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在廣義貨幣模型的基礎上引入了貿易品與非貿易品占比來構建一國的匯率決定模型,利用中美兩國的季度數據來進行實證分析。研究結果表明,長期內,相對收入水平的上升是造成人民幣匯率升值的因素,而相對貨幣供給、相對利率水平以及相對貿易品與非貿易品占比的增加會導致匯率貶值;短期內,當匯率偏離均衡點時向量誤差修正模型會促使其向均衡匯率移動,短期波動主要由自身造成,國名收入、利率水平、貨幣供給量和貿易品與非貿易品占比造成匯率波動的能力依次由高到低。本文的研究結論對于貨幣政策的制定和利率改革以及如何保持匯率穩定有著一定的啟示意義。
【關鍵詞】廣義貨幣模型 人民幣匯率 均衡匯率 匯率穩定
三、結論
本文基于1996年1季度至2016年3季度的季度數據,基于修正的廣義貨幣模型運用協整檢驗、誤差修正模型和向量自回歸模型,來對相對貨幣供給量、相對收入水平、相對利率水平和相對貿易品與非貿易品占比對名義匯率的影響進行了研究,最終得出了如下的結論:
(1)長期內,人民幣的匯率水平與上述各種變量之間存在著長期均衡關系,相對貨幣供應量的增加、相對利率的上升會導致名義匯率貶值,而相對收入水平的增加才是造成人民幣不斷升值的原因。
(2)誤差修正模型和向量自回歸的結果表明,人民幣匯率的短期波動大多數是源自于自身的影響,當人民幣匯率偏離均衡點時誤差修正機制會促使它回到均衡水平。相對收入水平和相對利率水平的增加,可以造成短期人民幣匯率升值。而短期相對貨幣供給的增加可以導致匯率貶值,但是隨著時間推移這種影響力越來越弱。
(3)對于引入相對貿易品與非貿易品占比這個新入的變量。協整方程回歸結果得出的該變量系數為0.449,表明當相對貿易品與非貿易品占比每增加1%會導致匯率貶值0.499%,說明在長期相對貿易品與非貿易品占比是匯率決定因素之一。但是,根據脈沖響應和方程分解,它并不會造成短期匯率的波動。
參考文獻
[1]肖明智,謝銳.價格粘性下人民幣不同升值模式對中國經濟的影響研究[J].財經研究,2012,(2):112-122.
[2]任熹真,程旭坤.廣義貨幣主義模型在人民幣匯率決定中的應用[J].黑龍江對外經貿,2006,(12):25-27.
[3]邱冬陽.人民幣購買力平價—1997~2005年數據的協整分析[J].經濟研究,2006,(5):31-40.
作者簡介:厲君雄(1992-),男,湖北孝感人,西南大學經濟管理學院碩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