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過發展各地特色農業來助推精準扶貧,是福建省產業扶貧的一種重要模式。”2月15日上午,福建省農業廳副廳長伍斌就“精準扶貧、精準脫貧”這一話題接受采訪時指出。
基層是個大舞臺 精準扶貧顯特色
近年來,福建精準發力農業扶貧,取得顯著成效。目前,福建已經建成一批帶動扶貧的優勢特色產業與吸納貧困群眾就業的現代農業園區,形成一批與貧困村和貧困戶多元合作的新型農業生產組織和直接參與的農村新業態,并發展一批貧困戶直接受益的資產收益模式。
據統計,在福建省7個千億產業、10個重點特色農產品的產值,占農業總產值的87%,毛茶產量、產值全國第一,食用菌產量、出口量、出口額全國第一,并且在扶貧開發縣形成一批特色產業縣。
“基層是個大舞臺,群眾是首創主體,創造了很多模式。我們要當好學生,善于發現、總結、提煉和借鑒。”伍斌表示,福建貧困地區資源特色不一,貧困戶發展條件不同,要根據當地特色因地制宜來幫助貧困農民增收。
例如,屏南縣就探索了一條以支柱產業牽動精準扶貧的新路子。
該縣鼓勵經營主體吸納貧困人員務工,與貧困戶簽訂蔬菜生產訂單,提高貧困人員從業意愿和產業技能。全縣規劃建設30個產業扶貧示范基地,通過“基地+經濟實體+貧困戶”的產業扶貧,帶動貧困戶700多戶。
與屏南縣不同,長汀縣古城鎮丁黃村的脫貧致富路則是靠村級經濟引領。
該村支部通過村委會成立合作社,依托聯社經營的客家山寨丁屋嶺鄉村古村落發展旅游產業,直接帶動13戶貧困戶增收致富,占全村貧困戶的80%。
而福建大田縣桃源鎮東坂村走的是龍頭企業帶動的路子。
該村充分發揮東坂畬醫傳統和藥源優勢,在村口建設畬藥科普園,帶動農民發展林下經濟,同時采用“公司+基地+農戶”的訂單模式,由公司負責種植技術指導并提供苗木,帶動村民增收近60萬元。
“一產接二連三” 提高農業整體效益
但是,受種種因素影響,貧困地區產業發展總體水平不高,農業拓展能力有限,一二三產業未能有效融合發展,成為農村貧困人口增收脫貧的“瓶頸”制約。
伍斌指出,“十三五”農業扶貧攻堅,是一項非常艱巨的任務。在推進精準扶貧、精準脫貧方面,福建將突出抓好“一安全、三農業、一建設、一融合”工作。
據介紹,“一安全”就是要保障糧食安全,不斷增強糧食綜合生產能力;“三農業”就是要發展品牌農業、生態農業和智慧農業,以創建品牌為抓手,運用現代信息技術和互聯網技術實現農業生產的智能化,促進農業可持續發展;“一建設”是要加強農產品質量安全建設,加快農資、農產品質量安全追溯兩大監管信息平臺推廣應用,力爭“十三五”末農產品規模生產基地全部實現按標生產;“一融合”是要分發揮福建獨特的綠水青山、田園風光、鄉土文化等資源優勢,大力拓展農業功能,推進多產業深度融合,加快實現“一產接二連三”,提高農業整體效益。
福建省政府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黃端指出,貧困地區農民要脫貧致富,除了國家政策扶持以外,也要增強他們自身的“造血”能力。一方面,要因鄉制宜、因村施策,選準產業項目、延伸產業鏈條、形成產業優勢、扶貧到村到戶,讓貧困農戶都有穩定增收的致富路子;另一方面,要支持農民合作社和龍頭企業發展壯大,建立與貧困戶的利益聯結機制,帶動貧困人員脫貧致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