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迎久
摘 要:學生品格的培養直接影響美術素養的形成,教學中如果能夠重視學生品格的塑造,對學生后天的美術創造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關鍵詞:學生品格;美術;素養
一、品格與美術的關系初探
通過對成人美術作品的賞析可以看出,凡稱得上大師的,無不具有健全的品格。或者,表面上斯斯文文,內心的灑脫,或者,表里如一。吳冠中的畫,與文靜的外表不一樣,作品透露出氣宇軒昂。亞明的畫,可以看出其渾身藝術細胞都像在跳舞。由此觀之,一個偉大的藝術家,他的生命永遠是年輕的,即使在生命的晚年對自由美好的向往一樣是激情洋溢,一樣是奔放熱情。
那么,作為義務教育階段的學生,會用怎樣的形式,在課堂上毫無保留地把自己的想象和品格表達出來呢?答案很簡單,就是學生心靈的窗戶——畫面,是學生內心的真情流露。通過畫面,教師可以清楚地了解學生豐富多彩的內心世界和想象力。
學生在畫面中技法上所欠缺的,可以通過針對性的訓練而加強技法。但要想從本質上改變這種情況,還需要抓住學生的性格。“畫品即人品”,就初中生而言,它正好說明了作品和性格之間的關系。性格活潑的學生,在繪畫時富有激情,構圖飽滿,但往往缺少細節,容易激動;性格安靜的學生,在繪畫時認真嚴謹,但行筆呆滯。所以,要想讓豪放型學生創作出集大氣與細節為一體的作品需要培養學生安靜的性格。
二、提高學生美術素養,培養創新品格
筆者在多年的美術教學生涯中發現,學生畫畫的思維常常不同于成年畫家思維,千姿百態,方式百異,很有創意。但當學生學習專業技能和知識后能很逼真地臨摹作品,而創作的時候卻一籌莫展,作品題材也過于單一,缺乏創新,失去了以往的創意和思維。這就要求教師注重對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為了展示學生的美術特長,學校舉辦了現場繪畫比賽。全班學生用自己手中的筆展現了各自的奇思妙想,刻畫出自身對美的感受,投入程度真的讓大人羨慕。這才是真正的美術素養的提升和創造,這才是真正的創新品格。
三、品格培養應注重多種方式方法
1.模仿與創新相結合,找到品格與素養的切入點
教師的教育目標不是把學生訓練成一模一樣的人,也不是年復一年克隆學生,尤其是學習美術,要讓每一個學生都發揮自己的創造潛能,讓學生擁有獨特的創新精神和創新意識。因此,在教學中要注重對學生的品格的培養,激發學生在美術方面學習的興趣,調動學生學習美術的主動性、積極性。這樣有利于促進學生優秀品格的發展和開拓。即使學生的作品不“完美”,但可能把內心的自由和不羈釋放出來。可以自由地從生活的現實世界進入營造的藝術世界。
2.欣賞課教學是提高美術素質,培養學生品格的語言課
愛美之心是感知美、創造美的源泉。它對于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和美術素養,陶冶學生的情操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美術欣賞是培養學生美術素養的重要途徑之一。通過欣賞古今中外風格各異的名畫,對水平高超的作品進行欣賞,有利于開闊學生視野,激發學生興趣,是欣賞教學的主要目標和作用。對范圖的欣賞,目的是提高學生的繪畫技巧。只有讓學生感知、思考作品,各抒己見,才能促進學生繪畫技巧良好的成長。
3.利用鄉土教材,培養人文素養
鄉土課是一種特殊的美術教學課,它是美術教學的補充和延續。是各地美術教育所特有的“特產”,取材方便、又具有感染性,容易被學生掌握,當學生面對這些“特產”時會產生很強烈的歸屬感,這些特產對開發和提升學生美術素養有著不可估計的作用。鄉土教材因地而異,卻能達到異曲同工之妙,鄉土教材,學生熟悉、親近,品格中受到影響也特別深厚。
4.利用新方法改變舊觀念
美術教師往往只把課堂教學當成是傳授和灌輸知識的途徑與方法,并沒有當成開發學生美術素養能力提升的機會,而且在美術課堂教學中教法簡單,最后只會形成教師講、學生聽、滿堂灌,教師教得累、學生不想聽的現狀。最后,什么效果都達不到,限制了學生的思維能力和創造能力,其實我們進行美術教學,并不是要把他們培養成美術家,這種帶有目的性的教育,不是培養學生,而是戕害學生。學習的過程是一種享受,一種娛樂,像游戲一樣,在樂趣中吸收知識、消化知識,掌握技能,充分發揮優勢作用,進而提高學生的美術素質。
四、美術素養與學生品格相輔相成
心理學研究表明,在人的成功因素中,非智力因素占有重要成分,會直接影響學習和工作效率。因此,對學生進行美術教育也是非常重要的,特別是情感教育,在教育中,情感是苦澀的,苦澀不僅是人類所能經驗到的一種最普遍的情感,而且也會是一種永恒而深刻的情感,隨著生命的不斷延續,只要奮斗不止,拼搏不止,那苦澀情感才會不時地涌上人們的心頭。要注重對學生美術素養的教育,應多欣賞《開國大典》等優秀藝術作品,可以激發起學生思想感情上的種種反映,或興奮、或崇敬、或自豪,對學生優良品格的形成有著無形的滲透作用。
參考文獻:
[1]單玲燕.同德攜美,共享雙贏:淺談初中美術教學中的德育滲透[J].考試周刊,2014.
[2]孫瑞忠.美術教學中學生人文精神的培養[J].教育理論與實踐,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