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會計信息作為一個客觀數據搜集的程序和結果,不僅為企業前期的經營進行了一個有效的概括,還為后期經營者進行企業決策提供了強有力的數據支撐。論文將現階段上市公司的狀況進行了反應,提出有利的的措施。
【關鍵詞】會計信息質量 真實性 治理措施
一、對會計信息質量的現實分析
目前我國企業會計信息披露的質量問題主要反映在會計信息披露不充分與信息不及時,不充分表現在表外信息披露不充分,關聯交易披露不充分,子公司和分公司信息披露不充分,或有事項披露不充分,無形資產信息披露不充分。從會計內容方面來說,問題主要反映在利潤操縱方面。比如利用會計政策變更進行利潤操縱,利用資產重組進行利潤操縱,利用債務重組進行利潤操縱。
二、企業財務舞弊的動機
一般來說公司財務舞弊都是出于以下幾種動機:
(1)公司正面臨財務困難,需要在會計報表上動手腳來掩飾其財務困境。
(2)管理當局面臨完成財務計劃的壓力。
(3)公司為制造業企業,方便利用繁復的存貨項目來進行報表造假
(4)存在合同所限定的供貨方面的壓力。
(5)公司為了獲取銀行與商業信用來達到融資目的,想得到用存貨擔保的融資,所以公司會進行財務造假。
(6)公司面臨一些來自于資本市場的壓力,如股價下跌、公司面臨退市或被收購的風險
(7)獲取經濟利益與業績考核,,給業績考核臉上貼金,以此公司的管理人員可以獲得獎金或者升遷
(8)處于偷稅、漏稅、減少或推遲納稅的考慮對會計報表進行造假。當然,也有的企業愿意虛增利潤“多交稅”來造成一種假象,表明自己的“盈利能力”不錯,同時也為了操縱股價。
(9)為了隱瞞違法行為而進行會計報表造假
(10)沒有上市的公司未來股票的順利發行,為了達到三年經營盈利的業績來進行會計造假。
(11)對于上市的公司,由于其股價與有關各方的利益相連,所以有可能公司為了與券商聯手操作,為了這種炒作股票動機而進行會計造假。
(12)公司未來避免受到停止配股資格、被特別處理、停牌等處罰而采取會計造假。
(13)為了某種政治目的,比如說企業只要報表上看來業績好了企業的領導就可能提升為政府的部門官員進行政治派系斗爭。
三、T公司會計信息造假案例分析
T公司是一家高新科技的上市公司,從事環保節能家電的開發和生產,2008年成立,2010年收購M公司成功上市。但是2015年年初相關部門發現其財務報表存在造假的嫌疑,所反映的會計信息失真。
從T公司的公開的財務報表看出,2008年該公司收入僅11萬元,利潤為負800萬元,而2010年年報統計的收入則達到3.64億元,3年里增長了3300倍。自2010年上市以后,T公司的業績一路高歌猛進,2011年度達到了巔峰。2010年、2011年的營業額分別達到3.64億元和5.16億元;純利潤分別為2.69億元和3.39億元,毛利潤率竟達到了70%左右。這對于剛剛上市的T公司而言,能達到如此高額的利潤,幾乎是不可能的。
再就是是T公司制原材料的采購、消耗及庫存情況。根據年報披露,2008~2012年上市公司通過關聯交易從供應商購進制原材料價值共計3.86億元,2012年以后再沒有購進。而2014年底庫存貨值仍達1.18億元。T公司出現高額利潤,其銷量必然是很高的,然而在2012后再沒有購進材料的情況下,卻能保持2014年底依舊有那么高的庫存,這些令人深思的假象只要稍加留心便可看出,因此,可以斷定,企業的利潤是虛假信息。
四、會計信息出現問題的原因
(一)會計人員素質不高
本案中,T公司上市時聘請的會計師事務所是A事務所,2011年A事務所因丑聞“告退”,其在香港的業務轉給了B事務所。M公司與T公司的審計機構都應當是B事務所。但是B事務所卻將二者拱手相讓與C事務所。在T公司入主L公司之后,B事務所也辭去了L公司的審計工作。直到2015年,C事務所為M公司出具2014年的“保留意見”后,C事務所也推掉了M公司的審計業務。從會計師事務所的行為來看,其中必有問題。從中我們可以看出審計質量與其實力名不符實,通常在進行審計時,采用較低的審計標準,而同時又以其令人尊敬的會計事務所簽署審計報告,實際并未提供與其收費相符的服務品質。
(二)會計制度、會計準則的滯后
本案中,T公司出現與M公司兼并現象,其企業各自原本使用的會計制度、會計準則,必然與兼并后使用的新的會計制度、會計準則有所區別,核算方法的調整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會計信息是真的重要的原因,在一定程度上核算方法對于會計信息也有一定的影響因素。
(三)會計信息不對稱,市場失靈
本案中,2013年,M公司的母公司T公司報表中其他應收款達16億元之巨,而合并報表中該項目僅為1.3億元,兩者嚴重不符。因此直接導致了會計信息不對稱。
(四)地方政府援助舞弊
2011年,T公司董事長為收購M公司在S地區成立了T發展有限公司,注冊資本12億元。由于當時僅能籌集3億元現金,余下的9億元是以其兩項專利使用權作為無形資產出資。按照當時《公司法》規定,無形資產在公司注冊資本中的比例不能超過25%,可見S地區有關部門當時對T公司董事長“網開一面”。根據檢察院的起訴書,2012年4月,由于S地區T公司注冊資本中無形資產占75%,遠遠高于法律規定的比例,S地區市工商部門不予年檢。后憑S地區某區辦事處出具的協助年檢函,最終辦理了工商年檢。但T公司董事長無法籌足6.6億元來置換注冊資本中55%的無形資產,為了騙取公司變更登記,T公司董事長指使手下攜帶相關公司的印章在S地區市某信用社內,通過來回倒款的形式,制造T總公司向S地區T公司投資6.6億元的假象,并將相關虛假資料交給會計師事務所驗資,同年12月騙取了S地區市工商行政管理局對S地區T公司的變更登記。由此看來,S地區政府部門確實是大費苦心。
五、結論
健全的公司治理結構會促進會計信息的有效運行,公司應該逐步完善內部治理,健全內部控制制度,在外部治理上,公司需要完善會計師審計制度,對于出具虛假審計報告的注冊會計師當依照有關法律承擔民事和刑事責任。并且完善獨立董事制度,降低經營者的造假動機監督經營者業績。
參考文獻
[1]葛家澍,杜興強等著.會計理論[M].復旦大學出版社,2015.
[2]沈穎玲著.網絡財務報告研究[M].立信會計出版社,2015.
[3]?原瑞香.論會計信息質量的研究[J].經濟師,2003.
作者簡介:叢一丹(1992-),女,漢族,寧夏銀川人,蘭州財經大學會計學院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注冊會計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