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旭,馮波,鄭燦財
(四川省畜牧總站,四川成都610041)
四川省生豬種業發展思考
徐旭,馮波,鄭燦財
(四川省畜牧總站,四川成都610041)

四川是全國生豬產銷大省,年存出欄量、肉產量連續多年位居全國第一,生豬產業優勢明顯。但其種業基礎發展相對滯后、種豬企業規模小、育種能力不強、地方豬種資源開發利用不足,已成為制約全省生豬產業發展的短板。如何強化種業管理引導、加強育種平臺建設、推進資源開發以及科技支撐投入,對于優化全省生豬產業結構,推動產業轉型升級具有重要意義。
經過長期不懈的努力,四川已建立起較為完善的生豬良種繁育體系,有力推動了產業發展。
1.1 育種企業呈現出集團化發展趨勢近年來,四川加大對核心育種場培育力度,相繼有6個原種豬場進入國家生豬核心育種場,特驅、川嬌、齊全、大禹等大型種豬企業也得到了較快發展。目前,全省有原種級種豬8 500余頭;一級擴繁場近100個,有純種豬15余萬頭;二級擴繁場400多個,有種豬20余萬頭,種豬產能大幅度提高。龍頭、規模養豬企業生產經營數量顯著增長,龍頭企業及部省級標準化示范場生豬出欄比重約占全省總出欄10%。
1.2 種豬育種能力顯著增強自2000年開展聯合育種以來,全省每年對1萬頭以上的種豬進行生產性能測定和遺傳評估,種豬質量得到不斷改善。目前國家級核心育種場種豬生產性能達到如下水平:日齡168天長白豬達100千克體重,背膘厚11.22毫米;日齡173天大約克夏豬達100千克體重,背膘厚10.93毫米;日齡161天杜洛克豬達100千克體重,背膘厚10.66毫米;母豬PSY達23~25頭,已接近發達國家生產水平。
1.3 種豬繁育體系基本建立健全隨著國家生豬良種補貼項目實施,四川種公豬站及配送網點建設有了較快發展。截止目前,全省各項目縣建成規模站292個,存欄公豬5596頭,其中采精公豬4862頭(使用有測定成績的種公豬2 776頭,占項目采精公豬的57.10%)。存欄種公豬100頭及以上的公豬站10個,50~99頭15個,30~49頭30個,建立配送網點1 987個,基本形成了覆蓋項目縣鄉鎮的豬人工授精網絡體系。
1.4 產學研育種機制較完善相關高校、科研院所及推廣單位相繼建立了較強的生豬育種研發創新團隊,并與育種企業有緊密的聯系。2011年,四川農業大學、四川省畜牧總站及鐵騎力士共同培育出四川首個自主選育的優質瘦肉型豬配套系——天府肉豬。四川省畜牧科學研究院、四川大學等單位合作,經過14年攻關,于2013年成功培育出川藏黑豬配套系。
2.1 種豬優勢未充分體現,品種結構不完善與國家級核心育種場水平不同,全省母豬PSY僅為16~17頭,低于養豬發達國家10頭以上。同時,全省80%的外種豬源于加系、丹系、法系、美系少,遺傳基礎較薄弱,不能滿足生豬產業發展需要。
2.2 良種化水平低,養殖成本高2015年全省生豬三元雜交面75.1%,外三元雜交面僅46.5%,低于全國平均水平。綜合養殖成本比養豬發達國家高40%左右。
2.3 育種協同交流不足,運行機制待完善目前全省育種方式主要為企業自主育種,相互間協同交流力度不夠,種豬遺傳交流平臺缺乏,育種效果差,進展慢。
2.4 核心育種場建設不足,本土資源開發不夠雖然四川已有6家國家級生豬核心育種場,但僅占全國的6.2%,與生豬第一大省身份極不相稱。現有的7個獨特地方豬種類群目前大都處于保種狀態,缺乏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品種(配套系),未能將資源優勢轉化為品種和經濟優勢。
2.5 研發經費投入不足四川每年畜禽育種攻關投入僅1500萬元左右,相鄰的重慶市每年畜禽育種攻關投入達2000萬元,而歐盟“通過基因組學實現可持續性動物育種”項目2006年開始立項,投入為2300萬歐元。
3.1 強化種業管理,加強政策引導規范管理,引導企業有序引種,優化引進種豬品種結構,逐步豐富全省種豬品種資源。加大政策資金扶持,支持和培育國家級、省級生豬核心育種場建設,鼓勵育種企業引進優良種豬或購買育種知識產權,實現與國際同步育種,示范引領全省現代生豬育種場建設。加強國際合作,積極引進世界生豬育種大型跨國集團在川建設核心育種場,示范引領全省現代生豬育種場建設。

3.2 強化平臺建設,推進聯合育種依托現有種豬性能測定中心、核心育種場和地方豬種資源場,建立全省統一的以種豬遺傳評估中心、省級種公豬站等為核心的種豬遺傳交流平臺,加強相關企業部門交流,推進聯合育種,提高全省自主育種供種水平,為打造“川系”種豬品牌奠定堅實的基礎。
3.3 強化資源選育,加大推廣力度充分發揮四川省種畜禽質量檢測站職能,加強對外種豬和地方豬品種性能的測定。系統挖掘、評價地方豬種資源優勢特色性狀,培育具有四川特色和自主知識產權的優質豬新品種(配套系)。同時,加大對優質外種豬和本地豬種的推廣,不斷提高全省種豬良種覆蓋面,滿足市場多元化需求。
3.4 強化科技支撐,加大科研投入加強種業創新團隊建設,加大對生豬育種項目培育支持,鼓勵支持高校、科研院所開展生豬種業基礎性公益性研究,不斷完善“產學研推”一體化體系建設,堅持人才“引進來”與“走出去”相結合,提升生豬種業科技支撐能力。
總之,要以培育“川系”豬種品牌、提升核心種源自給率為目標,以市場需求為導向,政府引導、企業自愿為原則,立足四川種豬資源現狀,著力推進生豬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促進四川生豬種業更好發展,全面提高種豬生產性能,逐步縮小與發達國家差距,改變全省核心種豬長期依賴國外的現狀,實現向種業強省、產業強省的轉變。
S858.28
C
1001-8964(2017)05-0008-02
2017-03-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