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海劍
在現實教學中,教師絕大部分是利用現成的教輔資料或從網上下載的資料中選題。而這些資料中精心編制的原創題較少,使得這樣做的結果是把學生引入了“題海”,既不利于學生能力的培養,也不利于學生生物學核心素養的提高。試題對課堂教學的導向作用毋庸置疑,通過命制高質量的原創試題導向課堂教學不失為一條有效的途徑。
【例1】 下列關于遺傳的分子基礎的敘述中,錯誤的是( )
A. DNA和RNA都可以貯存遺傳信息
B. DNA和RNA都能以對方為模板合成
C. 細胞中組成核酸的嘌呤數和嘧啶數不同
D. 基因是堿基對隨機排列成的DNA片段
解析:核酸是細胞內攜帶遺傳信息的物質,大多數生物的遺傳信息貯存在DNA中,部分病毒的遺傳信息直接貯存在RNA中,A選項正確。DNA可通過轉錄合成RNA,RNA也可通過逆轉錄合成DNA,B選項正確。DNA雙鏈中嘌呤數和嘧啶數相等,RNA單鏈中嘌呤數和嘧啶數不相等,細胞中的核酸包括DNA和RNA,C選項正確。基因是有遺傳效應的DNA片段,事實上,大部分隨機排列的脫氧核苷酸序列從來不曾出現在生物體內,D選項錯誤。
參考答案:D。
命題立意:本題主要考查學生對DNA和RNA分子結構的主要特點、基因的概念、遺傳信息傳遞的一般規律,即中心法則等知識的理解能力。
復習對策:核酸、DNA、RNA、基因、核苷酸、堿基、染色體、遺傳物質、遺傳信息等概念在學習中很容易混淆,教師師應引導學生著重進行歸類、辨析。
【例2】 圖1是某二倍體植物細胞有絲分裂過程中秋水仙素作用原理的示意圖,①、②、③、④分別代表處在不同時期的細胞。下列說法錯誤的是( )
A. 秋水仙素可在細胞分裂的③時期起作用
B. ④時期的細胞可正常分裂發育成多倍體植株
C. 圖中所示過程是新物種形成的途徑之一
D. 低溫處理與用秋水仙素處理的作用原理相似
解析:秋水仙素作用于正在分裂的細胞時,能夠抑制紡錘體的形成,應在有絲分裂前期即圖中②時期起作用,A選項錯誤。染色體數目加倍的細胞繼續進行有絲分裂,將來就可能發育成多倍體植株,B選項正確。用秋水仙素處理二倍體植物萌發的種子或幼苗可以獲得四倍體植物,由于獲得的四倍體植物與原二倍體植物有生殖隔離,不屬于同一個物種,這是新物種形成的途徑之一,C選項正確。低溫處理與用秋水仙素處理的作用原理都是抑制正在分裂的細胞紡錘體的形成,導致染色體不能移向細胞兩極,從而引起細胞內染色體數目加倍。D選項正確。
參考答案:A。
命題立意:本題主要考查學生對染色體數目的變異、人工誘導多倍體的方法、實驗:低溫誘導植物染色體數目的變化等知識的理解能力和識圖能力。
復習對策:染色體變異的相關內容是傳統的教學難點,并且常與育種、減數分裂等知識相聯系進行綜合考查,學生不易理解透徹,教師應運用多種教學手段突破難點,學生也應經常復習鞏固。
【例3】 圖2是不同濃度的α—萘乙酸(NAA)對紅花檵木和朱槿插條生根的影響(扦插32天)。下列說法錯誤的是( )
A. 與朱槿相比,紅花檵木對NAA的敏感性更高
B. 促進紅花檵木插條生根的最適NAA濃度為200 mg/L
C. NAA對紅花檵木生根的影響,體現了NAA作用的兩重性
D. NAA具有容易合成、原料廣泛、效果穩定等優點
解析:據圖可知:促進紅花檵木插條生根的最適NAA濃度為200 mg/L左右,而促進朱槿插條生根的最適NAA濃度為300mg/L左右,并且當NAA濃度為500 mg/L時,紅花檵木已被抑制而朱槿并未被抑制,因此紅花檵木對NAA的敏感性更高,A選項正確。據圖推斷:促進紅花檵木插條生根的最適NAA濃度大于或小于200 mg/L都有可能,B選項錯誤。紅花檵木在NAA濃度為500 mg/L時的每株生根數小于NAA濃度為0時的每株生根數,這體現了NAA作用的兩重性,C選項正確。NAA是植物生長調節劑,具有容易合成、原料廣泛、效果穩定等優點,D選項正確
參考答案:B。
命題立意:本題主要考查學生對生長素的生理作用、探索生長素類似物促進插條生根的最適濃度、植物生長調節劑的應用等知識的理解能力和識圖能力。
復習對策:生長素的發現與生理作用及其中的探究思想與實驗是高考命題的熱點,并且切入點經常變化,教師應重點復習。關于其他植物激素,教師要注意引導學生多歸納總結,如列表分項歸類,在理解的基礎上記憶,并經常復習以免遺忘,同時一定要重視教材。
【例4】 胰島素能促進組織細胞攝取葡萄糖,這與葡萄糖轉運蛋白1基因控制合成的葡萄糖轉運蛋白1(Glut1)密切相關。
(1) 急性心肌缺血、缺氧時,葡萄糖轉運和代謝增強。以某心肌細胞為材料進行實驗,結果見表1。
同對照組相比,各處理組均使細胞膜Glut1的量
。“胰島素+缺氧組”效果更明顯,說明胰島素有 的作用。
(2) 胰島素還可調節某些細胞中Glut1表達的數量。當血糖濃度升高時,下丘腦中的葡萄糖感受器接受刺激,產生興奮,最終作用于胰島B細胞,使胰島素的分泌量增加,導致某些細胞中Glut1含量增加。此過程屬于 調節。
(3) 癌細胞中Glut1基因普遍呈現高表達,原因可能是 。人體內癌細胞可作為
,引發機體的特異性免疫。
解析:(1) 通過對題干中表格里的數據等相關信息綜合對比分析可知:同對照組相比,各處理組均使細胞膜Glut1的量增加。“胰島素+缺氧組”效果更明顯,說明胰島素有促使細胞內的膜Glut1向細胞膜轉移的作用。
(2) 依據題干所描述的信息:當血糖濃度升高時,下丘腦中的葡萄糖感受器接受刺激,產生興奮,最終作用于胰島B細胞,使胰島素的分泌量增加,導致某些細胞中Glut1含量增加。此過程屬于神經-體液調節。
(3) 依據題干所信息:胰島素能促進組織細胞攝取葡萄糖,這與葡萄糖轉運蛋白1基因控制合成的葡萄糖轉運蛋白1(Glut1)密切相關。再結合癌細胞的代謝較旺盛,推斷癌細胞中Glut1基因普遍呈現高表達,原因可能是癌細胞要消耗更多的葡萄糖供能。人體內癌細胞可作為抗原,引發機體的特異性免疫。
參考答案:(1) 增加 促使細胞內的膜Glut1向細胞膜轉移 (2) 神經—體液 (3) 癌細胞要消耗更多的葡萄糖供能 抗原
命題立意:本題主要考查學生對神經調節、體液調節在維持血糖平衡中的作用、特異性免疫等知識的理解能力和綜合應用的能力。
復習對策:教師應及時引導學生歸納總結神經調節、體液調節及免疫調節,如對于各種激素進行歸類分項比較,并且使學生養成經常翻看的好習慣。
每一位教師都要重視并積極參與原創試題的命制工作。原創試題不僅可以考查學生的能力,打破題海戰術,切實減輕學生的學業負擔,而且通過命制原創試題還可以提升教師的專業水平,發揮原創試題的引領作用,最終使課堂走向高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