業銀行小企業信用風險管理存在的主要問題
(一)貸前調查不到位
一是調查流于賬面數據,小企業普遍存在報表美化現象,偏信企業經營人員相關口述和財務數據,就不能真正了解客戶實際經營狀況,發現和掌握關鍵風險點;二是雙人調查未能真正落實,形式到位而實質不到位,往往存在誰營銷誰申報,從營銷到客評再到授信和支用實行一手清,未能真正落實雙人調查的實際效用,不能保證信貸材料和相關檔案的真實性、合理性。
(二)輕視貸后管理
小企業自身抗風險能力較差,經營情況可能發生突變,目前各商業銀行普遍要求貸款發放后,需要進行貸款五級分類和風險暴露分類工作,且需按月進行貸后走訪,但各商業銀行普遍存在重貸輕管現象,部分基層客戶經理風險意識淡薄,貸后檢查的瀕次、全面性和深度不夠,貸后報告不能真實反映企業經營現狀。
(三)對風險缺乏敏感性
部分銀行基層客戶經理,不能有效利用行內和監管機構的預警工具,對企業經營現金流分析不夠,對企業的銷售回籠、上下游情況掌握不足,不能在第一時間發現企業經營風險;同時,對“企查查”等外部參考工具不重視,對企業工商信息變更、涉訴信息更新等風險信號獲取滯后,同時,行內部分信息在經營和風險條線間共享不足,導致納入預警跟蹤管理不及時,造成管控被動,無法及時采取措施降低和化解風險。
三、商業銀行小企業貸款風險控制建議
(一)從非財務因素判斷授信風險
針對小企業財務信息不透明的問題,銀行對小企業進行貸前調查過程中,在分析報表數據的前提下,更要通過收集企業生產經營信息來判斷企業實際運營情況,像生產資料出入庫單據、機器開工率、用電用水量等指標,同時,應關注當地媒體和網絡信息等輿情信息,綜合判斷企業真實的經營狀況。尤其應關注小企業納稅情況,為減少納稅,企業向稅務機關反應的報表情況往往要差于企業真實的生產經營狀況,由此銀行可以推斷該企業“至少有多好”,從而提升小企業信用評價的準確性。
(二)切實重視和加強小企業貸后管理工作
一是對貸款的實際用途進行持續的跟蹤監控,尤其是首筆發放資金的監控,保證其用于企業正常的生產經營過程,嚴防信貸資金被占用或挪用;二是持續關注企業在行內的結算量,了解企業現金流狀況、開工率、訂單狀況,注意早期預警信號暴露后的相關風險處置,適時退出。
(三)創新小企業貸款風險緩釋措施
小企業貸款擔保物不足是帶來風險的主要因素,因此,不斷革新風險緩釋措施是降低風險的有效途徑。一是探索與保險公司的合作,逐漸引入除財產保險外的人身保險、信用保險等方式,借助保險公司分散風險;二是加強與政府的溝通合作,政府主管部門可推進政策性融資擔保機構和風險共擔機制的建設,尤其對于符合經濟政策導向的小企業,政策資金的注入,能夠有效地分散信貸風險,增強銀企雙方的信心。
(四)建立完善的經營主責任人制度
對于中小企業的信貸業務,貸前由經營主責任人承擔經營決策責任,客戶經理負責真實、精準采集信息,建立客戶分析例會制度,制定切實可行的信貸方案;同時,對貸后管理工作進行規范,支行指定專職風險經理組織完善貸后管理方案并保證有效實施,強化信貸管理責任落實到位,提高貸后制度執行力,做到責任明晰,專人管理。
(五)加強對客戶經理的培訓
在銀企信息嚴重不對稱的情況下,要準確識別小企業信用風險,就對商業銀行客戶經理的專業素養和風險敏感度提出了更高要求,加強客戶經理業務技能培訓,注重企業經營類各指標實時變化,全面落實貸后管理的合規性要求,提升識別“假報表、假交易、假項目、假權證、假出資”等問題的技能,增強風險防范意識,完善考核激勵制度,提高工作責任心,努力做到專業專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