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飛嬋
(深圳市寶安區婦幼保健院,廣東 深圳 518101)
體位活動對婦科腹腔鏡術后患者胃腸功能恢復的影響
莊飛嬋
(深圳市寶安區婦幼保健院,廣東 深圳 518101)
目的 探討體位活動對婦科腹腔鏡術后患者胃腸功能恢復的作用。方法 選擇2014年5月至2016年5月我院收治的婦科腹腔鏡術后患者204例,以隨機數字表法均分為兩組,即對照組與研究組各102例。對照組采取常規術后護理干預,研究組在此基礎上應用體位活動護理干預。對比兩組術后48h腹脹發生率、排氣時間及胃腸道恢復蠕動時間。結果 研究組術后48h腹脹發生率為39.22%,低于對照組的60.78%(P<0.05),排氣及胃腸道恢復蠕動時間均短于對照組(P<0.05)。結論體位活動可促使婦科腹腔鏡術后患者胃腸功能快速恢復,值得臨床推廣。
體位活動;婦科;腹腔鏡;術后;胃腸功能
腹腔鏡是用于臨床診療的新型微創技術,具有出血少、術野清晰、創傷小、患者痛苦小、美觀度佳、術后恢復快等優點,備受醫務人員與患者青睞。然而,由于腹腔鏡技術需要建立人工氣腹,加之麻醉藥物的應用,多數患者術后會出現腹脹情況,甚至胃腸功能消失,給疾病預后與機體功能恢復帶來嚴重影響[1]。目前,如何通過有效護理措施促使腹腔鏡術后患者胃腸功能恢復已成為臨床護理學者研究的重點[2]。2014年5月至2016年5月,我院對102例婦科腹腔鏡術后患者應用體位活動護理干預,有效提高了術后胃腸功能恢復質量,現報告如下。
1.1 臨床資料
選擇2014年5月至2016年5月我院收治的婦科腹腔鏡術后患者204例,以隨機數字表法均分為兩組,即對照組與研究組各102例。入組標準:具有腹腔鏡手術指征;患者對本次研究內容知情,自愿配合。排除標準:合并嚴重臟器功能障礙或并發癥;意識障礙、溝通障礙;有精神疾病史;腹部傷口不適、皮膚病等不適合按摩者;有胃腸功能障礙病史;肢體功能障礙。對照組:年齡28~65歲,平均(40.5±5.6)歲;類型:宮外孕20例,子宮肌瘤切除術40例,卵巢囊腫20例,子宮全切術22例。研究組:年齡28~66歲,平均(40.4±5.5)歲;類型:宮外孕21例,子宮肌瘤切除術39例,卵巢囊腫20例,子宮全切術22例。兩組在性別、年齡及疾病類型方面,差異無顯著性(P>0.05)。
1.2 方法
對照組采取常規術后護理干預,包括密切觀察患者病情與生命體征變化;指導患者術后進食高維生素、高蛋白質、易消化的流質食物,不可攝入刺激性食物;針對大量出血者,及時補充血容量,避免休克;進行健康知識宣教,介紹術后并發癥預防措施。研究組在此基礎上應用體位活動護理干預,具體方法如下:(1)神志清醒后:①待患者神志清醒且病情平穩后,以溫水泡腳,水溫40℃~45℃。患者坐于床尾,屈膝將雙腳置于水中,以足背浸水為宜,時間15~20min。泡腳時應控制好水溫,避免溫度過低或過高對患者造成不良刺激。②主動床上翻身,患者雙手按壓腹部左右翻身5~10次,翻身時注意控制腹壓,避免傷口裂開或腹內出血。③指導家屬為患者實施肢體屈伸運動,并向患者說明床上主動運動的優勢與方法,例如:腳踝運動、屈肘運動、握拳運動、抬腿運動、屈膝運動等。(2)術后6h:①護理人員用拇指以壓、按、掐、揉方式按摩患者足三里、中脘、三陰交3個穴位,每個穴位按摩2min,由輕至重,當患者有脹、麻、酸、微痛感后再持續按壓10s,每日早晚各按摩一次。②患者取仰臥位,充分暴露腹部皮膚,護理人員雙手涂抹精油輕按患者小腹,時間為3min;以肚臍為中心,順時針方向按摩升、橫、降結腸體表投影區,時間為3min;按摩時注意控制動作幅度,避免切口裂開。按摩時注意觀察患者神志與表情變化,認真聽取其主訴,若有異常,應及時停止按摩并向醫生報告。(3)術后24h:①指導患者取頭低腳高俯臥位,保證臀部高于胸部,30min/次,2次/日。采用頭低腳高體位可以促使氣體由上腹向下腹擴散與吸收,以便術后盡早排氣。也可以指導患者取平臥位,在其臀部放置一個軟枕,促使腹部殘氣下移。②鼓勵患者進行床邊活動,逐漸從原地站立、扶物行走到室內散步,注意控制活動量,一般20 min/次,3次/日。
1.3 觀察指標
(1)對比兩組術后48h腹脹發生率[3]。腹部平坦,無腹脹感為0級;腹部平坦,但有輕微脹氣為1級;腹部稍膨起,自述腹脹,叩診呈鼓音,但可耐受為2級;腹部膨起,自述嚴重脹氣,叩診呈鼓音為3級。腹脹發生率=(1級+2級+3級)/總例數×100%。(2)對比兩組排氣時間及胃腸道恢復蠕動時間。
1.4 統計學處理
采用SPSS15.0軟件處理,以百分比表示計數資料,進行χ2檢驗;以(±s)表示計量資料,進行t檢驗。P<0.05為差異有顯著性。
2.1 兩組術后48h腹脹發生率比較
研究組術后48h腹脹發生率為39.22%,低于對照組的60.78%(P<0.05),見表1。

表1 兩組術后48h腹脹情況比較(n)
2.2 兩組排氣時間及胃腸道恢復蠕動時間比較
研究組排氣時間及胃腸道恢復蠕動時間均短于對照組(P<0.05),見表2。
表2 兩組排氣時間及胃腸道恢復蠕動時間比較(±s,h)

表2 兩組排氣時間及胃腸道恢復蠕動時間比較(±s,h)
排氣時間組別研究組(n=102)對照組(n=102)t值P 24.5±4.2 35.6±5.5 5.856<0.05胃腸道恢復蠕動時間18.6±2.5 26.8±3.5 6.523<0.05
近年來,隨著微創技術的不斷發展與完善,腹腔鏡憑借其出血少、美觀度佳、恢復快等優點在子宮切除、宮外孕、子宮肌瘤等婦科手術治療中發揮著重要作用[4]。由于婦科腹腔鏡術前需要常規禁食與腸道準備,使得胃腸道分泌減少,機體處于低鉀狀態,加之術中麻醉藥物應用、人工氣腹建立、器械對腸管與相關韌帶的牽拉作用,顯著增加了術后胃腸道相關癥狀的發生率[5]。此外,術后臥床也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胃腸道蠕動,使大量氣腹殘留氣體聚集于腹腔,導致患者胃腸功能受損,繼而影響術后恢復。因此,采取有效護理措施促進婦科腹腔鏡術后胃腸功能恢復十分必要。
體位活動是用來緩解患者術后身心不適的有效方法。祖國醫學認為,機體各器官均在足部有相應的穴位與反射區,刺激這些穴位及反射區可以有效激發相應臟腑的功能[6]。本研究在體位活動護理中加入溫水泡腳法,對穴位、反射區及經絡給予溫熱刺激,可以有效促使胃腸道蠕動,繼而調節胃腸道功能。三陰交為脾、腎、肝三經脈交匯中心,經常按摩此穴具有強身保健的作用;足三里屬于陽明胃經的重穴,現代研究指出,按摩足三里能提高抗病能力與機體免疫力,補中益氣、調理脾胃、疏風化濕、通經活絡[7];中脘穴具有和胃降逆、健脾利水之功效。對上述3個穴位進行按摩,可以起到通經活絡、調理脾胃的作用。體位活動護理中指導患者取頭低腳高體位,是由于患者術后腹腔殘留氣體,而頭低腳高位可以促使腹腔內氣體向下腹聚集,避免刺激肋間神經與膈神經,繼而緩解腹痛、腹脹感及雙肩酸痛。有研究指出,多數術后患者因擔心傷口開裂或疼痛而拒絕早期活動,這使得血液循環放緩,且減慢了胃腸道蠕動,不利于機體功能恢復[8]。體位活動護理中鼓勵患者盡早開展被動與主動活動,且注意控制活動幅度,為患者胃腸道功能盡早恢復打下了良好基礎。本研究結果顯示,研究組術后48h腹脹發生率為39.22%,低于對照組的60.78%(P<0.05),且排氣時間及胃腸道恢復蠕動時間也短于對照組(P<0.05)。可見,體位活動護理措施可以有效降低婦科腹腔鏡患者術后腹脹發生率,縮短排氣時間與胃腸道恢復蠕動時間,與部分研究結果相符[9,10]。
總之,體位活動護理措施可以促使婦科腹腔鏡術后患者胃腸功能快速恢復,值得臨床推廣。
[1]秦秀芳,朱小貞.婦科腹腔鏡術后早拔導尿管對胃腸蠕動功能恢復的研究[J].護士進修雜志,2014,22(4):293-295.
[2]周玲玲.體位活動指導對婦科腹腔鏡患者術后胃腸蠕動功能恢復的影響[J].護士進修雜志,2014,14(9):850-851.
[3]余穎,鄔賢鳳.厚樸排氣合劑治療婦科腹腔鏡術后胃腸功能紊亂療效觀察[J].上海中醫藥雜志,2014,15(8):49-50.
[4]張翮,王蘭,張敏,等.電針對婦科腹腔鏡手術患者功能恢復的影響[J].中國針灸,2014,18(3):273-278.
[5]陳文婷,傅國強,王蘭,等.婦科腹腔鏡手術中電針足三里對胃黏膜血氣指標的影響[J].臨床麻醉學雜志,2014,12(8):781-784.
[6]彭球,馬娜,龔連生.完全腹腔鏡下精準肝切除圍手術期觀察及治療體會[J].中國現代醫學雜志,2014,35(31):68-71.
[7]杜澤森,傅俊惠,鄭春鵬,等.胸腹腔鏡聯合切除SiewertⅡ型食管胃交界部腺癌48例[J].腫瘤防治研究,2014,22(11):1234-1236.
[8]馬宏偉,趙際童,趙霞.婦科腹部手術后腸功能恢復的研究進展[J].實用婦產科雜志,2014,28(10):742-745.
[9]王赟,陳蓮華,黃施偉,等.不同體位腹腔鏡手術對動脈血與呼氣末二氧化碳分壓差值的影響[J].上海醫學,2014,20(2):110-112.
[10]蒲敏,蒲艷,馬艷萍.穴位貼敷對腹腔鏡膽囊術后患者胃腸功能恢復的影響[J].河南中醫,2014,15(11):2258-2260.
R713
B
1671-1246(2017)09-015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