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桂春
摘 要:在實際的教學工作中,要突破學科本位、知識本位,去關注每一個學生的發展。這就需要關注學生自尊心、自信心的培養。優等生要防止自信轉化為自滿。中等生和差等生要從正面教育、特長培養、體驗成功、寬容和表揚、資源開發、評價改革等六方面培養其自尊心和自信心。
關鍵詞:自尊心;自信心;關注;發展;支點;成功
“新世紀之初,我國建立以來的第八次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在黨中央國務院的直接領導下,正以令世人矚目的迅猛之勢在全國順利推進,它將實現我國中小學課程從學科本位、知識本位向關注每一位學生發展的歷史性轉變。”在實際的教學工作中,怎樣突破學科本位、知識本位,去關注每一個學生的發展呢?我認為,關注學生自尊心、自信心的培養,應該成為全體中小學教師的共識。
在學校中,優等生的自尊心、自信心能從方方面面表現出來,一個偶然的機會,我讀到一個學生的作文,作文題目是“我自己的世界”,學生寫的是書房伴自己成長為品學兼優的學生的過程,十分明顯,這位學生對自己的評價是“品學兼優”。是不是這類學生就不存在自尊心、自信心的問題呢?顯然不是,我們知道正確地看待自己,分析自己的優點和缺點,才能找到自尊心、自信心的支點,這類同學,往往被老師和同學“捧殺”——只看到自己的優點,被勝利沖昏了頭腦,從而滋長了驕傲自滿的情緒。自信決不是自滿,可是在一定條件下,可以轉化,我們促進學生的成長,就要防止這種不利的轉化。
在學校中,另一個更值得關注的問題則是中等生和后進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的問題,我認為對這部分學生要特別注意處理好以下幾個方面的問題:
一、切實加強正面教育,特別是愛國主義教育,把個人的自信心上升為國家和民族的自尊自信
我國有悠久的歷史、燦爛的科技和文化,我國歷史上涌現出大量的愛國者和民族英雄,如戚繼光、林則徐、鄧世昌、鄭成功等,都可以作為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的事例;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取得了豐碩成果,如“兩彈一星”、銀河二型計算機、人工合成牛胰島素等。以上這些都是我們樹立民族自尊和自信的支點,沒有國家和民族的尊嚴就沒有個人的尊嚴,把個人命運同祖國和民族命運緊緊聯系在一起,熱愛自己的民族樹立遠大的理想,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而努力學習,周恩來總理曾說:“我們熱愛我們的民族,這是我們自信心的源泉。”
二、分析學生的優勢,確定努力方向,發展學生特長
人的差異性是巨大的,社會的需求是多方面的,老師要打破學科本位的觀念,具體分析學生情況,幫助學生確定自己的發展方向,揚長避短,發展特長。學生有了特長,就會對自己的前途充滿希望和信心,自尊心就逐漸養成。老師再也不能拿著自己學科這把尺子,去衡量千差萬別、各有所長的學生了。學校應該組織各種豐富多彩的活動,讓學生在活動中、勞動中、研究中學習,發現自己的價值,找到自尊、自信。我們講到活字印刷的時候,組織學生刻印章,我校2002級一班的劉×同學刻的印章清晰美觀,在全級部中是最出色的,該同學在活動中表現了自己,在以后的歷史課上就挺直了腰板,精神百倍。
三、創造機會,給學生成功的體驗
1.制定合適的目標。前幾年提到的“低起點、密臺階”,特別適合學習中下等的學生,為他們確定目標要適當,既不能太高也不能太低。太高了,這部分學生會產生絕望的心理;太低了,連1+1=2也成為問題,我想這種目標只有一個效果,就是打擊了學生的自尊心。
2.要關注學生的腦力勞動,引導學生運用已有知識獲取未知知識。學生在小學數學課上學習了四年一閏的知識,在整百中,只有是400的倍數的年份才是閏年。元朝科學家郭守敬的《授時歷》中計算出地球公轉的周期是365.2425天,便是上述結論的一個說明。學科之間的深層聯系是思維上的。學生經過努力思考探索到未知世界,自己成為知識的主人,心中充滿了興奮,在學習上更是充滿了自信,蘇霍姆林斯基說這種對學習的自信和喜悅,是任何藥物的作用所不能達到的。學生的自尊心這時得到發展,如果這時學校舉行考試,哪位同學給他遞來一張紙條或其他任何形式的“幫助”,對他來說都是一種莫大的侮辱。
四、教師不但要具備民主的作風和寬容的態度,而且要拿起表揚的武器
1.教師的民主作風,容易讓學生感到教材、老師的看法也不一定正確,通過自己的大腦,認真思考,得出結論,這才是新世紀接班人應該具有的做人和做事的方法。李四光說:“迷信權威就是扼殺智慧。”聽什么信什么是一件非常可怕的事情。學生在這種民主的氛圍中,開動腦筋,勇于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學生的自尊得到滿足,學生的自信心也會不斷增長。比如,我們在學習《趙州橋》的時候,一位同學覺得課本上講的“在一千三百多年間,趙州橋經歷了多次大地震……”的表述是不恰當的,趙州橋建成于605年左右,“距今一千四百年的歷史”的表述則更為確切。老師應充分肯定學生的這一重大發現。
2.老師對犯了錯誤的學生要持寬容的態度。蘇霍姆林斯基說過:“有時寬松引起的震蕩感比懲罰更強烈。”寬容決不是姑息、放縱,而是在嚴格要求的前提下,對犯錯誤的學生的理解、尊重,給予充分反思的時間,給予改過自新的機會使他們最終改正錯誤。
3.拿起表揚的武器。學生在感情壓抑、被批評的環境中學習的效率是低下的;學生在興奮的時刻進行學習,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則是高效的,思維是活躍的。不僅如此,老師拿起表揚的武器,一句隨機的口頭表揚,一句鼓勵性的作業評語,誰敢說不能鼓舞學生的一天、一個星期、一年甚至一生呢?有人說,棍棒底下出逆子,老師整天板著臉諷刺、譏笑、挖苦,能夠培養出樂觀積極自信大度的學生來嗎?我們相信答案是明確的。
五、關注課程資源的開發
以前我們的教材,不關注課程資源的積習影響深遠,而這種方法割裂了知識與生活的聯系,學生毫無興趣。注重課程教育的開發,把學生的困惑、興趣納于課堂,而不要把它們排除在課堂之外。比如我們在學習到唐朝文化的時候,教材上只講到李白詩歌的藝術特色,杜甫作品講得很少,可是同學們知道得很多,他們背誦了杜甫的《絕句》《春望》《望岳》《蜀相》《登岳陽樓》《江南逢李龜年》等作品,同學們的特長得到了表現的機會,同時也增加了學習的機會。課程資源在促進學生健康成長和發展的同時,也使學生切實感受到了自己的生活課堂之間的聯系,增強了學習的興趣和對學習的信心。有的老師還是認為把課堂的時間拿出一部分讓學生參與進來,不利于提高教學質量,這是一種錯誤的想法。新的課程理念,也注重教學的結果,但是這種教學結果的取得,一定要促進學生后續發展,如果學到了更多的東西,而學生不愿意學了,不會學了,則是不可取的,課堂上少學點知識沒關系,更為重要的是學生的學習興趣更濃了,學生增強了自尊和自信。
六、評價改革
考試和評價本身是沒有錯的,根本是在于對考試和評價的處理,我們不是通過考試把學生分成三六九等,表揚一片打擊一片。而是要把考試變成為學生“學會”的一種手段,我們講的發展性的考試評價,教師加強試卷反饋,是面向明天到學會的轉變。能夠促進學生自尊和自信的發展,完成學生由厭學、厭考到樂學樂考的轉變。
我們在三尺講臺上,面對的不止是幾十個學生,我們肩負著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使命,請讓我們攜起手來,培育一個自尊自信的民族,使中華民族自豪地屹立于世界的東方。
參考文獻:
[1]郭思樂.素質教育的生命發展意義[J].教育研究,2002(3).
[2]李吉林.談情境教育的課堂操作要義[J].教育研究,20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