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建明+林鴻波+沈鵬+李保軍
在信息技術的推動下,我國的傳染病報告方式也不斷朝著信息化方向發展。最初,我國采用信函、電話、傳真等傳統通訊方式開展傳染病報告。從2004年開始我國實行傳染病網絡報告,報告人員從院內各科室人工收集傳染病信息后,再上網填報[1]。此后隨著醫院信息系統(Hospital Information System ,HIS)的普及,報告人員足不出戶,直接在HIS上查看共享的傳染病信息,然后再手工錄入“中國傳染病報告信息管理系統”網絡終端(以下簡稱傳染病報告網絡)[2]。為了使報告工作進一步信息化,實現信息從HIS到傳染病報告網絡的自動傳輸,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牽頭開發了“基于區域衛生信息平臺的傳染自動化報告系統”,選擇浙江省寧波市鄞州區試點開發、運行,并最終取得成功。所謂區域衛生信息平臺是指連接規劃區域內醫療衛生機構業務系統,實現數據匯總、交換與共享的信息平臺[3]。由于該系統主要依靠“區域衛生信息平臺”收集和中轉數據,故命名為“基于區域衛生信息平臺的傳染病自動化報告系統”。本文對該系統的運行原理進行介紹,并結合運行情況對其進行評價。
1 材料與方法
1.1 資料來源
傳染病報告數據來源于傳染病報告網絡,自動報告故障數據來源于日常故障監測報表,傳染病漏報資料來源于漏報調查。
1.2 方法
介紹該系統運行的必備條件和原理。對新舊兩種報告方式的人工操作時間進行測試,統計各自耗時情況。在運行過程中,對報告質量進行日常監測,分析監測報表,統計數據上傳
時間、信息準確率、故障發生情況、成功率和失敗率。調查參與運行的27家醫院2014年8月至2015年5月期間傳染病漏報情況,統計漏報率。據上述資料評價該系統優缺點。
1.3 數據上傳失敗的標準
從預防保健科(以下簡稱“防保科”)傳染病報告人員在HIS工作界面上確認報告到上傳至傳染病報告網絡的時間,甲類傳染病>15分鐘,其他各類傳染病>2小時,即為上傳失敗。
2 結果
2.1 系統運行基本條件
該系統的運行必須具備3個基本條件:第一,信息從下到上傳輸的各個節點,依次為:HIS、縣級區域衛生信息平臺、市級區域衛生信息平臺、省級區域衛生信息平臺、傳染病報告網絡。第二,連相鄰兩個節點,負責信息從下到上單向流通的中轉軟件。第三,相應的計算機設備和互聯網信號。前兩個條件需要靠相應的軟件開發公司提供,第三個條件由醫療衛生單位自身提供。作為試點的鄞州區,完全具備這些條件。
2.2 系統運行原理
該系統的總體原理就是借助縣級、市級及省級三級區域衛生信息平臺的中介,實現傳染病數據從醫院的局域網自動上傳到傳染病報告網絡,替代原先由人工將數據錄入網絡的報告方式。下面從數據流程、系統識別及信息訂正三方面對其原理進行介紹。
2.2.1 數據流程 醫院各科室(門診、住院、體檢等)臨床醫生采集需要報告的傳染病患者信息,錄入HIS,在醫院局域網內實現數據共享。防保科醫生通過電腦登陸HIS,在審核界面上對信息進行審核,對不符合邏輯要求的信息或填寫錯誤的信息進行更正,經核實正確后正式報告。數據即從醫院局域網自動傳輸至縣級區域衛生信息平臺,再依次經過市級和省級區域衛生信息平臺,最后傳輸至傳染病報告網絡。市級平臺除了接收來自縣級平臺的數據外,還接收來自市級醫院的數據,同樣省級平臺還接受來自省級醫院的數據(圖1)。
2.2.2 系統識別 對醫院HIS軟件進行了改造,使其具備能夠識別傳染病診斷名稱的功能。將規定需要報告的傳染病診斷名稱(包括全稱和簡稱)列入HIS診斷名稱數據庫,當臨床醫生診療時在HIS中輸入疾病診斷名稱后,系統會根據數據庫中的信息自動識別傳染病并提示醫生進行報告。如果要新增傳染病病種,則將其名稱加入HIS診斷名稱數據庫。
將傳染病報告網絡中規定必須要采集的病例信息在HIS中設為必填項,當臨床醫生在HIS中錄入病例信息時,如果有缺失的必填項,則不能保存該報卡,強制要求醫生補全信息,保證了信息采集的全面性。設置的必填項有患者姓名、年齡≤14歲兒童的家長姓名、性別、聯系電話、現住址、職業、工作單位、發病時間、診斷時間、疾病名稱、病例分類(實驗室診斷病例、臨床診斷病例、疑似病例、病原攜帶者等)、填卡醫生等。如果是特殊疾病,如艾滋病等,還要將一些與其相關的項目設為必填項,在此不詳述。
2.2.3 信息訂正 當醫院防保科傳染病報告人員登陸HIS工作界面時,能看到臨床醫生新填寫的傳染病報卡。經判斷,若需要報告則對病例的信息進行核實,對不符合邏輯要求的信息或填寫錯誤的信息進行更正,判斷正確后正式報告;若不需要報告,則放棄。對于已經通過審核正式報告的報卡,如果因某些信息仍然存在邏輯錯誤而導致上傳失敗的,則由軟件公司通知報告醫院進行訂正后繼續上傳。對于已經成功上傳至傳染病報告網絡的報卡,如果要修改信息,則直接登錄傳染病報告網絡進行修改。如果某個傳染病報卡上傳失敗(甲類距離報告時間超過15分鐘,其他傳染病距離報告時間超過2小時),將導致病例遲報的,則直接登錄傳染病報告網絡手工補報,以避免法定傳染病遲報。
2.3 工作資源節省情況
按照原先的報告方式,防保科傳染病報告人員通過HIS將需要報告的病例信息打印成紙張,再手工錄入報告網絡,整個過程平均耗時5分鐘/例。通過該系統報告,預防保健科醫生只需在HIS的工作界面上對臨床醫生采集的信息進行一次審核,然后確認報告,就完成了整個報告過程,平均耗時1分鐘/例。即該系統比舊方式平均省時4分鐘/例。還能實現無紙化作業,節能環保。
2.4 報告質量
從2014年8月至2015年5月,鄞州區參與運行的27家醫院共通過該系統報告傳染病報卡4360張,成功上傳4142條,成功率為95.00%。成功上傳的報卡平均上傳時間為10分鐘,報告網絡中的病例與HIS中的病例信息一致數為4142例,一致率為100%。期間參與運行的醫院共診斷各類傳染病4360例,實際報告4360例(上傳失敗的報卡由手工補報),漏報0例,漏報率為0.00%。
2.5 故障情況
2.5.1 故障分布 從2014年8月至2015年5月,共通過該系統報告傳染病報卡4360張,共發生故障47次,導致218張報卡傳輸失敗,失敗率5.00%。從時間上看,每月發生故障的次數依次為10、9、4、6、5、5、3、3、2次。從發生節點看,醫院局域網6次,區級平臺11次;市級平臺11次;省級平臺10次;傳染病報告網絡9次。
2.5.2 故障原因分析 故障原因主要分硬件故障、軟件故障兩方面。從硬件故障看,全部由各個節點平臺的服務器發生故障而造成,共發生10次。由于醫院局域網,縣、市、省三級區域衛生信息平臺及傳染病報告網絡這五個節點均設有各自的服務器,24小時運轉,容易發生故障,主要故障為服務器存儲硬盤損毀、或存儲空間不夠等,10個月內,醫院服務器故障2次,縣級區域衛生信息平臺服務器故障3次,市級區域衛生信息平臺服務器故障4次,省級區域衛生信息平臺服務器故障1次,傳染病報告網絡服務器未發生故障。從軟件故障看,主要是縣級和市級區域衛生信息平臺軟件不兼容,共發生24次;其次是HIS與縣級區域衛生信息平臺軟件不兼容,共發生9次;再次是省級區域衛生信息平臺與傳染病報告網絡軟件不兼容,共發生4次。軟件問題主要發生在運行前五個月,共34次,經過調試修改后明顯減少,后5個月僅出現3次。
3討論
傳染病網絡報告和HIS的廣泛應用給傳染病報告方式帶來革命性的進步,極大地提高了疾病監測的效率和質量,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我國公共衛生事業的發展。然而隨著公共衛生工作的更深入開展[4],疾病報告的任務也相應增加,很有必要進一步提高疾病報告的效率。原先的報告方式需要將繁雜的信息從HIS人工“搬運”到傳染病報告網絡,這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報告的效率和質量[5]。該系統終結了原來的手工報告方式,實現了報告信息從源頭到終端的自動傳輸,進一步提高疾病報告的信息化程度,為疾病報告的方式提供了創新思路,是公共衛生領域的一項創舉。
與原有的報告方式比,其主要有以下優點:①,該系統節省了時間和人力資源,提高了疾病報告效率。原有的方式存在重復勞動,即同一條病例信息需要臨床醫生和防保科人員各輸入一次,而該系統只需臨床醫生輸入一次即可,防保科人員只需審核糾錯。鄞州區近三年年均傳染病報卡量約1萬例,該系統每年能比原來節省約4萬分鐘人工勞動時間。如果再加上慢性病、死因、職業中毒等報卡,將省時更多勞動量。這對防保科來說意義重大,因為它們承擔著多項公共衛生服務[6],即使專職的疾病報告人員,也要參與其他工作,例如免疫接種,傳染病疫情防控等。該系統能節省人力資源以開展其他工作。②,該系統提高了疾病報告質量。首先原先的報告方式,當報告人員將源自HIS里的病例信息手工錄入傳染病報告網絡時,轉錄過程中難免會出錯,例如,有時會出現將病例的診斷時間填錯,而造成傳染病遲報等問題;而該系統中,信息從源頭到終端的傳遞過程完全由計算機信息技術承擔,一般不會出現信息變異的,提高了疾病報告信息的準確性。第二,該系統最大程度降低了疾病的漏報率。由于在開發該系統時,對HIS軟件做了改進,加強了疾病報告的提示功能,杜絕了人工遺漏。
當然該系統也存在一些缺點,具體如下。①,報告信息(尤其是縣級數據)從源頭到終端傳輸環節較多,任何一個環節軟、硬件故障,都會導致數據傳輸失敗,從鄞州區10個月的運行情況看,總的失敗率5.00%,當數據傳輸失敗時,需要人工補報。故亟需進一步提高穩定性。②,數據傳輸過程耗時較長,目前的平均傳輸時間為10分鐘。而傳統的網絡直報,只要報告后信息會立即從源頭上傳到在網絡終端上,幾乎沒有時間差。故亟需進一步提高從信息傳輸速率。③,滿足運行的基本條件較高,要建設縣、市、省三級區域衛生信息平臺,還要對醫院的HIS做相應的改造。投入運行后,要對相應軟、硬件進行長期維護。整個系統的運行需要若干家軟件公司提供服務。前期投入和后期維護,成本較高。
綜上所述,鑒于該系統能夠大大提高疾病報告效率和質量的前提下,在后期的運行中,如能進一步提高性能,保障做到100%的報告成功率和信息傳輸速率,且進一步降低運行成本,則具有很大推廣應用價值。
參考文獻
[1] 程愛萍. 網絡直報前后傳染病疫情報告狀況的評價比較[J]. 中國衛生信息管理雜志, 2006, 3(1): 28-30.
[2] 顏紅, 李保杰. 基于HIS的傳染病報告管理系統的實現與應用[J]. 醫院數字化, 2013, 34(10): 44-46.
[3] 祝聞華. 區域衛生信息平臺建設的探議[J]. 江蘇衛生事業管理, 2014, 5(25): 111-112.
[4] 龔向光. 從公共衛生內涵看我國公共衛生走向[J].衛生經濟研究, 2003,9: 6-9.
[5] 鐘初雷. 醫院信息系統與傳染病網絡直報系統接口開發與實現[J]. 疾病監測, 2007, 22(10): 696-698.
[6] 王小芳, 陶合獻. 淺談衛生院預防保健科職能定位與發展[J]. 中國社區醫師, 2005, 7(111): 98-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