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娟
摘 要:“咬文嚼字”是閱讀教學的“重頭戲”,也是破譯語言文字的密碼,需要老師引導學生養成“咬文嚼字”的良好習慣。
關鍵詞:語言品味;揣摩字詞;朗讀品味;比較推敲;填空補白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語文是一門學習語言文字運用的綜合性、實踐性課程”,其核心就是“致力于培養學生的語言文字運用能力”。而閱讀教學正是語文教學極其重要的組成部分,閱讀課的核心價值就體現在“語言文字”四個字上,以語言文字學習為核心,致力于學生語文素養的形成與發展。
我認為,要使學生真正領略到語言文字的絕妙風情,還需要老師引導學生養成“咬文嚼字”的好習慣。“咬文嚼字”是閱讀教學的“重頭戲”,是破譯語言文字的密碼。下面結合自己的教學實踐和聽課學習心得談談自己的看法。
一、揣摩字詞法
字詞是文章的基石,一個精妙的字詞,或畫龍點睛,或提綱挈領,或巧埋伏筆,或精巧生動,閱讀教學中要引導學生對這些生動傳神的動詞、形容詞、量詞、代詞、連詞、副詞等揣摩品析,讓學生領悟語言文字所創造的意境,走進作者的精神世界,把握作者深刻的思想,體會作者語言的準確性、深刻性,以豐富學生的語言積累,陶冶學生的情操。
比如,在講授魯迅的《藤野先生》一文時,為了讓學生真正理解藤野先生的性格品質,我引導學生對這段文字進行品味,要求學生圈畫出最能體現藤野先生性格品質的關鍵詞,并結合上下文分析。
我交出所抄的講義去,他收下了,第二三天便還我,并且說,此后每一星期要送給他看一回。我拿下來打開看時,很吃了一驚,同時也感到一種不安和感激。原來我的講義已經從頭到末,都用紅筆添改過了,不但增加了許多脫漏的地方,連文法的錯誤,也都一一訂正。這樣一直繼續到教完了他所擔任的功課:骨學、血管學、神經學。
學生在文中畫出“便”“從頭到末”“用紅筆”“添改”“一直”等這樣的關鍵詞,并反復咀嚼推敲,明確了:“便”字強調時間之短,可以想見藤野先生對魯迅先生的作業改得及時高效;“從頭至末”突出細致全面,無一疏漏之處,工作極其嚴謹;“用紅筆”是為了更鮮明地讓魯迅先生明白講義中的不足之處,可見老師用心良苦;用“添改”而不用“修改”或“批改”等詞,因為“添改”有增加和訂正的意思,既與下文“訂正文法的錯誤”的內容相呼應,更能表現出藤野先生不僅是履行醫學老師的職責,更是發自內心對魯迅先生的關心。“一直”說明藤野先生為魯迅先生添改講不以是偶爾為之,這份關愛更讓人動容。如此咀嚼揣摩推敲下來,再結合本文的寫作背景,學生就不難發現出藤野先生“最使我感激”的原因不僅是其工作上的一絲不茍和嚴謹的治學態度,對學生真誠的關心,更有對魯迅先生毫無民族偏見的品質,這帶給作者莫大的慰藉和激勵!
這樣引導學生從品味關鍵詞語著手,目標指向明確,重點突出,絕不雜糅,直擊重點,問題解決高效,學生收獲得實在,學生不僅揣摩到文字所包含的意蘊,而且提高了對語言喜愛和玩味的
興趣。
二、比較推敲法
比較法是語言品味中最常用的方法之一。葉圣陶先生也告誡我們:語文教學不應是機械地解釋字義、記誦文句、研究文法的規則,“最緊要的還是多比較、多歸納、多揣摩、多體會”。因此,我們應當在語文教學中重視運用比較的方法,抓住課文中關鍵詞語引導學生進行前后比較,反復推敲,可幫助學生深入理解教材挖掘教材思想和藝術的內涵,探究作者的匠心。通過比較推敲,學生感知到語言的精妙,領悟到某些精彩文本在用語上的“無可移易”的道理,從而產生對語言的聯想,逐漸培養學生準確精妙地運用語言的能力。
1.刪改比較法
刪改比較法是指將修飾限制成分加以刪減,并將刪減后的文字與原文進行比較,以體會語言的妙處。劉勰說得好:“句有可削,足見其疏;字不得減,乃知其密。”如果拿“無可削”和“不得減”作標準來觀照語言材料,當能品味到語言的真味。
比如,王君老師教學毛澤東的一篇新聞稿《人民解放軍百萬大軍橫渡長江》,引領學生品味涵詠文字的方法可謂精妙:刪除比較若干句子中“我”這個限制性定語,品讀“我”這個限制性定語的表達作用。
二十一日下午五時起,(我)西路軍開始渡江
(我)西路軍當面之敵亦紛紛潰退,毫無斗志
(我)軍所遇之抵抗,甚為微弱
(我)東路三十五萬大軍與西路同日同時發起渡江作戰
(我)東路各軍已大部渡過南岸,余部二十三日可以渡完
(我)已殲滅及擊潰一切抵抗之敵
學生在老師的帶領下一遍遍誦讀、比較、品味,一氣貫穿,讀得酣暢淋漓。在比較中,明晰了有“我”沒“我”的不同效果,漸漸地體會出“我”貫穿全文所蘊蓄的那份自信自豪的情感和一路高歌的氣勢,更明白了一篇典范的新聞稿中蘊藏的綿長厚重的滋味。
如果我們用講授的方法去強調,或者直接讓學生討論“我”這個限制性定語有什么表達作用,學生都難以體會到“我”的思想內涵和藝術趣味。王君老師的高明之處在于,她選擇了文本中非常典型的關鍵句,將這些關鍵句中的“我”刪除,然后引導學生朗讀,在朗讀中,學生對“刪除前”和“刪除后”的句子就有了表達差異上的初步感知,然后再組織學生討論,將這種感知上升到理性的認知,教師適時的點撥和總結,為學生指引了方向,讓學生具體而深刻地理解了語言的思想內涵和藝術趣味。
2.變換比較法
變換比較法是指將原句中一個或幾個詞換成另外的詞,讓學生在比較中感受語言之精妙,更深刻地體會情感。
如學習《濟南的冬天》時,為了更好地引領學生感悟濟南冬天的溫晴暖和的特點,出示一組對比句子,請學生品味。
原文一:山坡上臥著些村莊,小村莊的房頂上臥著些雪。
改文一:山坡上躺著些村莊,小村莊的房頂上躺著些雪。
學生在這兩組語言的品味比較中,很快讀出原文“臥”字,運用擬人手法,寫出了濟南冬天暖和安適以及惹人喜愛的特點,而改文只是在客觀敘述。其實,這和古人說的推敲是一個道理。這種變換比較,可以讓學生更好地明白遣詞造句的精妙,更好地體會出作者的情感。
再如《孔乙己》一文中,孔乙己最后一次出現在酒店,到消失在人們的視野中,魯迅先生是這樣描寫的,“他是用手走來的”,“他喝完酒,便又在旁人的說笑聲中,坐著用這手慢慢走去了”,此處的“走”字看似尋常普通,學生在閱讀中很可能會讓它輕易滑過去。但教師解讀文本時就應在“走”字上下功夫,因為此刻孔乙己的確是被打折了腿,照理說他是根本無法“走”的了,為什么魯迅先生不用“爬”字呢?引導學生對比爭議此處“走”與“爬”的區別,理解魯迅先生的意圖。
一個看似尋常的詞語,在教師的引導下,用變換比較法來品味,便顯現出其深刻的意蘊了。原來,“爬”是四足著地,完全是動物的行為,而且,“爬”時頭是低下的,腰桿是彎著的,整個姿態是低人一等的。而“走”則不同,直著腰桿,抬著頭,這才是人該有的姿態,才有人的尊嚴,落魄至極的孔乙己還想保留有一丁點讀書人的尊嚴。作者以一“走”字,而且一再強調孔乙己是這樣“走”的。可見,其間蘊蓄著作者多么深廣的憂憤和不平啊。作者不忍心改“走”為“爬”,可現實中他確確實實淪為了四足爬行的“動物”,似“走”實“爬”,這種矛盾而復雜的心態從兩個“走”字中充分流露出來。這是孔乙己悲劇的必然結果,更是作品振聾發聵的力量之
所在!
當然,語言品味中增、刪、移、換等方法的區分并不是十分明晰的,運用也不是孤立和單一的,有時幾種方法綜合使用,效果會更好。
孫紹振教授說過,目前語文教學的作品解讀要避免表面到表面的滑行,在作品與現實的統一中團團轉,就要把單調機械的分析方法轉化為“還原”“比較”等可操作的方法。品味語言是為了更好地解讀文本,品味語言的方法和途徑很多,閱讀教學中需要多種方法結合起來,靈活運用,方能在這個過程中激發學生玩味語言的樂趣,學習和吸收語言養分,形成初步的語言鑒賞能力。有語言品味的課堂才是充滿語文味的課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