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 雙,李鵬波
(天津城建大學 建筑學院,天津 300384)
“禪”發源于古印度的佛教文化,為印度佛教修身方法,實為“靜慮”、“功德叢林”之意,即在一種身心安靜的狀態下進行思考的過程,最終體會到人生真理[1]。禪宗的核心思想為“教別外傳,不立文字,直指人心,見性成佛”[2]。意指透過自身實踐,從日常生活中直接掌握真理,最終達到真正認識自我。
自東漢隨佛教傳入中國后,與中國本土道家與儒家思想互相影響,形成特有的“禪宗”,是中國化佛教的典型代表,對繪畫、詩詞、造園活動等,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因而“禪意”成為造園者所追求的主題。唐代詩人王維,字摩詰,是集詩詞、繪畫、造園設計集大成者。蘇軾評價其:“味摩詰之詩,詩中有畫;觀摩詰之畫,畫中有詩”。由于禪宗滲透,其造園風格也有一定影響,如輞川別業的“清、空、淡、遠”的園林空間意向,其舒展的空間形態、樸素的建筑風格、曲徑通幽的景色等都體現著禪宗的特點[3]。
禪宗追求的是由人所觀察到的物質,升華到一個禪的世界,即參悟的世界,由智慧衍生出一個大徹大悟的思維模式。這一參悟的世界在日本園林中體現的淋漓盡致,正如鈴木大拙所說:“禪造就了日本的性格,禪也表現了日本的性格”[4]。禪宗追求的以“色”與“空”構成禪境的二元,為審美特征的審美傾向,將觀眾的思維主體與自然山水的有機統一,從而升華出智慧的參悟。
日本的大仙院庭院所表現禪的哲學為,有石組的庭院為現實世界的“色”,無石的庭院為悟的世界的“空”。色空一體,就是這個世界。色與空的關系是無法分離的表里一體的[5]。
“色”,在佛教中指有形有相的存在,即外色“五根”,“五根”即眼、耳、鼻、舌、身。 加上“意”,即為佛教俗稱的“六根”。與內色“五境”,“五境”即色、聲、香、味、觸,是“五根”所緣的內在之境。加上與“意”相對應的“法”,即為“六境”,我們可以簡單地理解為真實存在的物質世界[6]。
色在景觀中可理解為“有”,即現實世界,一草一木,一山一水皆可成為“色”。“色”由自然營造或者人工雕琢,通過結合人類的智慧,達到一個物我相融的狀態。如《園冶》中提到:“片山多致,寸石生情。”石頭山水皆有氣韻,觀眾可以透過景觀看到自己內心情感,自然的境界與人的感情和諧統一,意境即可營造。
“空”,在佛教中的概念表現得則極為抽象。“空”,字面意思是簡單的沒有,但是內在確實形而上的“空相”。 即《心經》中所說的“諸法空相,不生不滅,不垢不凈,不增不減”。禪宗主張用空的思維面對世界的煩擾,體味質樸無為的人生境界從而達到一種恬淡隨性的精神狀態。
意境是園林的靈魂,是造園者追求的一種理想的審美境界,是造園者通過山水、植物、置石、建筑等所表達的一種情感。日本禪宗更注重心境,主張直視事物的本質,排除一切矯揉做作的修飾[7]。禪宗的空對于日本園林的影響是深刻的,無論是凈土式庭院、枯山水還是茶庭、池泉回游式庭院,都多少的反映了禪宗空靈冥寂的特點。如枯山水,日本早期人民住在海島上,追求的自然的心境從枯山水形式可見,在有限的面積中運用寫意的手法,用白砂象征廣闊的海面,用耙畫出圈圈或者水平線,象征海浪,石塊三五成組象征山峰,達到一種淡然空寂的境界。以簡單的景物象征出詩意的畫面,給人內心的震撼,這就是禪宗的空帶給人們的感受。

圖1 曲徑通幽

圖2 白沙鋪地
禪意景觀設計的第一個層次是“色”境,第二個層次是“空”境,禪意景觀的“色”即現實世界中的設計,人們創造的一個物的景象,“空”即更高層次的精神世界,游覽者由眼前的景象所聯想到的悟的世界,由現實進入冥想是現代禪意景觀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色”的設計必定不是照搬照抄,如現在各種各樣的外國小鎮充斥于各種城市中,一味的模仿所謂的巴洛克、洛可可風格的設計,作為一個城市的名片是不合適的。中國風的設計也不是放幾個亭臺樓閣就可以解決的,造園思想沒有一個基本的思想,不可稱之為禪意景觀。
“色”的營造,主要由兩方面元素組成,一是自然元素,二是人工元素。其中自然元素包括:植物、光影、風、水、石等。植物是重要的造園因子,用植物創造出有意韻的禪意環境,或一株成景,成為造園主景,如大仙坪庭中,一株茶樹栽植中心,紅色的花瓣落于白砂中,短暫和永恒形成對照[8];或多株成林,以深色冷色植物作為背景樹,形成一個寂靜的禪韻。巧妙運用光影元素,可以使作品擁有趣味和禪意,如安藤忠雄設計的“光之教堂”進入黑暗的教堂,可以看到光影交疊形成的十字架,給信徒一種接近光明的強烈的震撼。二是運用人工元素創造禪意,每種材料都有其獨特的靈魂在其中,例如:混凝土的品格是樸素,青石磚的感覺是淡雅,白灰墻面更是意蘊橫生。運用簡單的材料,營造一種情景交融、天人合一的景觀。
通過打造禪意景觀的“色”進而升華到領悟的“空”。禪境的設計應該注重心性,講究意匠。通過運用最純粹自然的材料,通過簡潔明快的寫意手法,使游人進入庭院有不同的人生感悟,或悲春傷秋、或感慨物是人非、或產生人生頓悟。早期日本園林為不可游式,人們靜靜坐著觀賞園林中的景觀,屬于參悟式的游覽方式,需要一定安靜的心性才能冥想,然后產生人生的頓悟。“空”是禪境的靈魂,通過眼前的景觀,能讓人產生冥想與領悟,這便是禪意的目的,從而達到一種“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的精神境界。
禪境園林對于當今繁雜、漫無條理的景觀設計來說尤為重要。將禪意注入景觀設計中,對一草一木、一亭一廊、一山一水都有所斟酌,予以意境在其中,以最少的人工干預來實現意境的創造,保留場所的原真性。“色”與“空”對于禪境景觀來說是尤為重要的,有具象的事物再到意向的過程,意境是景觀核心,在設計中,應采用減法設計,仔細雕琢每個景物,使其簡化但極富意韻。
[1]謝添宇.禪意空間在現代景觀設計中的應用研究[D].中南林業科技大學,2012.
[2]連潔.淺析禪宗對園林意境營造的影響[D].南昌大學,2012.
[3]李志紅.王維輞川別業的園林意境[J].鄭州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6,01:112-115.
[4]鈴木大拙.現代日本思想大系 [M],日本筑摩書房,1965:324 .
[5]C枡野俊明.日本造園心得[M].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14:39.
[6]黃雪.《紅樓夢》的宗教精神[D].首都師范大學,2011.
[7]仲昱雯.禪學意境下的中國江南園林與日本枯山水庭院設計對比[J].南京藝術學院學報(美術與設計),2010,(05):131-133+196.
[8]云蕾,陳超.禪宗園林植物配置分析[J].現代農業科學,2009,(04):134-135+1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