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堯

十八屆六中全會強調,規范黨內政治生活,必須全黨一起動手。黨內政治生活強調基層支部和普通黨員的積極參與,主要通過狠抓支部功能的堅持和“回歸”,來規范黨內政治生活和黨員教育管理,使黨的每一個組織都堅強起來、每一個細胞都健康起來。基于此,揚州市江都區抓住“兩學一做”學習教育契機,創新開展基層黨內政治生活紀實管理,倒逼支部作為黨組織的“神經末梢”發揮主體作用,激活黨員作為黨的“肌體細胞”展現生機活力,著力推動全面從嚴治黨要求在基層落地生根。
一、主要做法
紀實清單表格化,不讓一項任務落空。紀實是規范,嚴實內容是前提。針對基層支部功能強弱不一、支部書記素質參差不齊的實際,嚴實制定紀實管理清單,把各項動作規范化、表格化,推動基層支部和書記落實任務不走空,保障黨內生活始終在軌運行。一是分類列清單。細化不同類型對象列出清單,做到“對癥下藥”、量體施策。結合機關部門、鄉鎮、村(社區)、“兩新”組織、流動黨員等五種對象的實際情況,分別就內容、形式、措施、任務等提出針對性要求,防止“一刀切”、“一鍋煮”。二是科學制表格。緊扣時序設計“規定內容”紀實表,方便“按圖索驥”、有序開展。將各項規定動作以20張表格形式列出,并依次列明工作名稱、主要內容、具體要求、規定完成時間、具體完成情況等,防止“走過場”、“放空炮”。三是靈活設“插袋”。專門附加“插袋”,引導“百花齊放”、自創特色。對應表格中“自選內容”一欄,“插袋”除放置規定動作的佐證材料外,還可隨時增添自選動作相關的具體方案、活動圖片、特色總結等,防止“模式化”、“呆板化”。
紀實責任具體化,不讓一條標準打折。紀實是形式,嚴格責任是核心。針對基層支部和書記重視程度不一、執行動力有差異的實際,強化紀實管理責任,把各項紀實要求具體到人到事、到質到量,推動基層支部和黨員嚴實組織生活不打折,保障黨內生活始終高標推進。一是定紀實主體。抓住紀實主體這個責任首問,明確支部書記作為紀實管理的“第一責任人”,負責或分管具體工作的同志作為專門的記錄員,及時總結成效,上報特色亮點,以責任“捆綁”推動形成思想自覺。二是定紀實要素。抓住紀實內容這個責任重心,要求詳細記錄時間、方式、人員、特色等具體要素,使支部開展情況在紀實中全程展現,黨員參學情況在紀實中具體反映,用要素“定位”推動形成行動自覺。三是定紀實指標。抓住紀實數據這個責任考量,動態發布相關工作開展時間進度、參加人數、學習篇目、研討次數、結果成效等具體數據指標,包括臨時部署的有關工作,要求在紀實中得到體現,在“插袋”中有所佐證,用指標“量化”推動形成對標自覺。
紀實督導精準化,不讓一個支部掉隊。紀實是抓手,嚴格督導是關鍵。針對基層支部和書記理解水平不一、落實成效有高低的實際,發揮嚴格督導的把關定向、校正糾偏作用,把紀實管理情況作為“靶向”指導的依據,推動基層支部和黨員精準落實不掉隊,保障黨內生活始終健康開展。一是隨機性抽查。區鎮聯動成立了63個督查組,按照“聽、看、查、訪、評”的要求開展隨機性檢查,將紀實與走訪結合起來,指出存在問題,傳遞傳導壓力,壓緊壓實責任,防范“推動一陣風”、“雨過地皮濕”的現象。二是集中性督導。區級層面成立15個督導組,每月集中督導150個基層支部,以紀實情況為切入點,聚焦盯緊學習內容、參加范圍、落實制度、整改問題等4個方面,查驗實際狀況和效果,及時提醒、定期通報、跟蹤問效,防范督導時表態堅決、督導后“濤聲依舊”的現象。三是普適性指導。注重在紀實督查中用好“一報一網一號”,把基層支部中一些有普遍推廣價值的特色亮點推介出來,把點上做法轉化為面上做法,以點上督導促面上指導,防范“新瓶裝舊酒”、沿用老辦法的現象。目前,已編發《情況通報》15期、推介亮點做法61個,江都黨建網、“江都先鋒”微信公眾號共發布、分享工作信息350多篇(條)。
二、深化運用
通過開展黨內政治生活紀實管理,基層支部“家家有本賬”,普通黨員“個個是主角”,有力推動了全區2297個黨支部有效覆蓋、56053名黨員全員參與。對此,中央督導組給予充分肯定,中組部《黨建研究》也作了推介。紀實管理將規范要求與責任意識、經常開展與精準指導有機銜接起來,是推進黨內生活新常態的有效抓手,可從三個方面進一步深化拓展:
借力“互聯網+”,推動能出活更能出彩。落細落小是“出活”,放大影響才“出彩”。一些基層支部利用新媒體,打造“指尖上的學習平臺”、“永不下課的教育課堂”,把“有意義”的事情做得“有意思”,也有效提升了流動黨員的參與度,取得了較好效果,這種接地氣的做法廣受歡迎。中組部強調,下一步要把輿論宣傳的引領作用充分發揮出來。因此,適應信息化時代特點,以“互聯網+”思維推進紀實管理,是提升黨內生活包括組織生活吸引力影響力的重要方向。可打造紀實管理“互聯網+”升級版,通過電子形式動態紀實發布,一方面把“插袋”同步挪到網上便于推介鮮活經驗、亮點做法,另一方面借力網絡“晾曬”“品評”倒逼支部認真開展、黨員積極參與,進一步提升覆蓋面影響力,推動形成“旗幟精神”和“燈塔效應”。
活用“留白空間”,推動有高原更有高峰。在軌推進是“高原”,自創特色成“高峰”。少數基層支部搞“上下一般粗”,“自選內容”變成了規定動作的簡單重復,存在同質化傾向;還有支部認為把規定動作搞到位就行了,結合自身特點創新創造不夠,“插袋”利用不充分。習近平總書記明確指出,要給基層黨組織留出空間,把“處方權”下放,讓他們當“小郎中”。因此,注意引導基層靈活運用紀實管理中“自選內容”和“插袋”給予的“留白”,多“開”一些特色鮮明、務實管用的新“藥方”,是推進黨內生活有效開展、創新開展的關鍵。可要求基層支部將“自選內容”和“插袋”有機結合起來,堅持手段服從目的、形式服從內容,爭創黨員群眾喜聞樂見的特色亮點,并作為研判黨內生活開展質態的重要依據,讓支部“活”起來、“動”起來,讓黨員在特色鮮明、形式豐富的自選動作下,實現從“請都不來”向“不請自來”的轉變。

引入“正錯互應”,推動講認真更講較真。發現問題是“認真”,落地見效靠“較真”。有的基層支部找問題大而化之、解決問題“虛晃一槍”,究其根源還是認真較真不夠。中組部強調,下一步要把查找和解決問題擺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問題總是客觀存在的、不容置辯,認真對待、較真整改就能向好轉變。因此,紀實管理不僅要展示成績亮點,也要敢于列出問題、呈現不足,盯緊有形化、具體化、細微化問題不放,一個領域一個領域地分析和抓實,讓黨員心靈受到觸動,讓問題清單得以銷號,是確保黨內生活質量的重要手段。可在紀實管理中增加問題整改內容,把嚴肅黨內政治生活與解決實際問題結合起來,從展示實績、呈現問題正反兩面入手,以較真負責、動真碰硬的態度經常“回頭看”,特別是把紀律規矩挺起來,強化對組織開展不力、問題屢現不改支部的問責警示,推動嚴格黨內生活在前行路上正錯互應、左右逢源,使問題解決從“落在紙上”真正“落到地上”。
三、幾點思考
必須把“支部功能回歸”作為鮮明紀實管理價值的核心取向。以黨支部為基本單位來開展黨內生活,這是對黨章的遵循,是對黨員經常性教育規律的把握和運用,也是對黨支部職能的堅持和“回歸”。紀實管理的核心價值,就在于引導黨支部充分發揮主體作用,一絲不茍地把責任擔起來,把黨員的“集結號”吹起來。如果把紀實管理的出發點定義為向上級展示自己正在開展黨內生活,落腳點踏在做足只給上級看到成果的“表面文章”,支部“兼職干導演”,黨員變成“群眾演員”,黨內生活就變成了秀場上的“花架子”。驅散形式主義之“霾”,必須將紀實管理的初衷定義在促使支部功能回歸上,推動基層支部“旗幟”樹起來、組織生活“熔爐”熱起來、黨員“先鋒”力量聚起來,這也正是鮮明紀實管理價值取向的最終歸宿。
必須把“書記抓在手上”作為嚴肅紀實管理責任的根本手段。黨內生活抓關鍵就是要抓住支部書記,支部書記是參與者更是組織者,搞不好根子就在書記身上。黨內教育、黨內生活是長流水不斷線的“日常保健”,嚴肅紀實管理責任是抓在日常、嚴在平常的根本保證。可以說,紀實管理能否發揮預期效用,就看支部書記是不是把紀實責任抓在手上、扛在肩上。如果支部書記不能認識到黨內生活的重要性,把紀實管理當成負擔,把主體責任拋在腦后,甘當老好人、甩手掌柜,黨內生活必然會降低落實標準、甚至可有可無。避免“空轉”乏力之痛,必須將紀實管理的責任“鎖”向支部書記,幫助廓清思想認識“迷霧”,督促他們把嚴格黨內生活作為分內之事、應盡之責,主動擔起紀實管理“第一責任人”責任,真正以責促行、以責求實、以責問效。
必須把“打通最后一米”作為檢驗紀實管理成效的最終標尺。“最后一米”描述的是距離,實則體現的是追求和實效。“打通最后一米”,比的是決心、拼的是行動,歸根到底要看問題解決的怎么樣,群眾滿意不滿意。檢驗紀實管理成效,要以群眾的獲得感作為衡量的“鏡子”和“尺子”,常照常量,卡準標尺,讓黨內生活承載更豐富的內容。如果在紀實管理中搞帽子很大的“虛羅列”、缺乏實質的“浮擺排”、不痛不癢的“偽自省”,黨內生活就成為任人裝扮的“提線木偶”,不接地氣、積重難返。校偏脫離群眾之“危”,必須將紀實管理成效的評判權交給黨員群眾,建立健全評議、評價和考核制度,推動支部和黨員主動從群眾需求愿望中尋找工作切入點,透過群眾情緒看到工作短板,真正把工作坐標調向群眾滿意的方向,改好一個個具體問題,做好一件件具體事情,讓成效見于可感可觸及的實處,不斷提升黨內生活成效的基準線和滿意度。
(作者系中共揚州市江都區委常委、組織部部長)
責任編輯:錢國華