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點 VIEW POINT

近日,杭州蕭山一家長發微博表示:孩子所讀的《珍愛生命》兒童性教育讀本過于直白、尺度太大,對性器官和性行為有直接的描述與配圖。這一微博引起了網友們的關注和質疑,事實上《成長的腳步》《你從哪里來,我的朋友》等性教育課本都曾在網上引發熱議。面對質疑,北師大兒童性教育發微博回應:在我們的性教育實踐中,的確面臨一些所謂“敏感”話題,如這次網友廣泛關注到的二年級“身體發育”單元“人的誕生”主題中“我從哪里來”的內容,我們希望性知識能和其它科學知識一樣,被自然、準確地傳遞給兒童。國際國內的性教育經驗表明,讓兒童說出生殖器官的正確名稱,了解到自己誕生的過程,有利于兒童樹立尊重自己、尊重他人、尊重生命的意識”。
@張暢:在瑞典,1942年開始對7歲以上的少年兒童進行教育,小學傳授妊娠與生育知識,中學講授生理與身體機能知識,大學則側重于戀愛、避孕和人際關系。在美國,兒童從小學一年級就開始學習生育、兩性差異、性道德、性心理等方面的知識;初中講授生育過程、性成熟等;高中則偏重婚姻、家庭、性魅力、同性戀、性病、賣淫、性變態等方面的學習,并發放避孕套。全美14個城市的32所公立學校設立了性咨詢室,面向兒童和青少年,內容對教師和家長保密。
@希希學園:我們是一家公益機構,為流動兒童普及性教育,我們在打工子弟學校上課的時候也是選用的這套教材。這是從一年級到六年級分年級分學期的一整套教材,不只是性知識,還有情感態度價值觀等很多內容,整體符合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全面性教育技術指導綱要》的框架,所以在學校課程中使用比較好。但我也覺得沒有任何一個教材是完美的,是適用于所有學生的,所以我們在學校上課前會給教師、志愿者做培訓。內容不僅僅包括什么是性教育、為什么要做性教育等觀念、知識;還會包括如何授課的技巧。
@費加羅:性教育課本爭議之外,還需要關注兩組數據:一是根據“女童保護”網絡監控數據的不完全統計,2013年到2015年,全國各地被媒體曝光的性侵兒童案共968起,受害兒童超過1790人;二是去年《中國性教育現狀報告》顯示,我國青少年獲取性知識的主要渠道是“文藝、影視作品、漫畫、網絡資訊”(占32.2%);其次是色情光盤(24.4%)。相較于國外,從上世紀40年引入性教育課本和課程,我國的性教育之路還遠,什么樣的課本是合適的、老師應該如何講述都需一一討論、明確,同時還要和家長在性教育上達成共識。
@新周刊:科學的兒童性教育是一個好的開始,能夠接受這種性教育的孩子,無疑比父母當年要幸運。等他們長大后,一些地方糟糕的性別環境也許已經大為改善。但我們沒有任何理由等下去,等多一分鐘,可能就多一個孩子被侵犯。還是英國性心理學家藹理士一百多年前說的那句話:性的啟蒙工作應于何時開始,或怎樣開始,也許成為問題;但是這種啟蒙工作的非做不可,非仔細與謹慎去做不可,是再也不能懷疑的了。
近日,豆瓣推出豆瓣時間,用戶通過付費來獲取詩人們對詩歌的朗誦與解讀。在此之前,科普網站果殼發布付費語音問答平臺“分答”,問答社群知乎推出值乎,隨后微博開放打賞和付費提問功能。與此同時,內容創作者通過羅輯思維、喜馬拉雅、小密圈等平臺,推出一系列系統性付費內容,如媒體人李翔的付費內容《商業內參》,《奇葩說》辯手在喜馬拉雅上線的付費語音節目《好好說話》。隨著傾聽文化名人的課程成為現實,二手知識的形式更加直觀易吸收,獲取渠道不再囿于課程與書本之內,作為知識付費者的我們又該如何的理性面對?
@小清新失敗:
你不是在學習,你只是在滿足學習的欲望,以滿足欲望為目的,解決焦慮。其實知識變現就是抓住大眾的痛點,越是和“現實”靠得近的“知識”,越容易售賣,如:如何婚戀、如何找工作、如何賺錢,大到行業分析、職場規劃等等。其實這些簡單的知識,靠努力和時間就可以得到,但大眾需要的是一個“我在學習”的感覺。
@黑綿羊:
多渠道多形式接受知識是個好事情,在獲取之前是學會如何獲取。這需要我們對自己有一個清晰的認知,能畫出自己的知識結構圖,明晰自己需要什么、欠缺什么,而非簡單追隨、通過付費來為自己的惰性買賬。同時,對需要獲取的知識有個分類,哪些知識可以通過付費來獲取,哪些是需要動手實踐后再進一步深化。俗話說:世事洞明皆學問,人情練達即文章。對周邊事物保持一種好奇、善于觀察,能夠形成自己的認知體系,遠比一味的輸入和簡單的記憶有效。
據媒體報道,全國人大代表、中國宇華教育集團董事局主席李光宇建議高考取消英語科目,把中小學生的英語必修課改為選修課。他認為,目前中小學的孩子們花在英語學習中的時間太多了:“如果按照每天8個小時的學習時間來計算,在一個孩子最美好的10年時光里,竟然將近五分之一(18.13%)的時間都花在了英語學習上。”隨后全國政協委員、新東方教育集團董事長俞敏洪談了對“全面取消英語考試”的看法,認為取消英語考試這個建議有點倉促,甚至比較魯莽,學習英語已經不再純粹由國家決定了,這是中國走向世界的必然需求,可以適當降低英語在高考中的比重,或者降低英語在高考中的難度。
@四重奏:
外語能力測評越來越規范化和國際化已是趨勢,當然這也降低了英語在高考中的重要性。一是多省市正在逐步推進外語一年兩考;二是部分省市已經采用題庫命題方式用來提升考試公平性和科學性,與世界上標準化考試的通行做法接軌,并于2020年基本建成標準統一、功能多元的現代外語能力測評體系;三是,英語在高考中所占分值開始降低,2013年北京市出臺《2014—2016年高考高招改革框架方案》便提出英語分值從150分降到100分。
@中國青年網:
在實用主義和工具理性盛行的當下,“高考取消英語”的社會基礎就在于不少人認為英語在日常生活中“用不上”。從成本和收益的角度來看,英語學習入不敷出、劃不來,讓一些人對英語學習缺乏價值認同。實際上,不是“英語無用”,通過英語這一媒介去打開“另一扇窗戶”,了解其他國家的科學技術與思想精神,這又何嘗不是一種“中學為體西學為用”?當今世界逐漸成為一個“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運共同體,開放、融合已經成為不可阻擋的時代潮流。
@胡欣紅:
李光宇先生的“高考取消英語”建議雖不足取,但其所指出的英語教育弊病卻是一個真問題。英語教育改革可以適當考慮“降分”與“分層”原則。前者已經在3年前的“北京方案”中有所體現,后者則是指對學生實行分等級要求,即除外語專業外,降低外語分數在高考中的權重以及修改日常教學的相關要求。
據北青網報道,近日,在崇文門、西單、王府井商圈里,“婦女節”三個字罕見于商場的營銷文案中,取而代之的是 “女王節”“女神節”“女人節”等字樣,同時“樂享女人節、一起做女王”,“女神駕到”等粉紅風格海報也充斥眼球。針對商家將三八婦女節打造成購物的“女神節”“女王節”這一新現象,北京市婦聯相關負責人表示,三八國際婦女節是世界各國婦女爭取和平、平等、發展的節日。購物是“她經濟”下的錦上添花,但節日的內涵傳統不能丟。
@江德斌:
進入消費時代后,女性具有的消費欲望,則被商家看中,與其它節日一樣,盡可能賦予婦女節更美好的意義,既然年輕女性不喜歡聽這個詞,那就用“女人節”“女神節”“女王節”等來替代,從而迎合年輕女性的喜好。可見,“婦女節”變“女神節”乃是消費時代的嬗變,背后雖然有濃厚的商業氛圍,但也有廣泛的民意基礎,不應一概否定,認為這只是庸俗的商業行為。
@大群:
今年婦女節所出現的“女王節”與“女神節”,其實是觀念的水位上升后,商家的順勢而為,而非單純的消費主義推動。如同每年婦女節時,拿來比較的谷歌和百度logo,前者往年首頁logo所繪女性常是各個領域的杰出女性,如飛行員、建筑師、計算機程序員、科學家、法官等,而后者則常常是給出乖巧、可愛需要被疼愛的女性形象,這使得百度每年在這一天都會被網友指責將女性物化、將女性形象禁錮在家庭之中,而非更多的可能性上。所以,在今年百度也給出了“標準答案”,以免惹眾怒。


@光明網:非但是婦女節,母親節、父親節甚至春節、中秋節等傳統節日,在很大程度上都已成為了商家營銷的窗口,成為了刺激消費的由頭。這一現象,可以說是市場經濟、商業社會的必然結果。事實上,鼓勵女性消費和維護女性權益,并不存在著抵觸之處。從某種意義上說,女性群體能在婦女節期間“放開消費”,恰是其地位顯著提升、權益得到保證的一大力證。一方面,這一現象表明女性購買力在提升,對家庭財富的支配力在加強,她們獲得了更多自主安排消費、作出生活決策的權利;另一方面,這也說明了女性群體獲得了更充分的就業機會,她們扮演了更為主動的社會角色、在社會分配中占據了更為有利的位置。
@宋瀟:“婦女節”變為“女神節”,小小的一字改變,背后不僅是話語體系的更新,更是一種社會心態的轉變,至于這種轉變是健康還是腐朽,恐怕就像“如人飲水”一樣,冷暖只有自己知道。理想的狀態下,女性應該隨時受到尊重,社會也應該時刻愛護女性,但相比于此,更應該被追問的是:今天,我們該如何保障女性權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