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_溫潛
明治維新是“脫亞入歐”嗎?
文_溫潛


1859年,在獄中吉田松陰寫遺書《留魂錄》給弟子伊藤博文、山縣有朋、高杉晉作等,稱“此身雖殉武葬野,枯骨猶唱大和魂……誠如諸友人諸君所知,余尤為崇敬趙之貫高、楚之屈平?!?/p>
不是。
為什么不是?近來年,隨著中國傳統文化的復蘇,中國知識界開始慢慢意識到,一百年前的中國人可能上了福澤諭吉的當。
最近兩年來,日本青年學者與那霸潤出版有《日本的中國化》一書,中文版由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引入后,在國內引起強烈反響,其頻頻受邀在中國講學。與那霸潤在書中指出,日本明治維新本質上是掛羊頭賣狗肉,名為西化,實為中國化(宋朝化)。主要表現在以下四個方面:
其一,基于儒家道德的專制皇權,大政奉還與“教育敕語”;
其二,科舉制,即高等文官的考試任用制,與自由競爭社會;
其三,廢除了身份制和世襲制,確立郡縣官僚制(廢封建,立郡縣,中央集權);
其四,放寬限制,建立自由市場。
明治維新在世界近代歷史上已有定論,在任何搜索網站上都有這一內容相似的詞條:
明治維新,19世紀60年代末,日本在受到西方資本主義工業文明沖擊下所進行的,由上而下、具有資本主義性質的全盤西化與現代化改革運動。
這次改革始于1868年明治天皇建立新政府,日本政府進行近代化政治改革,建立君主立憲政體。經濟上推行“殖產興業”,學習歐美技術,進行工業化浪潮,并且提倡“文明開化”、社會生活歐洲化,大力發展教育等。這次改革使日本成為亞洲第一個走上工業化道路的國家,逐漸躋身于世界強國之列,是日本近代化的開端,是日本近代歷史上的重要轉折點。但日本的明治維新并不徹底,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殘余。日本強大后,走上了對外侵略擴張的軍國主義道路。
將以上兩種關于明治維新的解釋簡單對比??煽闯?,在政治制度和文化教育方面,明治維新本質上是中國化和儒家化。而在國際政治方面,則吸收了西方的民族主義和國家主義思想,并最終走向了軍國主義的道路。而在中國五千年文明史上,鮮有國家和民族主義概念。奉行的是“文明大于國家”“文化高于種族”的天下主義觀念。此即《春秋公羊傳》里孔子的“尊王攘夷”思想。
由此,可以回顧當年的日本志士發動明治維新的初心。
19世紀中期的德川幕府對外實行“鎖國政策”,禁止外國的傳教士、商人與平民進入日本,只允許同中國、朝鮮和荷蘭等國通商。
美國海軍準將馬休?佩里率艦隊進入江戶,要求同日本建立外交關系和進行貿易。史稱“黑船事件”。1854年,日本與美國簽訂《日美親善條約》,德川幕府再度成為日本社會討伐的目標。封建陣營出現分化,中下級武士中的革新勢力,聯合與幕府有矛盾的西南強藩和皇室公卿等,提出“尊王攘夷”的口號,在行動上表現為:尊奉天皇,趕走外國侵略者。而其實質在于維護中華道統,如孔子之贊管仲:“微管仲,吾其被發左衽矣?!鳖櫻孜涓Q贊管仲:“春秋之義,尊天王,攘夷狄,誅亂臣賊子,皆性也,皆天道也?!?/p>
維新啟蒙者吉田松蔭等人創辦松下私塾,講授王陽明心學,宣講尊王攘夷思想,培養出高杉晉作、伊藤博文等一大批維新人物。用日本人的話說,其思想實質是“東洋道德、西洋技術”,即“中學為體,西學為用”。
由于尊攘派對幕府仍存幻想,受到幕府軍隊與西方列強的鎮壓,最終慘烈失敗。失敗后,有識之士認識到,要想改變日本現狀,必須推翻幕府統治,于是演變為倒幕運動,最終大政奉還于天皇,開啟了明治維新。

《教育敕語》由教育家井上毅和儒學家元田永孚共同起草,以天皇名義發布敕令,直到1948年廢除

日本青年學者與那霸潤《日本的中國化》一書認為:日本明治維新本質上是掛羊頭賣狗肉,名為西化,實為中國化(宋朝化)
事實上,全世界只有中國人還津津樂道一個多世紀前日本的“脫亞入歐”,現在的日本人早已羞于提及,參見《日本邊境論》。
經過明治維新之后的日本逐漸強大。由于日俄戰爭的勝利,文官失勢,軍國主義勢力抬頭。而清政府中法戰爭的失敗,為福澤諭吉提供了機會,他匿名發表《脫亞論》,提出全盤西化的政治主張,并激活西鄉隆盛的“征韓論”,從歐洲借來了民族主義的擴張,將日本一步步推向軍國主義的不歸路,并最終承受了兩顆原子彈的苦果。
但是,明治維新真帶來了全盤西化嗎?否,首先在文教上,日本頑固保存了其“東洋道德”。略分析其《教育敕語》:
朕惟我皇祖皇宗肇國宏遠,樹德深厚,我臣民克忠克孝億兆一心,世濟其美,此我國體之精華,而教育之淵源亦實存乎此。爾臣民孝于父母、友于兄弟、夫婦相和、朋友相信、恭儉持己、博愛及眾、修學習業以啟發智能、成就德器。進廣公益、開世務、常重國憲、遵國法。一旦緩急則義勇奉公以扶翼天壤無窮之皇運,如是者不獨為朕忠良臣民,又足以顯彰爾祖先之遺風矣。
第一部分闡明了日本“國體之精華”乃忠孝二字,國家道德之本就是教育之本,也即教育以培養忠臣孝子為出發點。
第二部分列舉了十大德行,即孝、友、和、信、恭儉、博愛、學習、成德、公益世務、重憲遵法,構成了所謂“德育”的主要內容。
第三部分敘述了德育教育的結果仍歸于造就“義勇奉公”的“忠良臣民”,其實暗含著做盲目聽從的工具之意,體現了軍國主義擴張的需要。
二戰后,《教育敕語》于1946年被排除,但其中提倡道德教育的部分仍在《教育基本法》中保留。也許是出于島國心態過分謹慎的原因,日本歷史往往令人撲朔迷離。
日本人編造歷史的行為從古墳時代就已經開始。關于那古墳里埋的究竟是些什么人,是什么時候埋進去的,直到今天仍然處于禁止調查的狀態。以《日本古事紀》為首的史書,將日本歷史云遮霧罩。而明治維新的歷史又是清晰的嗎?
幕末時代,日本先后經歷了幕末動亂、明治維新、戊辰戰爭、西南戰爭等一系列內亂,它為什么能那么快地完成現代化轉型,坂本龍馬為什么被暗殺?天皇血統到底有沒有被混淆?東京遷都背后所隱藏的真相又是什么?山口縣怎么出了那么多位總理大臣?日本留給世界的秘密究竟還有多少?
更有甚者,一百年前,日本歷史學家、支那學派的創立者內藤湖南在其著名的“文明中心移動說”里預言:今后,中華文化的中心會移至日本,將由日本代替中國實現中華傳統文化的偉大復興,這個目標是他們近代日本的國家使命、文化天職。
其學問,被稱之為“內藤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