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夏的一個星期天上午,從大埔縣城出發,沿梅潭河岸邊公路直奔楓朗鎮。大埔的公路,許多都是沿著碧綠的江河或小溪流水岸邊延伸,視野里的蔚藍色天空下溪山畫廊,總是讓人心曠神怡。梅潭河環抱著的楓朗鎮,是一個景色至美的客家小鎮。據《大埔縣地名志》稱,古時候楓朗嶺有大楓樹,在陽光照耀下“銀光碧影,翠蓋生輝”,故名楓朗。可見,單單該鎮的地名就極為美麗。
約莫半小時,就到了楓朗鎮街道的路口邊。停好車后,從鎮政府門前的一條下坡岔路步行進入坎下村。這次進入坎下村之所以選擇步行,一來是便于瀏覽山村景色,任性呼吸清新空氣,深入感受村居民風;二來是參觀羅明同志故居,追尋革命先輩的足跡,滿足對精神文化渴求的心愿。
坎下的村口邊,是漂亮的鎮中心小學校園。據說,羅明同志小時候在這里讀小學。這間小學是百年老校,過去叫“日新小學”?,F在,寬闊的校園里還完好地保存著一座日新小學時期的樓房,這是一座非常精致的客家特色建筑。
小學大門和圍墻外,是長長的小溪。沿著小溪邊的寬闊村道走數十米,驚喜地發現視野變得寬闊起來。小溪把山村分為兩部分,左邊部分臨靠山麓,坐落著許多白墻黛瓦的客家古民居建筑;右邊是寬闊的田疇,并有密集的民居古屋,赫然可見的大屋有麓湖堂、三祝堂等。早就聽說坎下村是出人才的地方,完好的保存有羅明故居蘭瑞傳芳、羅九香故居文明拱秀等名人故居。仰望遠處高聳的西巖山,環顧田野人家,襟袖草木清香,靜聽溪流潺潺,行走的腳步不覺放得很慢,生怕一下子走完這條數百米長的村道。停停走走,頭腦里竟浮現出陶淵明詩句“性本愛丘山”詩句。微風帶著絲絲涼意,腳步如踩浮云般輕松,似乎沾染幾分陶翁“歸去來兮”時節的“舟遙遙以輕飏,風飄飄而吹衣”的愜意。
跟著天空中微微飄動的玉帶似的云朵,不覺移步到“坎下村羅明紀念廣場”。楓朗鎮政府為紀念中共早期革命家、福建黨組織和閩西革命根據地創始人之一的羅明同志,緬懷他為革命立下了不朽的歷史功勛,建設了這個小廣場。在廣場的花木間徜徉片刻,踏過小橋,走到對岸樹木掩映的山麓人家。沿著對岸溪邊人家門前寬敞的路面,望著竹林墨綠處往前走。走了幾十米,看到一處特別寬闊潔凈的門坪,一座非常規整的典型的客家古屋呈現在眼前,這是羅明同志的故居“蘭瑞傳芳”。
羅明,又名羅亦平,字善培,出生于高陂鎮平原鄉巖下村,6歲被過繼給楓朗鎮坎下村羅鏡榮為子后,就居住在這里。這里的小地名叫“八斗背”,此屋約建于清同治九年即公元1807年,坐東南向西北,二進院落、二橫屋,上下堂布局,土木結構,占地面積552平方米,建筑面積432平方米,是大埔縣重點保護的特色民居之一。大屋正門“蘭瑞傳芳”屋名下是一副對聯:“三弦玉帶文斕涌,拱戶金星武曲輝”;左則橫屋門對聯是“戶倚青山蕰瑞氣,門繞綠水蔚人文”;右則橫屋門對聯是“百忍傳家無別法,一經教子有余榮。這三副對聯,體現了遵循儒學、耕讀傳家的客家傳統思想,可謂書香門第。屋內大廳里,還懸掛著清朝嘉慶皇帝賜的牌匾,廚房和書房還保留著舊時的對聯。值得稱道的是,屋里內門上方書寫的家訓非常奇特:“公忍 ”。這“忍”字后面有一大空白,不是后來擦去的,而是自始就沒有字跡。這是羅明養父羅鏡榮書寫的家訓,教育子女做人要為公、隱忍,最后一個字則空缺,由后代自行去領悟。
站在這座大屋的門坪里,想著“公忍”兩字后面的空白,感慨良多。是呀,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個人的歷史是自已寫的,是用自已的言行寫的。那么,這空白應是先輩留給后代子孫用自已的言行來“填寫”,而羅明同志的坎坷一生,已把這個空白填寫的非常充實和漂亮。
羅明少年時在日新小學讀書,青年時考入潮州金山中學。1921年考入廈門集美學校師范部,1925年考入廣東大學(中山大學前身),同時加入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并轉入中國共產黨。1926年任中共汕頭地委書記,1927年任中共閩西特委書記。1928年2月任福建省委書記,并作為福建代表前往莫斯科出席黨的“六大”,回國后長期在閩西革命根據地領導農民斗爭。1932年3月14日,中共閩粵贛省委在長汀召開第二次黨代表大會,會議遵照中共蘇區中央局決定,將中共閩粵贛省委改組為中共福建省委,羅明任代理書記。不久,他就被卷入反“羅明路線”的旋風。由博古為首的蘇區中央局一手導演的反“羅明路線”的旋風,從1933年2月刮起,3月刮向江西,到當年9月再掀高潮,直到主力紅軍第五次反“圍剿”失敗準備轉移仍未消停,前后經歷達一年多之久。1933年初,羅明在王明“左”傾主義統治中央的時期,受到殘酷的迫害。他作為“羅明路線”的代表人物,被撤銷了中共福建省委代理書記等職務。紅軍長征到達遵義后,羅明在戰斗中被彈片擊中負了重傷,中央決定讓他夫婦倆留在貴州開展工作。在當時險惡的斗爭環境下,羅明夫婦遭遇多次蒙難,無法與黨組織取得聯系,只好回到家鄉廣東省大埔縣。羅明夫婦在家鄉廣東大埔,一邊在中小學當老師,一邊宣傳抗日,發展革命力量。1946年夏,夫妻二人到了新加坡,從事教育工作,1949年6月又回到了廣東,重新參加了革命工作。解放后,他先后擔任了南方大學副校長、廣東民族學院院長、廣東省人大常委會副主任、第六屆全國政協常委等職。1980年10月,經中共中央批準恢復黨籍。十一屆三中全會后,他雖年邁體弱,仍積極撰寫中共黨史資料,關心國家和家鄉兩個文明建設。1987年4月28日病逝于廣州,終年86歲。
“羅明路線”的羅明,直至79歲高齡才被中央平反恢復黨籍,在40多年歲月中,他始終以黨員的最高標準要求自己,為民族、教育事業做出巨大貢獻。羅明一生,政治上經受許多磨難而堅持革命,這種堅強不屈的革命精神被稱為“羅明精神”?!傲_明精神”是中國共產黨的寶貴財富。
這座大屋背倚古木蒼翠的秀麗小山,從門坪看過去,小溪對岸的竹林特別濃綠清涼。當年的閩西烽火和鐵馬金戈,已載入共和國的輝煌史冊。這個小山村所系連著的“羅明路線”,依然那么清晰,這清晰著的不只是紅色歷史畫卷,而更是一種激勵后人的崇高精神。
羅明故里聽流水,滿眼群山格外青。屋前這條小溪,從西巖山流來,給坎下村帶來青翠的竹林和碧綠的田野,嘩嘩流出村口,注入梅潭河。小橋流水人家,正合陶翁“榆柳蔭后檐,桃李羅堂前。曖曖遠人村,依依墟里煙”詩句所描繪的勝景??蚕麓遄匀缓腿宋馁Y源豐富,早已被評為“廣東省古村落”。羅明同志故居“蘭瑞傳芳”也早已被縣政府修繕一新,成為紅色旅游的經典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