簫鼓追隨春社近

社火,即社戲表演,源于古代春社的一部分,為祭祀土地神日。民間于是日敲社鼓、食社飯、飲社酒、觀社戲等。一般定于立春后第五個戊日,約在春分前后。
現在許多社火活動已成為文化遺產或旅游觀光的部分,但在傳統,卻是民間結社的重要形式。宋陸游《游山西村》謂:“簫鼓追隨春社近,衣冠簡樸古風存。"古代“社會"一詞即起源于民社聚會活動。明清小說中就寫道:“三十六行經紀,爭扮社火,裝成故事。"其社戲表演帶有“百戲雜耍"特色,包含高臺、高蹺、旱船、舞獅、舞龍、秧歌等多種形式。一方面,這些表演帶有酬神性質、禳災祈福,所謂“社火娛神,香火娛人";另一方面,也起著社會教育的作用。(本期圖片來自東方IC)

社火中最具表現力的是高臺。一臺一故事。常見情節多取材于傳統戲曲。如三打白骨精、桃園結義、二郎救母等。余則從神話傳說、軼聞野史到傳奇英雄,無所不包。所謂高臺,即在一張專用的桌子(或汽車)上,使用鋼筋、布料、彩紙等材料做出造型,如假山、樹木、動物等,然后按其內容將兒童裝扮成故事中的人物,固定于高臺上,做游行表演。 其中包括背社火、高蹺社火、馬社火、地社火等多種形式。




耍社火不說不唱,可以說是啞劇。為讓人一目了然,臉譜表現尤其重要。化妝是神圣而關鍵的一步,老社火隊都有各自歷代相傳的圖譜,秘而不宣。這些臉譜多半是從古代儺戲的“假面”“涂面” 發展而來。



社火之火,也作伙,有紅火、熱鬧之意。關于火的表演可能來自上古燎祭。除噴火、煙火、舞火獅、舞龍等表演,一些地方還有極富特色的火花表演。如河北張家口蔚縣暖泉鎮的“打樹花”,即來自鐵匠行。用熔化的鐵水潑灑到古城墻上,迸濺形成萬朵火花,猶如“樹花”,極其壯觀。 唐代李白在《秋浦歌十七首》中就曾寫過其壯觀場面:“爐火照天地,紅星亂紫煙。赧郎明月夜,歌曲動寒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