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資產證券化作為一種新型的金融工具,具有分散經營風險、增加資金流動性、改變資產屬性等特殊功能。而這種特殊功能挑戰著傳統的法律監管。為了保障資產證券化被合法使用,我們應當從資產證券化的全過程著手,實現證券化各個階段參與主體權利義務的統一。強化法律監管,揚長避短,從而降低社會風險。
【關鍵詞】資產證券化 存在的問題 法律監管
資產證券化,通俗的說,就是經由原始資產的擔保把缺乏流動性的資產轉變為可以流動的資產。資產證券化的經營方式大大增強了資金的流動性,同時也提高了證券化主體抵抗市場風險的能力。所以我們大力提倡并發展資產證券化。不過值得注意的是,在積極推動資產證券化發展的同時,因為資產證券化本身具有的特點,使得其很有可能被濫用,從而打亂金融市場的發展秩序。
一、目前資產證券化法律監管存在的問題
在法律層面,資產證券化制度是指通過發行關系當事人構筑一定的法律結構,將流動性不強的資產轉化為一般私法上的有價證券形態,進而流通于市場的有關法律制度的總稱。它涉及當事人的權利和義務,因此形成了復雜的法律關系。資產證券化的目的是,通過金融衍生品的交易來加快資產的流轉速度,從而分散經營者風險。可見,資產證券化是通過金融衍生品的流通來實現的,所以目前資產證券化法律監管的中心是金融衍生品,可是這是不全面的,目前法律監管存在問題有,對證券化的過程缺乏監管,其實,資產證券化的過程比非衍生品的流通過程更重要,它才決定著金融產品質量的好壞和市場風險的大小,但我們是避重就輕,并沒有發揮法律監管應有的作用。并且也沒有對不當資本風險發生后的追責問題給予足夠的重視,這樣法律監管的制度并沒有設計在著力點上,監管范圍比較狹窄。
二、重構資產證券化法律監管體系
我們可以從監管范圍的擴展和監管理念的改革這兩個方面對資產證券化法律監管體系進行重構,加強對資產證券化衍生品流通階段、資產整合階段,風險產生后的追責階段的法律監管。同時合理配置資產證券化過程中不同主體的權利和義務,使其實現權利義務的統一。
(一)對資產證券化過程的監督
資產證券化中相關利益人在進行資產整合時,法律應盡可能的把資產整合中涉及到的義務更為詳盡的囊括進來。我們應該根據風險對證券化產品進行一定標準的分級,并把它用法律法規的形式確定下來,而且應明確資產池中基礎資產的準入標準。確立金融衍生品的風險分級標準,區別對待不一樣的資本質量產生的金融衍生品,優級的風險最小,差級的風險最大,使投資者對其投資的產品有明確的了解,然后結合自身實際情況進行投資。關于完善法規方面,應依據不一樣的基礎資產的風險,由證監會設置對應的分級標準,填補風險分級上的空白,并且制定不同風險級別的原始資產準入標準。
(二)對金融衍生品交易過程的監督
我們應當從三個角度來對衍生品交易過程進行監督,即強化交易過程中再證券化信息披露的義務、建立一個統籌性的衍生品監管部門以及加強外部評級機制的監管力度。在衍生品交易的過程中,衍生品可以進行再證券化,從金融理論層面來講,證券化是可以無限制打包的,但是如果打包的次數越多,被掩蓋的資本風險就可能越大。對此,我們的應對措施是強化信息披露義務,即當事人除了履行基礎資本的信息披露義務,還應該將基礎資產的情況追溯至實體經濟領域,并對外公布證券化全過程的信息。還必須要求相應受益人對整合歷史,打包過程進行披露,如果無法提供這些相關的信息就禁止衍生品進行上市交易。關于衍生品流通中監管的問題,根據資產證券化的特點,構建跨領域的綜合性的監管體系。我國現階段的資產證券化有很多機構都在監管,職權有重復部分,這樣就造成對相同的問題有不同的處理方式。我國目前金融業實行分業經營、分業管理的模式,所以重新設置一個全新的職能部門來對資產證券化進行監督管理在短期內也是不可行的。因此,銀監會、證監會對資產證券化過程可以進行聯合管理,嘗試聯合制定關于資產證券化的一般性監管制度,在此前提下,由兩機構分別對他們管轄的不同領域的特殊情況進行立法,通過這種方法來減少監管之間的矛盾。對于資產證券化的管理,可以設置聯合統一的辦事機構,對相應問題進行統一管控和處理,通過合作的方式實現對衍生品交易的跨領域監管。另外還應該發揮外部信用評級機構的評級行為的作用。
(三)建立資產證券化濫用的追責機制
資產證券化的權利人如果因為濫用權利,沒有履行相關的風險提示和告知義務,使得投資人獲得錯誤信息,從而導致投資失敗并遭受資產損失,那么此責任就應當由權利人來承擔。通過制定追責機制,督促權利人認真履行自己的義務,從而來實現權責義的統一。必須在追責方面嚴格明確當事人的責任負擔,通過懲罰機制樹立法律權威,加強對違法行為的懲治力度,糾正金融機構的違規行為。通過審查資產證券化階段的資產,內部控制金融衍生品的上市,外部監督一系列的交易過程,規范事后追責機制,保證資產證券化不僅為參與證券化的主體創造利益,而且為社會創造利益。
社會總是在出現問題,解決問題的邏輯模式下進步與發展的,我們要以發展的眼光去看待問題,去解決問題。對于資產證券化,我們應當充分了解其發展過程,了解其內部構造,巧妙運用法律手段加強對其監管。建立科學的適用的資產證券化監督機制,保證滿足各參與者利益要求的同時,也服務于社會的整體利益,從而促進社會的進步。
參考文獻
[1]趙磊等.信用評級失靈的法律治理.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13,第28頁.
[2]杜怡靜.金融商品交易上關于說明義務之理論與實務上之運用——對連動債紛爭之省思.載陳聰富編.《民商法發展新議題》.清華大學出版2012年版,第127頁.
[3]陸曉禾.社會資本為社會生產.載陸曉禾主編.《危機中的資本、信用和責任》.上海社會科學出版社2012年版,第34頁.
基金項目:本文系山西省回國留學人員科研資助項目“資產證券化在我國的法律實證分析——兼論山西省資產證券化的推行策略”(項目編號:2014-047)的階段性成果。
作者簡介:賈翠云(1989-),女,山西朔州人,山西財經大學2014法律學術研究生,研究方向:金融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