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記者_張藝芳
循樂童年:自下而上的環保
本刊記者_張藝芳

成都根與芽八周年慶現場,泡桐樹小學循樂社團成員與珍博士合影
2016年11月2日,82歲的珍?古道爾博士在四川省圖書館巴蜀講壇帶來環保公益講座。現場的座位有限,場外17萬人通過直播平臺收看了講座。講座一開始,珍?古道爾博士模仿了黑猩猩的叫聲,用這一特別的方式跟在場觀眾打招呼。
一位活動組織者說,“面對這位動物行為學博士,本來以為是一個很嚴肅的講座,但珍給人的感覺很親切。”對于中國的聽眾來說,珍?古道爾博士是從課本里走出來的。半個世紀前,珍博士在非洲原始森林,與黑猩猩朝夕相處。多年之后,她與黑猩猩的故事收錄進中國中學生英文課本。
坐在講壇最前的一排,是成都泡桐樹小學和西安路小學的孩子們,他們都是循樂童年課程的受益者。1991年,在坦桑尼亞珍博士住宅的陽臺上,16個孩子聽她講述黑猩猩的故事,期間不停地向她提問。珍想到:“沒有引導,人們怎樣去愛所生存的環境和生活在周圍的動物呢?”隨后她發起面向青少年的環境教育項目,三年后“根與芽”項目在中國成立。循樂童年課程,是成都根與芽面向青少年設置的環保課程。
一個孩子用頭撞擊鋪有地毯的地板,旁邊其他十三位學生中傳來隱隱的笑聲。陳華老師示意止住。
學生安靜下來,陳華緩緩說道,“吳昊因為父母的不支持、不理解,感到非常生氣。我們平時在給父母宣傳環保理念和垃圾分類的時候,常會遇到這樣的情況。父母可能會說,‘那只是個說法,并不一定都要做出來。’”四年級的吳昊安靜下來,圍坐著的同學向他投以理解的眼神。
這是一堂按慣例在周五下午進行的社團活動課。陳華是位數學老師,也是循樂社團的指導老師,年輕,說起話來在學生中卻很有威信。吳昊是成都泡桐樹小學循樂社團的一員。
循樂社團,顧名思義,“資源循環帶來快樂”,吸納對環境保護感興趣的同學。社團課在一間活動教室進行,陳華坐在U字型沙發的一端,先詢問學生上節課所學,有學生搶著答《塑料王國》。一個孩子帶著認真的眼神,“塑料已經無處不在了,塑料顆粒已經污染了我們的海洋。我們這個星球也被稱為‘塑料星球’。”另一個孩子擔憂的表情,“我們每個人都有可能吃到塑料。”陳華在吵鬧聲中問,“我們在哪些情況下可能吃到塑料呢?”
學生直接站起來回答,“塑料垃圾污染了水源,我們可能在喝水時吃進去。”“人在食物鏈的頂端,我們吃的動物、植物,都有可能是塑料污染過的。”“塑料包裝制品……”
一會兒,成都根與芽環境教育項目助理梁園走進來,應著學生“梁老師”的問好聲坐下。聽到他們的聊天,補充了幾句,“在我們平時的生活中,塑料制品無處不在,這也是地球被稱為‘塑料星球’的原因。”
溫習完上節課的內容,梁園以神秘的口吻說,“今天我帶來了兩枚勛章,第一枚,是給誰呢?大家可以猜一下?”一分鐘后,梁園向眾學生宣布,“先是給陳宜煊,可能陳宜煊還不知道,今天她的爸爸參加了社區里的環保知識競賽,并且拿了一等獎。”
陳華老師補充,“早在幾天之前,陳怡萱的爸爸發現自己所在的(高新區桂溪街道三瓦窯)社區有環保知識競賽,并報名參加,梁老師知道后發了一沓資料給他。陳宜煊的爸爸非常用心,說明陳宜煊在家里的推動非常有效。”
梁園老師接著說,“是的,這也是一個家長用行動支持孩子改善環境的例子。現在開始,陳宜煊的爸爸也正式發展成為循樂社團的家長代表。”陳華配合著,“一個學生社團,很小,但也很大,很重要,我們也算是一個環保衛士。”
“上個星期,蔡長恒上課非常認真,也獎勵一枚徽章。”梁園說完,轉頭對蔡長恒說,“到時候你的徽章也可以傳遞下去,當你看到誰的行動更好的時候”。
課后,聊到吳昊的著急場景,陳華老師說,“小娃娃會有使命感,大人是沒有懲罰性的措施就不去做。小孩子現在認定的事情,將來就會去實踐。”
全球各地的根與芽小組圍繞“關心環境、關愛動物、關懷社區”展開,比如:上海根與芽的百萬植樹造林活動引人注目;成都根與芽則立足社區,并開展循樂課程,推動城市生活垃圾的可持續管理。

導演王久良拍攝的環保短片《塑料王國》海報

1998年,梁從誡先生邀請珍博士來中國進行首次演講
“成都根與芽”每學期都向設有循樂課程的小學提供志愿者,作為講解“垃圾分類與循環的知識與方法”的專業教師。梁園本是地理教育學專業,大學期間,便關注野生動物保護和動物福利,畢業后,做了半年的地理教師,后輾轉來到成都根與芽。
循樂課堂上,梁園使用更多的短片進行教學,學生們對視頻感興趣。這次播放了短片《九塊餅干和食物浪費》,坐在梁園老師旁邊的學生杜康煬去點擊鼠標,連續播放了三四遍,幾乎能背下這些內容。其中,有兩塊餅干,代表了長得丑的食物,我們平時所看到的琳瑯滿目的貨架,已經將長得丑的食物刨開。
課堂上,陳華老師更懂學生,懂得如何從切近處發問,梁園老師則在環保分類知識方面更為專業,兩人互相配合。陳華老師開始引導孩子,哪些是自己可以做到的,“丑的食物也要吃,我可以做到。多吃素食少吃肉,我也可以做到。”學生附和著,我也可以。陳華老師回,“你不行,小孩子長個子,還是要吃些肉。”
杜康煬對《九十九》那個動畫短片同樣印象深刻。《九十九》,又名《別有洞天》。杜康煬記得一些故事片段:用舊的木傘、屏風等生活物品,被丟棄在山間一處小廟里,一個路過的匠人雨夜借宿到此,遇見了這些物件兒的精靈,進行修補之后,一覺睡到天亮。
這些情境設置,只為引導學生進入話題。不管是用“九塊餅干”戲說食物浪費,還是《九十九》中借日本民間“付喪神”(也稱“九十九神”)傳說解讀“惜物”觀念,都為觸發學生環保意識的建立。
上周,循樂社團的十四五個孩子拍下自己家小區所設垃圾桶的照片。分發完獎章,她們便幫學生回憶、梳理垃圾分類標志,接著是認識金屬類可回收垃圾。“有人說,地球會被挖空,但如果鐵可以回收利用的話,就不用去消耗更多的資源。”學生似乎陷入沉思和回想中,課堂節奏很快,梁園又轉入另一話題。
“最后還有一類——玻璃。玻璃回收價格很便宜,且運輸成本高,要虧本。目前,有些地區的做法是,政府提供回收補貼。”梁老師的課堂語言簡潔直觀。一位學生接話頭,“梁老師,我們家里會用玻璃瓶種植物。”梁老師點頭,“這就是第二個R。我們學習的3R原則,源頭減量、重復利用、分類循環。”
梁園老師試圖窮盡垃圾分類的細節:家里有寵物的,會產生寵物罐頭,也是金屬做的。分類之前,一定要清洗干凈。包括牛奶盒,學名叫“鋁塑復合膜包裝”,為了讓牛奶保存得更久而設置。這類包裝,收集起來,也能更節約資源。第一步,涮一涮,然后把水倒了,剪開、晾干,保存得更久。
梁園自己在家中有一個大箱子是專門分垃圾的,將紙類、塑料類分開收集,到一定量后送給小區收荒人員;買菜也不用塑料袋,菜店就在樓下,買了菜直接拿在手里就上樓了;家里收養了一只黑色的貓,她每天用裝貓砂的包裝袋裝便便,鏟過后放到窗戶外面,滿了后再丟棄;平時多素食,絕不買皮毛制品。
她在課堂上重復著自己的堅持,“當我們所有的人都做了垃圾分類,社區工作做得特別好,政府就可以進行分類清運。家庭里面,以沒有分類收運為理由,那只是找借口。”

梁園老師(右)正進行垃圾分類處理

書簽活動現場,陳華老師(左)、美媽(右)展示學生臨摹制作的書簽
一次偶然中接觸到成都根與芽的工作人員,陳華得以申請到循樂課程。“現在環境越來越糟糕,學生們也能越來越感受到垃圾很多、空氣很糟,但并沒有更具體的了解。對于孩子來說,在社會上接觸到的一些事情,并無法告訴他答案。垃圾從產生到處理,為什么不能形成一個閉環。我們這個課堂就是帶孩子去了解。”

熊貓快跑活動現場,環保時裝秀環節

美媽設計、學生臨摹制作的書簽

循樂課程在泡小落地四年,舉辦過書簽活動、公益跑、法領館看環保紀錄片的活動。“雖然只是一個社團,但我們還是要放一些想法進去,根據學生需求舉辦類似參觀垃圾填埋廠、垃圾中轉站、污水處理廠的外出學習活動。”
說起外出的活動,陳華一雙眉眼蹙起來,“但一定是我們的學生有自己內心的疑問想要解答,我們走出去,是去尋找答案的,不是說為了出去玩兒,去聞臭的。”
導演王久良在拍攝《塑料王國》之前,還有一部《垃圾圍城》,介紹城市垃圾的處理現狀。早在2010年,有人大代表提出“宜居城市”的概念,倡導垃圾分類處理。2008年開始,中國有8個城市在城市垃圾分類處理之列,但也難免長期停留在部分小區試點階段。
目前,全國每年的城市生活垃圾約4.5億噸。處理方式中,焚燒是一大宗,填埋在其次,其他處理方式包括循環利用在內不到兩成。2016年12月17號,在成都舉辦的第四屆零廢棄論壇上,中國人民大學教授宋國君一針見血,“中國往往建設一座垃圾填埋場或焚燒廠就稱為是無害化,而現在我國的生活垃圾焚燒的污染控制標準還不夠嚴格,大量生活垃圾焚燒廠并沒能做好排污信息公開,更不是低成本的處理方式。”他認為,“只有做好垃圾分類和減量的常態化,才是長期低成本、可持續的垃圾管理方式。”
在了解了這些之后,城市生活垃圾分類幾乎成了火燒眉毛的事兒,也難怪乎文章開頭的那個場景會出現在課堂上。奈何多數人并沒有意識到這個情況,少數人只能急得跺腳。形成一個完整的垃圾分類機制,需要多久呢?零廢棄論壇上,北京辛莊的農村垃圾分類分享其案例,僅用6個月就建成了完善的垃圾分類體系,當地居民參與率達70%。
陳華認為,“可能因為我們現在是在城市,產生的垃圾很快就會被清運出去。因為汽車尾氣很嚴重,政府可能會倡導多騎自行車。我們也去過填埋場,工人工作的環境很惡劣,正是真實版的《北京折疊》收荒站場景。回來之后,我們也會做很多倡議。”
在萊福士辦書簽活動那次,只要路人掃二維碼回答垃圾分類相關知識,學生就贈送一枚用衣服吊牌自制的書簽,書簽上面是《瘋狂動物城》中狐尼克、兔朱迪和樹懶閃電等形象。活動中,學生走出課堂,轉而扮演了環保知識宣傳者的角色。
陳華帶著循樂社團的新老成員聽完珍博士的講座,帶著一撥循樂成員與珍博士合影,她滿臉漾著笑容。隨后,成都根與芽八周年年會上,還為她頒發了優秀指導老師獎。
“每個人都很重要,每個人都能發揮作用,每個人都能帶來變化。”珍博士的那句倡導詞成了陳華反復念及的話,“青少年能帶動明天的發展,這類環保意識的培養是我們首先考慮到的。了解現狀,才能產生強大動力。沒有強大的動力支撐,讓居民付諸實踐,未必可行。”
可喜的是,2016年9月,北京市《“十三五”時期城市管理發展規劃》中提出,“十三五”期間北京市將適時推進生活垃圾強制分類,該規劃目前仍在修訂中。梁園對未來的環保事業滿懷期待,“等有一天政府一聲令下,我們只需要默默去做就好了。”
2016年10月22至10月30日,中法環保月活動在成都方所書店持續了一周,包括環保電影鑒賞會,珍?古道爾攝影展,舊物改造活動展,咖啡渣作畫的親子體驗,最后是環保繪本親子分享會。
循樂課程對孩子的影響到底有多大?從個人成長的歷程來看,或許能找到答案。在環保繪本親子分享會上,陳美辰和媽媽分享經歷:由女兒陳美辰的一幅獲獎環保畫作,撞開了母女的非洲考察之旅。
去非洲領獎時,陳美辰尚在讀五年級,那是她第四次參加“中國兒童環保繪畫大賽”。美媽介紹,“大賽由聯合國環境規劃署與聯合國環境規劃署羅紅基金組辦,每年參賽選手有幾百萬,組委會全額承擔一等獎選手與一位監護人前往非洲,進行專業培訓和旅游觀光。陳美辰帶著‘媽媽,我一定要帶你去非洲’的信念參加了四屆,最終實現心愿。”
美媽在日記中記錄了女兒的變化,“去了非洲之后,面臨各種自然生態和專業引導,譬如那庫魯湖火烈鳥的減少、黑白疣猴的危機、自然生態水源帶給人類生活的變革……她那一顆敏銳的心有了綺麗而微妙的變化。漸漸的,她有了嶄新的憧憬,做事時不再只是圍繞自己私人的小目的,而是有了大的格局。”
正像珍在講座中所提到的童年經歷,上個世紀60年代,身邊的人都覺得珍?古道爾想去非洲的想法是做白日夢,珍的媽媽卻說,“珍,你想要做的事,一定要盡力去做。”陳美辰從媽媽那里獲得了很多鼓勵,“我一直覺得得獎并不在于我的畫畫技巧,而是在于我敢于用畫筆把想法表現出來。”
去非洲領獎前,陳美辰就已經是四川大學附屬實驗小學蒲公英根與芽小組的成員,與同學一起多次進行環境保護和動物保護活動,如:在小區回收廢舊牛奶盒、義賣圖畫為黑熊捐贈蜂蜜等。在這些活動中,美媽一直都在背后支撐。2012年1月,陳美辰還有一學期就要小學畢業,川大附小的芽芽們義演環保劇《銳斯克王國保衛戰》,美媽擔任劇本的寫作。義演大獲成功,門票收入捐給黑熊救助中心2830元。
一個月后,陳美辰看到歸真堂活熊取膽的新聞,抱頭痛哭,經美媽勸慰之后,寫下日記。“我相信,大多數公眾只是被蒙蔽了。他們從小接受的思想便是,在這個地球上,人類是主宰,人類比其他動物高一個級別。所以,其他生物生來便是為人類服務的。除了被馴養的,還包括所有野生的有著珍貴身體資源的動物。”

陳美辰環保畫《地球因動物而多彩》

泡桐樹小學循樂社團副社長苗倬兒給珍博士贈送校刊
美媽理解女兒的執拗,“依照小美的理念,獨善其身的做法并不是最好,真正的環保是一種喚醒或倡導、帶領更多人進入這個生活。”
陳美辰初三時,創出《聽,黑猩猩在說》繪本,歷數珍博士在黑猩猩研究過程中的15個重大發現。美媽運用眾籌幫女兒完成出版,并于珍博士2016年造訪成都時贈送她。在方所的分享現場,提起“女兒帶我去非洲”的經歷,美媽笑容燦爛,“去非洲是種子,出繪本是開花,未來還要長成一棵大樹,郁郁蔥蔥。”
美媽原名周月明,是一位大學教師,在四川傳媒學院教《影視藝術鑒賞》《影視動畫劇本創意》課程,她還參與了成都根與芽環保教材的編寫,在最初那版的循樂課程中,有更多的手工活動,讓學生體驗變廢為寶的藝術創作過程。
陳美辰曾參與設計“根與芽循樂童年項目”卡通形象——兩個熊貓形象,“千循”和“百樂”,后被成都根與芽制作成明信片,用于傳播環保理念。有時,美媽變身女兒的美工老師,比如,立體卡通形象的制作,美媽建議以廢報紙做出立體的造型,再涂以顏料。
在家里,美媽也會有一些環保的生活方式,比如:將舊衣物改造成好看的手套、杯墊、背包;浴缸水的多次重復使用,最后用于拖地、沖馬桶;盡量控制購買,減少浪費(這個最難,但在展開,爸爸做得最好)……
美媽坦誠地說,“盡管加入環保組織很多年,也努力做改善,但很多時候,我做得并不好,愛貪鮮、愛偷懶而導致的不環保行為太多,想起來很慚愧。外界有誘惑,導致消費與節儉成為沖突。”
“但是,你注意到沒有,我的慚愧并不是從天而降的。要是換了以前,我并不知道那些問題所在,我就會心安理得去享受這樣的生活。由此,我和陳美辰再一次認為,積極的社會宣傳是有效的,也是必需的。作為一種像種子般根植在內心的動力,一旦破土發芽,人們就會有良好的變化,減少購買和浪費。”
美媽會去關注各種家居用品,喜歡精巧、簡練和趣味的設計,也很用心去琢磨那些有環保理念滲透的細節。美媽話鋒一轉,“但,如果使用者本身有問題或偏頗,再環保再有效的設計都會被荒廢。所以,好產品面臨市場前,需要的是培養出成熟的與之配合的那個人、那群人和那種人。”最終還是指向了公眾環保意識的形成。
現在,陳美辰已讀高中,任成都石室中學傳薪根與芽社長,能獨立策劃環保活動。“說來有點慚愧,我對未來的構想并不是非常清晰。我現在選了文科,就把文科最好的大學作為自己的目標。我有時候想做珍博士那樣的人,扎根在叢林里,與自然為伴;有時候想做老師,把真正有意義的思想留在我的課堂里;有時候又想做導演,將那些不被重視的人、事、現象公之于眾……不管做什么,環保一定會是我生活中很重要的一部分。”

環保劇《銳斯克王國保衛戰》中,動物們看到了被雙腳怪虐待的武尊熊,紛紛發誓要奮起反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