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記者_張藝芳 譚信娟 攝影_趙斌
孟煜林:我在博物院教宋畫
本刊記者_張藝芳 譚信娟 攝影_趙斌

孟煜林,四川師范大學美術老師,2016年夏,開辦填空藝術私塾。寒假,他和私塾的伙伴們在四川博物院給7-12歲的孩子上“兩宋說畫”課。雖是教小孩子,卻毫不含糊,排出了三位大學老師,三位博物院老師組成了“超豪華”陣容。
四天的“兩宋說畫”課在四川博物院青少年教育體驗區進行,第一節課在古琴雅樂聲中開啟,古琴藝術傳人同時也是大學老師的賀蘭澤一身古典的衣袍,琴聲從他的手指間緩緩流出,陪同而來的家長放下手中的書,靜息聆聽,三十余名小孩子從躁動中安靜下來。孟煜林穿一件帶有中式盤扣的黯啞寶藍色外套,搖了一下手中的黃銅鈴鐺:上課了。
如果不是四川博物院盛情邀請,不能這么快促成“兩宋說畫”課程的產生。孟煜林說,省博之前多次邀請填空藝術私塾與之合作,這次拿出巨大的誠意,愿將從未展出的鎮館之寶——宋徽宗的《臘梅雙禽圖》等繪畫精品在課堂現場展出。
“那就來吧!”孟煜林爽口答應了。
“本來暫定的內容是唐宋,到了省博發現館藏資源十分豐富,特別是宋畫這塊兒,于是跟主事人商量,不如把唐宋拆開精講,雙方一拍即合。”
開課時間定于2017年1月17日,兩月前,孟煜林就開始備課,搬出一些大部頭的書重新研讀。“我備課特別奇怪,除了要看常規性的傳統資料外,還要特別關注近幾年最新的研究成果,比如一些國外學者如高居翰、方聞對宋畫的解讀,也看國內一些權威學者如故宮博物院的余輝老師對宋畫的最新解讀。更有意思的是,我備課時大概40%的時間在研究畫以外的東西,比如宋朝的建筑、食物、氣候,甚至科學水平。”
孟煜林的課堂是循循善誘式的:在我們現有的歷史教科書中,往往用四個字形容宋朝——積貧積弱。但民國學者陳寅恪卻說,“華夏民族之文化,歷數千年之演進,造極于趙宋之世。”史學家湯因比也說,“如果讓我選擇,我愿意生活在中國的宋朝。”于是孟煜林拋出課堂首問:既然宋朝是積貧積弱的,為什么他們還那么向往宋朝?
多數時候,孟煜林長于講故事。他先從趙宋王朝的發家史講起,從黃袍加身的故事,再講到將宋代藝術推向巔峰的宋徽宗趙佶,為后來的課埋下伏筆。
畫有傳承,“兩宋說畫”課上,孟煜林從有唐朝遺風的青綠山水畫——《明皇幸蜀圖》講起。眼見秀美的高山、云朵,孟煜林以平緩的語調引導孩子,“從畫里人物的衣著裝束,來判斷所畫內容的時代及故事,再來判斷是哪個朝代的畫家所畫。”
“兩宋說畫”課堂上,孟煜林有個口頭禪,“沒有確鑿史料的,我不講。”教小孩子,不粗糙,不輕慢。北宋初年于山水畫最有貢獻的三位畫家——董源、李成、范寬。但因董源傳世畫作疑點太多,故而詳講李成與范寬。
無論講李成的《讀碑窠石圖》,還是范寬的《溪山行旅圖》,孟煜林先以白描式的語言勾勒畫家的性格和形象:李成嗜酒,過飲而死,其性格桀驁不馴,惜墨如金,善寫齊魯大地的平野寒林,這與宋朝的小寒潮氣候有關,用色較淡;范寬生于關中,若站在他所畫兩米多寬的《溪山行旅圖》前,巍峨的山勢立在眼前,如若巨碑,又因長得偏胖,得“寬”一外號。學生聽到這里“咯咯”直笑。
與先前看過的《明皇幸蜀圖》對比,從范寬的傳世作品《溪山行旅圖》窺得北宋山水畫的構圖特點:大中堂、中鋒頂立。“大山大水與小小的人物形成鮮明對比,可見北宋人對大自然的敬畏之心。”孟煜林又慢悠悠地從構圖引到了北宋人的精神內涵。坐在一旁來陪同的家長們,“沙沙沙”地記著筆記。課后,一位叫阿簡的媽媽感嘆,“川博的《兩宋說畫》書畫課簡直是給家長先掃盲啊!”

《兩宋說畫》課現場,孟煜林邀請大學老師也是古琴藝術傳人賀蘭澤演奏古琴
面對孩子在課下的提問,“如何看一幅長畫卷”。孟煜林剛好用《清明上河圖》回答了這個問題。
孟煜林戴一副圓框眼鏡,笑了笑說:張擇端如若生活在當代,一定是個很牛的大導演。若將《清明上河圖》三等分,每一等分的中軸線部分即是一場交通事故。且看第一次交通事故,一匹受驚的馬往前沖,一個小朋友沒注意差點撞上,旁邊的老人想去拉小孩。第二次交通事故發生在橋上,是整幅圖的高潮。船的桅桿超出了限高,馬上就要與橋相撞了。船上的人急壞了,齊力往反方向劃槳。橋上的人也給船員們支招,有人還熱心地給他們遞繩索。第三次交通事故,一個騎馬的官員撞丟了一位路人的包袱,路人正生氣指責官員呢,絲毫未注意身后即將到來的駱駝隊。
在張擇端的筆下,從左到右,北宋的市井開始,到皇家墻垣終止。看罷王家紙馬鋪,十千腳店,售賣“飲子”的冷飲店,勾欄瓦肆,漕運船家。再看所畫人物,從馬少驢多判斷宋朝兵力,從酒旗招幌知宋朝商業。

觀賞完《秋庭戲嬰圖》 ,學生隨即體驗了一把推棗磨的游戲


宋畫課上,孟煜林穿插進幾個考題,如何畫詩句“看花歸來馬蹄香”“野渡無人舟自橫”“竹鎖橋邊賣酒家”中的意境,引發學生的深度思考
“朝代更迭,現藏于北京故宮的《清明上河圖》曾幾經輾轉。”再從畫里轉向畫外,孟煜林切換成說書人,講這幅畫的被收藏史。從乾隆皇帝編撰的《石渠寶笈》中尋找線索,細說真品和仿品難辨的收藏故事。又講至收藏者的印章和題跋,說到乾隆皇帝誤把水仙盆當作貓食盆的故事,有些學生應了一句,“哦!真受不了亂題字的乾隆了。”似成人的口吻。
穿過官宦人家的高墻,《秋庭戲嬰圖》一展大戶人家孩童的嬉戲方式。講至此處,學生隨即體驗了一把一千多年前宋朝推棗磨的游戲。通過游戲環節將畫中場景延展到現實中,調動起學生愛玩兒的天性。
孟煜林曾在佛羅倫薩美術學院進修,那里的上課方式給他很大震動:學校和美術館是在一起的,教室邊上就是著名的美術館。老師上課和美術館結合得非常緊密,有時上課一半,老師會說我們去美術館看真跡,那效果是完全不一樣的。
“美術館或者博物館里有真跡,這是在博物館上課的優勢。在這門課中,我們想將學校里書本上的東西與現實里的博物館結合起來,讓課程立體,有體驗性。在學校上課,局限性比較大。在博物館上課,我認為是可以打破這個局限性的很好的方式。學校里面的課程是分門別類的,這是基于考試原則下的考量。而我們這門課程與應試無關,可以把多門學科綜合起來。”

觀省博藏畫現場,孩子和家長都紛紛拿出手機拍照

看完文同的《墨竹圖》,孩子們跟著連卓奇老師畫“竹報平安”圖
課堂首問,“既然宋朝是積貧積弱的,為什么后世的學者、文人還那么向往宋朝”貫穿始終。終于在第三節課,慢慢揭曉:宋太祖立碑于太廟“柴氏子孫有罪不得加刑,不殺士大夫及上書言事者,子孫有渝此誓者天必誅之”。兩宋時期,可謂士大夫地位最高也是最幸福的時代。
游覽了北宋的山水自然風光,逛了汴梁的大街小巷,第三節課,孟煜林將宋朝文人畫帶入學生視野,期間還穿插進幾個宋朝的高考題,如何畫詩句“看花歸來馬蹄香”“野渡無人舟自橫”“竹鎖橋邊賣酒家”中的意境,引發學生的深度思考和創造性思維。
宋時文人畫的“寫意”,與山水畫的“寫意”又不同。講起蘇東坡的《古木怪石圖》,孟煜林又拋出典故,以蘇東坡的人生起伏,幫助學生理解畫中古木的曲折。
講文同的《墨竹圖》時,孩子們跟著既是畫家也是大學國畫老師的連卓奇運筆灑墨,創作出有個人特色的《新墨竹圖》。在一旁做助教的車雨施老師談道,“并不是教孩子照原樣臨摹,學會老師老辣純熟的畫風,而是讓學生去體驗中國古人以毛筆繪畫的方式,感悟宋朝文人的氣節。”
宋徽宗,一個極有藝術天分的皇帝,雖然皇帝做得不稱職,但卻留下了大量的書畫瑰寶,擅畫花鳥畫,有《臘梅山禽圖》《瑞鶴圖》傳世。《臘梅山禽圖》更是全世界第一幅“詩書畫”結合的作品,畫上配詩直抒胸臆,“山禽矜逸態,梅粉弄輕柔。已有丹青約,千秋指白頭。”一旁的家長們聽罷此詩,也唏噓不已。
《瑞鶴圖》中,宋徽宗將眼見的祥瑞景象記下,但此畫繪出不久,1127年,金兵擄走徽欽二帝,北宋滅亡。康王趙構建立南宋,定都臨安。兩宋山水畫各有其特點,北宋山水畫,山立中軸線上,大氣磅礴;南宋山水畫,山立旁邊,后人從中讀出南宋偏安一隅的心態,雖是誤讀,但也著實意味著宋朝重視文化的時代即將落幕。
畫卷展開,中國古人的服飾、游戲、生活就展現在眼前。品讀文人畫中風骨的同時,孟煜林亦重視介紹宋代人的生活。
李公麟的《西園雅集圖》以寫實的方式描繪了他與蘇東坡、黃庭堅、米芾、秦觀等16位大文人,在駙馬都尉王詵府中做客聚會的情景,畫中之人或揮毫灑墨、或吟詩賦詞、或撫琴唱和、或打坐問禪,可見當時大文豪們的文雅生活。《消夏圖》中,雙腳蹺起的舒服姿勢,一覽其悠然自樂的心境。
孟煜林講吃茶,唐朝時,跟吃火鍋一樣。宋朝時,則是類似當今抹茶的吃法,將茶葉打出白顏色的泡沫,以黑顏色的茶盞盛之。后來,由元通法師傳至日本,影響至今。彼時有斗茶之風,每年的第一場雪下了之后,從梅花上掃的雪,再埋進地底下,次年取出煮茶,太過奢華繁復。蘇軾是將此風止住的人。蘇東坡說,我的茶好,在竹林里,從剛長出的嫩竹葉上掐了一個小尖,返璞歸真,此茶最好。
“宋朝文人間開始有自畫像,文人對著自己的自畫像反省。小仆給主人倒茶,主人一定要面對著小仆道謝。”孟煜林介紹,“《文會圖》中,皇帝把所有大臣請來吃酒席,后面依然有琴棋書畫。宋朝人重吃喝,光小吃就有三百多種。”學生聽到此處,一片驚奇。
孟煜林另講到文人畫的一個典故,關于司馬光的。司馬光因小時候砸缸的事為孩子們熟知,從政期間,司馬光的政見和王安石不同。王安石變法,司馬光隱退,潛心寫下《資治通鑒》。孟煜林評,當時的文人知道自己在歷史中的作用,不要只爭朝夕。人一定不要只看眼前,不當官,不一定不會名留青史……
一期宋畫課,參雜觀、賞、評、鑒不同方式,從畫中生活,到畫外典故,從作畫技巧,到生活為人,宋人太耀眼。學生上課聽得不亦樂乎,家長在旁邊也聽得不亦樂乎,實屬罕見。
由于報名人數眾多,第二期“兩宋說畫”課已于2月7日至10日推出,并拿出5個免費名額,給家庭貧寒但品性善良渴望學習的孩子。談及這一行動的初衷,孟煜林簡單直白地說:“在知識的世界里,孩子是不分高低貴賤的,所以我們盡量給家庭貧寒的孩子提供同等的學習機會。”

一期宋畫課,參雜觀、賞、評、鑒不同方式,從畫中生活,到畫外典故,從作畫技巧,到生活為人,宋人太耀眼。學生上課聽得不亦樂乎,家長在旁邊也聽得不亦樂乎,實屬罕見
TIPS_
學生及家長反饋
學生說:
本來對宋朝的事情不是特別感興趣,但上完這幾節課之后,我突然發現以前的朝代發生的事情很有趣,上了這四節課讓我了解了宋朝的習俗,看到了許多美麗的畫作,后面兩節課還有實踐,畫了竹子,還用馬一角畫法畫了一幅小品,我覺得最好的課程就是這樣的,先了解關于這個主題的知識,然后讓我們來實踐,這樣我們才能真正體會到宋畫的魅力!
——伊伊
家長說:
川博的《兩宋說畫》書畫課簡直是給家長先掃盲啊,青綠山水、中鋒凸起、S型結構、所有的宋朝山水畫都有人物、有人物就必有道路,有道路就一定通向房屋,孟老師的解說太有趣,又從《明皇幸蜀圖》的考證引出辯證思維:對每一幅畫保持自己的看法。在賀老師的古琴聲中欣賞宋代琴歌和《千里江山圖》,美得像宋人一樣。
——阿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