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守菊
學習活動設計理論認為,學習活動是學習者身心發展的源泉,是教學設計的核心。教師設計課堂學習活動,使學生通過親歷過程,獲得豐富的體驗,感悟知識的形成過程,同時也使課堂教學煥發出生命的活力。教學實踐中,有的教師擔心學生活動耗時費力過多,以教授灌輸代之;有的教師認為學生活動只是中看不中用的形式,以實在的記憶背誦取代;有的教師為活動而活動,忽視活動的實際價值;有的活動設計偏離教學重難點,以熱鬧新異取勝。如何讓學習活動靈活多樣、趣味橫生,又直擊學生學習的重點要害,生動有效地幫助沉重理解建構?什么樣的學生活動簡單實用方便易行,又深刻影響學習者的情感態度?
下面以山東省“一師一優課,一課一名師”活動中趙老師執教的魯科版七年級下冊“物質運輸的管道”一課進行觀察分析。
1 走進教學現場
趙老師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注重學生的參與,讓學生在親歷和體驗中感悟、理解,共設計了8個學生活動。具體觀察記錄見表1。
2 悉心分析思考
2.1 形式多樣的活動激發了學生參與的積極性
趙老師設計了形式多樣的學習活動,有效地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參與熱情。例如,在感知血管搏動的小體驗中,全體學生認真投入,凝聚了學習心智,激發了探究欲望;觀察小魚尾鰭血液流動的分組實驗中,學生積極主動,在親眼所見、親身體驗中,建構知識,鍛煉技能,增加情感;“我來當醫生”學以致用,加強了知識與生活的聯系,讓生物學知識有用實用。
2.2 活動的設計有助于教學目標的達成
趙老師設計的多個活動,始終圍繞“三種血管的結構與功能”這一目標,從直觀感受到實驗觀察,從動畫模擬到圖片示意,從列表比較到學以致用,都緊緊指向三種血管的結構特點與功能,從達標練習的情況看,本節課學生的學習效果良好。
2.3 注重學生良好實驗習慣的養成
細節決定成效。習慣的養成從點滴的細處開始,趙老師在這方面做得尤其突出。分組實驗開始前,利用30 s時間同桌檢查實驗器材,一學生說名稱,另一學生檢查。實驗過程用時在1 min55 s,趙老師啟發學生:觀察結束后,實驗用的小魚怎樣辦?學生在觀察流動的小魚血液活動中,自然對小魚產生了感激、敬畏之情,很自然地想到了,實驗后將小魚放回水中,還小魚自由的生活。于是,關愛生命的情感潤物無聲地滋生起來。
2.4 活動設計有所創新
小魚尾鰭的血液流動觀察實驗,趙老師沒有照搬教材的方法步驟,而是創造性地采用了用白酒麻醉的方法,這樣就避免了由于小魚的劇烈活動而影響觀察效果。但是,如何將學生的觀察結果呈現并交流呢?趙老師只是讓學生起來回答,這對那些沒有觀察到實驗現象的學生是一個遺憾。其實,教師可以在課堂上用數碼顯微鏡,也可以用手機拍攝加以直觀呈現,還可以播放提前拍攝實驗的視頻,這樣可以幫助學生形成正確的認知。
2.5 有的活動效果不夠理想的原因
(1) 活動指示不夠清晰。在小體驗活動中,教師在課件上呈現了切脈的圖片,讓學生將手放到腕部,體驗感覺。提問后,學生回答:隨著心臟的跳動,血管中的血液在搏動。顯然,這樣的回答是基于學生的認知和經驗。其實,教師可以清晰地示范,明確指令,把食指和中指放到另一只手腕的拇指一側,感受血管的上下跳動。待學生感受到后,為檢驗學生體驗結果,全班學生同時計數15 s;然后,再感受頸部動脈的搏動。這樣,在學生親身感受的興奮中,順利引入眼見為實的觀察。
(2) 活動參與人數有限。課堂總結環節中,教師設計了“敞開心扉說收獲”活動,并將活動分為了兩部分,歷時5min25s之久。一名學生到黑板上書寫本節課所學的知識,作為板書;3名學生談學習的收獲,教師給予評價。最后的板書由兩名學生共同完成,教師只是簡單重復并進行了表揚。其實,知識梳理與談收獲是一致的,與其讓5名學生分享收獲占用整節課12%的時間,不如讓全體學生以自己喜歡的方式進行本節課學習的自我總結,可以是圖示,可以是列表,可以是復述,可以是歌訣,也可以是角色扮演等。這樣的活動既能關注到每個學生的所得,又尊重差異,實現了個性化學習。
(3) 教師不能大膽放手給學生。學習了3種血管后,教師自己用手勢進行了模擬:十指交叉示毛細血管,左右臂表示動脈和靜脈,并總結出血液按照一定方向流動的規律。此時,在教師演示后,可以讓學生同座之間進行手勢模擬并講述。也許由于模擬時左右臂的指代隨意確定,學生對于血液流向會產生爭議或分歧,但是正是在爭論中,可得的概念逐漸變得清晰了。
3 用心反思——怎樣的活動更有效?
課堂學習活動的安排不能隨心所欲,在什么時間、哪個環節、哪個知識點上展開探究、體驗、實踐活動,以什么形式來開展活動等都是很有學問的。
(1) 學習活動要注重教學效益。教師設計的學習活動應著力于突出重點、突破難點,著力于落實教學目標。不能為了追求活動形式,挑選一些容易設計學生活動的內容,或者增加一些無關緊要的環節。因為對徒有形式的活動,學生未必能夠進行深層次的思考,也就失去了活動的教學效益。真正具有教學效益的學生活動一定是有利于突出重點和突破難點的,是圍繞核心內容和重要概念的。
(2) 學習活動要符合學生的實際。教師設計的學習活動,要符合學生的認知特點、年齡特點和心理特點,不能為了新穎,過于低幼化;或者為了深刻,過于無趣味。學習活動要利于激活學生學習所必需的先前經驗,激發學生的認知沖突,驅動學生主動積極地、深層次地思考,促進學生的學習由淺入深、循序漸進,以遵循學生的認知規律。
(3) 活動的設計要注重全體參與。生物課程標準的三大重要理念之一是“面向全體學生”,生物教學應關注每一個具體的人。課堂上活動的設計,也應是讓全體學生參與其中的。活動不能只是少數優秀學生的表演,其他學生只充當觀眾的角色。如果只能部分學生參與,其他學生也應帶著任務觀看,并進行一定的互動和交流。
(4) 學生活動要“最大限度”地發揮作用。一次學習活動之后要有充分的交流和展示,或者一次學習活動要盡可能多地對多個學習內容有益。比如,觀察小魚尾鰭的毛細血管,應盡可能展示學生顯微鏡下的鏡像,成功的給與肯定,失敗的讓其分析原因。教師可以通過預實驗提前示范或者拍攝實驗現象,讓學生有目標地進行觀察。也可以在第一次觀察后,經過教師的點撥或者同學間的交流,帶著問題再進行第二次的觀察。這樣,將三種血管的結構和功能一并完成。
(5) 活動設計要注意節奏合理。課堂上有效的活動可以激發學生參與的激情與興趣,但由于一節課的時間有限,加之初中生的自我調節能力不夠強,如果教師控制不好課堂活動的節奏,往往會導致教學任務無法完成或者匆忙急趕。因此,教師應適時對課堂學習活動進行“收”“放”,特別在“收”時,要做到合適巧妙,遵循“自然而然,承上啟下”的原則。
當“把學習的權利還給學生”的理念真正深入了每位生物學教師的內心,每堂課上都可以設計出精彩的學習活動。當然,課堂教學中要以活動的有效實施為核心,活動設計在于精,不在于多;在于有效,不在于形式。活動要“活”,更要有“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