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宏杰
近日,衡水第一中學平湖學校正式揭牌,這標志著有“超級中學”之稱的衡水中學進駐浙江。衡水中學管理模式長期以來一直受到社會的廣泛關注與爭議,有人認為衡水中學教育模式就是應試教育的怪胎,在當前大力推行素質教育的大背景下,衡水中學的擴張就是素質教育的倒退,甚至有人認為衡水中學進駐浙江就是對浙江一直標榜實施素質教育的最大諷刺,也是對浙江教育生態的破壞。因此衡水中學在浙江設立分校的事件立刻被提升到應試教育與素質教育之爭的層面。
客觀地說,衡水中學雖然被視為應試教育的典型代表,但衡水中學驕人的考試成績和超高的升學率卻得了到社會的熱捧。這種矛盾的背后是否是現行教育評價制度,人才選拔模式在作怪呢?事實上像這種名校的擴張現象并不少見,素質教育與應試教育的界限并不是那么涇渭分明。衡水中學在大搞應試教育的背后也滲透著很多素質教育的元素。在教育多元化的今天,衡水中學的擴張不應該停留在應試教育與素質教育之爭上,而應該換個角度關注其背后的東西。
首先,應該關注教育的價值導向。衡水中學進駐浙江被貼上應試教育與素質教育之爭的標簽,但絲毫不會影響我們對教育價值導向的思考。國家辦教育的目的是什么?不就是為了提升國民素質,培養未來社會的合格人才嗎?教育的終極目標不應該是分數之爭,名校之爭。健康的體魄,完美的人格,頑強的意志,自由的精神,適應社會的能力才應該是人才培養的方向。
但現實是,媒體對名校的吹捧,當地政府政績的需要,各大學排行榜等等始終左右著民眾的視線,用人單位對名牌大學畢業生的青睞也影響更多家庭、更多學生對名校的渴望。在這樣的大背景下,名校巧妙地利用了學校、當地政府以及家長的這種急切心理迅速擴張,這并無可厚非,任何人都有權利選擇教育方式和途徑,但問題是,如果名校擴張是為了經濟利益,教育成為追逐名利、撈錢發財的工具,那么就與教育價值導向背道而馳。這是教育主管部門以及更多人應該思考的問題。為何這種急功近利的教育有市場,衡水中學能夠迅速擴張?
其次,應該關注教育亂象的治理。衡水中學備受人們詬病的是對優質生源的“掠奪”和無節制的加班加點。為了爭奪優質生源,學校出臺了一系列獎勵制度:如學生參加國家、省級競賽獲一等獎獎勵5千至3萬,考入清華、北大獎勵50萬,考入其他名牌高校獎勵3萬到10萬。將學生學習成績與金錢畫上等號,說白了就是經濟利益驅動,那么這種經濟刺激是不是一種教育亂象?有沒有相關規定?符不符合相關規定?
據媒體披露的衡水中學學生作息時間表顯示,在校生每天清晨5:30起床,至晚上10:10熄燈睡覺,每天上下午各5節課,時間安排精確至分鐘。此外,學生在校的時間,被各種測試和練習占據。這種作息制度符合教育行政部門的規定嗎?嚴格中學生作息時間的規定為什么一直沒有得到有效的落實?同時,從當地中學的反應來看,衡水中學涉嫌違規招生,爭搶優質生源,那么,像這種違規招生、金錢刺激、犧牲學生休息時間等諸多教育亂象為什么長期得不到根治?又該如何治理?這些是教育主管部門迫切需要研究的課題。
最后,應該關注教育公平。在批評的輿論中,衡水中學被描繪成了一個高考工廠,極端應試教育的典范。在批評者看來,一所學校能“產出”這么多的清華、北大等名校的學生,一定使用了非人的、極端惡劣的應試手段。比如,把時間細化到分鐘的軍事化管理,等等。似乎衡水中學就是“人間地獄”,既然如此,為什么又有很多家長愿意挖空心思把學生送到這所學校去呢?
衡水中學高考錄取率,尤其是清華、北大錄取人數一直領跑全國。2014年118人,2015年104人,2016年139人。衡水中學之所以能夠崛起,最大的法寶便是清華、北大等名校的升學率。研究顯示,中國重點大學農村學生比例自1990年代起不斷滑落,北大農村學生所占比例從三成落至一成,清華的農村生源僅占17%左右。寒門學子在高校招生名額中受限制而失去了升入名校的機會,入名校難已經成為不爭的事實。而衡水中學不受城市、農村戶口限制,不受外省份戶口限制的條件,高升學率恰恰迎合了家長的這種需求。炒得沸沸揚揚的異地高考政策遲遲沒有實質性突破,教育公平始終難以實現便是衡水中學得以擴張的原因之一。
總之,與其在衡水中學進駐浙江的事件中進行無休止的口水戰,倒不如換個角度關注其背后隱藏的諸多社會矛盾,徹底治理教育亂象,大力推進教育公平,真正把教育當作培養人的事業。這樣,教育才能良性循環,達到為社會培養合格人才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